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4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株型小麦新品种超前繁育技术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明久  茹振钢 《种子》2005,24(3):33-34,38
采用不同播种方法对两种不同株型的小麦品种的繁殖系数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新品种超前稀繁的繁殖系数随行距扩大而提高;3 cm株距时,紧凑型品种的超前繁育以40 cm行距为宜,松散型小麦品种的超前繁育以50 cm行距为宜,均可获得最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2.
<正>百农AK58于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匍匐,冬季叶色淡绿,分蘖多,抗冻性强。春季生长稳健,蘖多秆壮,叶色浓绿。株型半松散,叶片半披,株高70~75厘米。根系活力强,生长后期耐高温、耐雨水,成熟落黄好,籽粒灌浆充分。麦粒长方、长芒、白壳,米粒  相似文献   
53.
小麦BNS雄性不育系及其转换系花药差异蛋白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友勇  茹振钢  苏晴  付庆云 《作物学报》2011,37(9):1540-1550
BNS是一个新发现的温敏核型小麦雄性不育系, 它有良好的不育性和转换性, 被认为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有重要价值。为探讨BNS的不育机制, 以不育系及其转换系的单核早期、单核晚期到二核期花药为材料, 用2-DE和MALDI-TOF-MS方法分离鉴定2个系的差异蛋白。结果发现, 在转换系中, ATP合酶α和β亚基、胞质苹果酸脱氢酶、线粒体醛脱氢酶亚基、Rubisco亚基等呼吸、光合能量代谢蛋白表达丰富, 但在不育系中这些蛋白缺失或下调。在不育系中还分离出山梨醇脱氢酶、组蛋白H2B.2、Harpin诱导子1、延伸因子TU等非小麦正常代谢蛋白。根据这些差异蛋白的功能, 推测ATP合酶α、β亚基蛋白最可能是BNS不育的源头蛋白, 它的表达可能受其上游的温度感应子调控。BNS的温度感应子隐性突变后转录启动温度阈值上调, 在较低温下, α、β亚基基因不表达或表达量小, 导致ATP合酶数量减少, 继而影响ATP合成。ATP数量减少, 使小孢子ATP供应短缺, 进一步影响到小孢子的发育, 使代谢异常, 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54.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 3个小麦品种的幼穗为外植体 ,选用 9种培养基 ,研究了影响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因素。结果表明 :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都存在基因型效应 ;外源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也是影响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的重要因素。在愈伤组织诱导中 ,较低的2 ,4-D浓度 ( 0 .5~ 1 .0mg/L)也能达到较好的诱导效果 ,但 2 ,4-D最适宜的使用浓度为2 .0mg/L ,细胞分裂素KT或 6-BA不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相似文献   
55.
强筋小麦不同穗位及花位籽粒粒重和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探明强筋小麦籽粒粒重和品质在穗上的分布规律,试验选用6个强筋小麦品种,测定了不同穗位、不同花位籽粒粒重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籽粒粒重和品质不因穗位的不同而变化,不同花位上的籽粒粒重分布呈现单峰曲线,第2花位粒重最高;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大致随小花花位的增高而降低.特别是各小穗第3、4小花位较第1、2小花位上的籽粒品质极显著变劣,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差异极显著。据此,可在强筋小麦育种和栽培中通过少花保优质、多穗保高产,达到实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6.
采用50/30μm DVB/CAR/PDMS、65μm PDMS/DVB、75μm CAR/PDMS和100μm PDMS 4种不同涂层纤维的萃取头萃取百农矮抗58(AK58)面粉香气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GC-MS)相结合,对AK58面粉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初步分析鉴定。结果表明,4种萃取头共检测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采用50/30μm DVB/CAR/PDMS和65μm PDMS/DVB萃取头结合HS-SPME,可以较全面地提取AK58面粉的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57.
为了解小麦品种形成中亲本基因组的遗传重组和遗传保留区段的分布特点,对周麦18和百农AK58及其衍生品系共23个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SSR扫描分析。遗传重组分析表明,单交组合的平均重组数(12.3)低于回交组合(13.9);染色体4A、5A、7A、1B、3B、4B、7B、1D、2D、3D、5D、6D和7D重组发生较多,其余染色体重组相对较少,染色体的中间区段与远端区段重组数相当,分别为6.1和6.0。子代间基因组比较发现,一些染色体区段成为重组的多发区,如5D的gwm358–wmc357、6D的cfd49–barc196、7A的wmc158–barc23和7B的gwm274–gwm146区段,分别有35、19、15和14次重组。分析亲本传递给子代的染色体区段,发现子代继承亲本的遗传区段在14~29个,每个区段涉及2~8个多态性位点,大的遗传区段主要分布于4A、5A、5B、5D和7D染色体。以上基因组区域的关联性状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状况,并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以来源于国外及国内不同麦区的23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小麦面团揉混特性参数的变异和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面团揉混参数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峰值高度、尾高和8 min尾高外,其他揉混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同时,在本试验中,国外引进品种的面团揉混参数均高于国内品种,多数参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来源于北方春麦区的品种(系)面团揉混参数值较高,来源于华南冬麦区的品种(系)各揉混参数均最低,且部分参数达显著差异(P<0.05).同时筛选出一批揉混参数值极高或极低的材料,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优选亲本.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揉混参数与籽粒硬度、蛋白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干、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9.
小麦DH群体氨基酸含量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营养品质改良提供依据,以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小麦DH群体的168个株系为材料,利用该群体两年的表型数据,对小麦籽粒所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组成不平衡,谷氨酸在籽粒总氨基酸中所占比例最高,达25.81%;亮氨酸和脯氨酸次之;赖氨酸和组氨酸在籽粒总氨基酸中所占比例最低,仅2.27%和2.10%。所有氨基酸含量在两个年份中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大于7%),半胱氨酸含量在两个环境中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为23.16%;天冬氨酸含量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为7.62%。除赖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在两个年份中均不存在相关性外,其余氨基酸含量之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多数氨基酸含量在两个年份中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同时两年数据略有差异,说明小麦籽粒氨基酸含量受气候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60.
为了明确BNS型杂交小麦的高产形成机理,以3个不同类型的BNS型杂交小麦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量与追氮量下BNS型杂交小麦生育后期的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品种相似,BNS型杂交小麦的冠层性状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呈规律性的变化。花后13 d时,冠层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逐渐上升,至花后20 d时达最大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此时中部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而下部叶片急剧衰亡;冠层中上部叶面积指数因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叶片功能期越长产量越高;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冠层透光率亦有所不同。冠层中上部透光率在抽穗期叶面积指数较大时较高,在灌浆中期随叶面积指数的下降而降低,灌浆后期透光率增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因素受播量与追氮量的影响不同,杂交小麦生育后期受播量与追氮量的影响较大。良种良法配套是实现杂交小麦高产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