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农学   37篇
  2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40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豫花9326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高产、高油、大果花生新品种,该品种2006年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鉴定,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资助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52.
为明确密植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并阐明不同类型花生品种的耐密性,以远杂9102、远杂6号、豫花23号、DF12、商花4号和商花6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125×10~5~3.600×10~5株(穴)/hm~2不同处理,对花生单粒密植、双粒密植及密植情况下配置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花生品种密植均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双粒播种的商花4号、商花6号、远杂9102、豫花23号种植密度达到2.250×10~5穴/hm~2时产量最高,DF12和远杂6号则在密度达到2.700×10~5穴/hm~2时产量最高。6个品种在1.800×10~5穴/hm~2密度以下时,双粒播种的产量高于单粒播种的产量,但在2.700×10~5穴/hm~2时,除豫花23号以外,其他5个品种单粒播种产量高于双粒播种的产量。在达到一定密度情况下,单、双粒播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大花生品种商花6号在密植的情况下(2.250×10~5穴/hm~2),单粒等行种植产量最高;小花生品种远杂9102在密植的情况下(2.700×10~5穴/hm~2),单粒宽窄行种植产量最高。密植情况下,单株结果数减少,但饱果率、出仁率明显增加,商品性变好,花生株高增加。  相似文献   
53.
不同花生品种高产生理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远杂9102和国内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两个小果型品种白沙1016、鲁花12号及两个大果型品种海花1号、豫花15号为材料,考查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经济系数等重要生理参数.结果表明,远杂9102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在小果品种中最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在生长后期减少的速度慢于同类型其它品种;叶面积指数位于最适...  相似文献   
54.
花生胚轴的离体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择不同基因型的花生品种为外植体供体,以初步建立适应河南花生品种的高效再生体系。以5天苗龄的花生无菌胚轴为外植体,将供试的4个花生品种分别接种于4种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MS+6-BA5mg/L+NAA1mg/L,MS+TDZ0.6mg/L+NAA0.4mg/L,MS+TDZ1mg/L+6-BA1mg/L+NAA0.5mg/L,MS+TDZ1mg/L+6-BA2mg/L+NAA0.5mg/L。在25℃±1℃、2000lx、16h/d光照条件下培养约30天左右,上胚轴和下胚轴均分化出愈伤组织和丛生芽点。结果发现,上胚轴的丛生芽诱导率远高于下胚轴,最高达到67%,平均每个外植体产生4.5个丛生芽,最高的可分化出30多个;上胚轴在培养基MS+6-BA5mg/L+NAA1mg/L和MS+TDZ1mg/L+6-BA1mg/L+NAA0.5mg/L的丛生芽分化较好,该研究为花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和外植体遗传转化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5.
高产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9331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花9331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大果花生新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鉴定。一、特征特性(一)产量高豫花9331在河南省麦套花生区试中平均每667m2产量荚果300.61kg,比对照增产11.79%,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在河南省花生生产试验中,比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麦秸覆盖与否对土壤理化性质、夏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在花生夏直播平作模式下,调查麦秸覆盖与不覆盖处理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酶活性、花生营养、生殖生长及产量、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后,产量、饱果率、出仁率比未覆盖分别降低5.2%、9.8%、0.66%。麦秸覆盖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使得土壤温度、张力、容重、脲酶活性下降,土壤湿度、孔隙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同时,覆盖还影响了花生的营养生长,麦秸覆盖后显著降低了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和叶片SPAD值;与不覆盖相比,麦秸覆盖降低了花生的开花量、果针数和结果数,最终导致产量降低。麦秸覆盖可改善土壤不良的理化性状,但覆盖后地温降低,延缓了花生的生育进程,不利于当季花生的生长发育及结实。研究结果为麦茬夏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58.
花生上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花生生产上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繁多,有些是打破或抑制花生种子休眠的。有些是促进生根和植株生长的。有些是抑制后期的无效花、提高饱果数的,有些可以改进花生的品质.更多的则是调控花生地上部和地下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起到控上促下(控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系生长)、控制营养生长和促进生殖生长的作用。增加结果数和提高饱果率,  相似文献   
59.
优化品种布局 促进河南优质花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河南省优质新品种的优势,优化花生的品种布局,提出了新品种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60.
花生是河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1999—2002年种植面积均超过95万公顷,在全国花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花生用种量大,价格高,影响了农民更换新品种的积极性,致使我省花生新品种更换速度慢、品种老化,制约了花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分析河南省花生品种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对河南省花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品种利用现状河南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是河南省重要的出口创汇作物。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花生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引进、培育花生优良品种40余个,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