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6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4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以小麦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为供试菌,对狗脊蕨等1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质量浓度为1 mg/ml时,乙酸乙酯相萃取物狗脊蕨的抑菌效果最好,对小麦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抑制率分别为88.8%和100%;海金沙抑菌效果次之,对两种病原菌抑制率分别为73.0%和76.8%。单从对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看,截叶铁扫帚对小麦纹枯病菌抑菌率为100%。10种供试植物的石油醚相和水相萃取物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不强,说明植物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狗脊蕨、海金沙和截叶铁扫帚的提取物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通过嫁接对木麻黄的亲本进行矮化是开展木麻黄杂交育种的重要技术基础。为了研究木麻黄 不同亲缘间嫁接对嫁接亲和力和花诱导的影响,以木麻黄属的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为砧 木,分别以同种的短枝木麻黄,同属不同种的细枝木麻黄(C. cunninghamiana)、粗枝木麻黄(C. glauca) 和不同属的滨海木麻黄(Allocasuarina littoralis)为接穗,开展木麻黄不同亲缘关系间的嫁接研究,研究 种内、种间和属间嫁接对木麻黄嫁接亲和力和花诱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种内嫁接的亲和力 最高,无性系接穗嫁接成活率高达91.4%,实生苗接穗为87.0%;而种间嫁接的亲和力显著低于种内嫁 接,细枝木麻黄接穗和粗枝木麻黄接穗嫁接成活率分别为36.0% 和45.0%;属间的嫁接未发现有成活的 例子,其嫁接亲和力为0。在嫁接对接穗的花诱导方面,种内嫁接的无性系接穗次年开花率为74.2%,显 著高于种内嫁接的实生苗接穗(42.3%)和种间嫁接的细枝木麻黄(39.8%)和粗枝木麻黄(35.6%)。  相似文献   
23.
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木麻黄防护林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对磷(P)添加的塑性响应规律,为滨海沙地土壤低磷限制下进行木麻黄不同发育阶段有针对性的施肥抚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福建省平潭岛木麻黄幼龄林(5 a)、中龄林(12 a)和成熟林(25 a)为研究对象,以内生长土芯法开展P添加试验,细根在内生长芯生长一年后,采用功能划分法对细根形态性状和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P添加显著提高木麻黄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其中,总根长和总表面积总体提高7.79倍、8.69倍,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总体提升15.1%、19.5%;(2)不同根系功能类群间,细根形态对P添加的塑性响应具有较显著差异,形态塑性以吸收根为主,且吸收根对P养分资源的响应更为敏感,P添加使吸收根P含量总体提高56.0%,C/P和N/P总体降低18.7%和38.7%,组织密度总体降低31.4%;(3)对于土壤P养分资源的变化,不同林龄木麻黄采取不同的塑性响应策略,P添加后,幼龄林主要通过吸收根化学计量特征变异,改变自身生理性状获取P元素,中龄林细根形态和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变异,成熟林主要通过改变吸收根形态,扩大根系吸收面积获取P元素。外源...  相似文献   
24.
山西吕梁地区三种林分土壤养分与碳密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山西吕梁地区分别在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内设置样地进行林分结构和土壤调查采样,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养分含量,分析了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三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山杨林(57.08kg/m2)>落叶松林(16.54kg/m2)>油松林(6.71kg/m2);油松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递减,山杨林则在1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碳密度最低,土壤表层与深层都具有富集作用。土壤中的TN、TP和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差异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山杨林也表现出表层和深层含量较高的特点,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三种林分类型土壤养分与土壤有机碳碳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5.
山西太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山西太岳山系灵空山景区侧柏林、油松林、辽东栎林、辽东栎和油松混交林4种林分调查,通过密集采样和样品分析研究不同林分土壤不同层次(0-10cm、10-20cm、20-30cm、30-50cm、50-100cm)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山西太岳山森林平均1m土层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一般不超过30g·kg-1,调查的四种林分在16.2g·kg-1到29.6g·kg-1;所调查的四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递减,其中油松林、侧柏林、辽东栎林30cm以上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占到100cm土层中有机碳储量的85%以上,表层土壤碳储量贡献大;阔叶林碳储量高于针叶林,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辽东栎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是油松林土壤碳含量的2.4倍,辽东栎林土壤碳储量大约分别是侧柏林、油松林的1.4和1.9倍。因此为增加森林土壤固碳,建议使用混交林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森林表土层的干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26.
福建沿海木麻黄速生抗性无性系选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48个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和抗逆性进行了对比试验,初步选择出速生的无性系莆20、惠12、惠77、粤A1、粤杂交、粤A8-2、粤A13、惠65、湛江3和湛江2等10个;选择出对该地区适应性(保存率)高的无性系粤A14、东山2、惠58、惠78、惠98、粤杂交、粤701-2、惠83、惠95、粤南山7等10个;选择出抗虫的无性系粤A14、惠76、粤A8-2、平潭2、粤南山8、抗风、抗1、抗3、惠13、龙7-18等10个;选择出抗风的无性系惠58、惠98、粤A14、龙7-18、惠13、惠2、粤南山7、抗8、粤A1-3、龙4等10个。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胸径和抗风性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保存率和虫害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和抗风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虫害和风倒是影响无性系保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
通过石泥堆类型裸露山体植物绿化研究,结果表明,以巨尾按、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和东南爬山虎容器苗为种植材料,在石泥堆中采用挖穴整地、下客土并拌少量过磷酸钙的造林措施,雨天在石泥堆中“见缝插针”栽种,3年生各种植物保存率达85%以上,高生长量达4.8~7.3m;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改善;土壤侵蚀量下降了72.53%~88.15%,提高了保持水土的功能。石泥堆选用巨尾桉、台湾相思、马占相思和东南爬山虎植物绿化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山体植被和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8.
29.
台湾海岸乡土树种引进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树种单一和生态系统脆弱的现状,引进台湾岛本土海岸防护林树种林投、台湾海桐、台湾栾树、海檬果、水黄皮、福木等,应用于沙荒风口造林、木麻黄基干林带改造和海岸后侧木麻黄低效林更新试验。研究发现,风口地段通过挖大穴、下客土、深栽和浇足定根水的营林措施,辅以简易风障的工程措施,林投造林保存率达到85%以上,且风害轻微;郁闭度小于0.5的木麻黄基干林带下直接种植台湾海桐、海檬果、水黄皮和台湾栾树,以及较密林带经过渐伐后套种台湾海桐、水黄皮和台湾栾树,3年均可郁闭成林,所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其防护功能与原林带相比提高25%以上;海岸后侧木麻黄低效林更新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分别与台湾海桐、水黄皮、海檬果带状混交,或与台湾栾树行带混交可以提高林带生产力和防护功能。上述表明,在引进的台湾海岸树种中,林投是沙荒风口理想的造林树种,台湾海桐、水黄皮、海檬果、台湾栾树等是海岸木麻黄基干林带和后侧木麻黄低效林更新改造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30.
果园采摘平台振动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果园采摘平台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采摘平台两个自由度的振动模型,并在不同路况、不同车况下进行低速振动试验,且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频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路况和车况对采摘平台振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路况对采摘平台的振动影响更明显;采摘平台的振动是低频振动,主要频率集中在0~1 6 Hz,在果品采摘运输作业中容易对果品造成损伤,应对其结构进行改进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