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4篇
农学   32篇
  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01.
不同生态条件下陕单972的品种比较试验、密度定额试验和示范推广等表明,陕单972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植株叶片上挺、叶向值大,株型紧凑,产量表现突出,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保证一定总粒数,增加吐丝后干物质生产能力,维持一定库源比值和成粒率是陕单972高产的关键,根据试验研究总结出陕单972产量达到9000kg/hm^2以上的生理指标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2.
不同生态条件下陕单972的品种比较试验、密度定额试验和示范推广等表明,陕单972具有早熟高产的特点,植株叶片上挺,叶向值大,株型紧凑,产量表现突出,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保证一定总粒数,增加吐丝后干物质生产能力,维持一定库源比值和成粒率是陕单972高产的关键,根据试验研究总结出陕单972产量达到9 000 kg/hm2以上的生理指标和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03.
株高、穗位高是影响玉米耐密性的重要株型性状,明确玉米株高、穗位高的遗传基础有利于株型改良。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85个自交系组配的246份F1群体为材料,进行株型表型评价,同时结合55 951个高质量SNPs标记,对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系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的遗传力分别为77.68%、77.04%、73.78%,且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7、5、4个SNP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显著相关,解释1.47%~ 25.27%表型变异。通过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共筛选到10个候选基因,涉及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合成、响应非生物胁迫等过程,针对3个共定位区间和热点区间锚定 plt1atp2ZC3H46emp21等为候选基因。可见,通过株型表型鉴定及相关基因的挖掘,可为陕A群和陕B群两个玉米群体的株型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4.
覆黑地膜对旱作玉米根区土壤温湿度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明确雨养旱地地膜覆盖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土壤环境条件,及其对玉米光合特性的作用,对延缓玉米衰老、提高玉米光合能力和促进玉米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单609为材料,2012和2013年开展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和裸地栽培试验,研究黑色地膜对玉米根区土壤水温环境、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较普通白色地膜和裸地栽培,能显著改善玉米根区土壤温湿条件,提高玉米叶片光合能力。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叶片衰老时间明显推迟,衰老速度显著下降,成熟期叶片叶绿素含量较普通白色地膜提高11.7%(P0.05),较裸地提高45.5%(P0.05)。与普通白色地膜和裸地栽培相比,黑色地膜覆盖提高了吐丝后玉米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PSII电子传递速率、量子产量(灌浆期除外)和光化学猝灭系数。黑色地膜覆盖下玉米千粒质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千粒质量较普通白色地膜和裸地栽培分别增加5.0%和14.9%(P0.05);产量分别提高10.4%和22.1%(P0.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4%和25.3%(P0.05)。在雨养旱作地区,玉米采用黑色地膜覆盖具有延缓后期叶片衰老和促进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加18.0%和45.1%;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对照,而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高于对照,单位面积较多穗数,是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群体收获指数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田栽培。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增加18.5%、41.8%和20.5%、24.5%。春玉米吐丝后,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对照提高10.0%和20.1%;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较对照提高30.2%和61.6%。相关分析显示,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r=0.927)。春玉米花后,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显著高于普通大田。【结论】与普通大田栽培和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吐丝后生物量积累和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维持叶片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是其实现春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在陕西灌区春玉米生产中,在筛选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强化氮肥分次追施,保证高产玉米吐丝后期对氮素的需求,实现春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06.
以优良玉米自交系丹598、郑58、昌7-2、掖478的茎尖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基因SAMS转入玉米,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共获得阳性植株35株,表明SAMS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同时对影响茎尖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侵染时间、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率影响显著.菌液OD600值为0.5~0.7,侵染15 min,共培养3d,乙酰丁香酮浓度为100 μmol/L时,有利于提高玉米茎尖转化率,其中昌7-2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7.
从糯玉米的隔离种植、整地施肥、品种选择与处理、种植方式、田间管理、虫害防治和采收时间等方面总结出了榆林市优质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集成技术,以期指导榆林市糯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108.
氮肥运筹对粮饲兼用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粮饲兼用玉Zea mays米陕单310在施氮总量为225.0 kg/hm2的条件下,采用3个施氮时期(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的不同施氮比例的7种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0∶10∶0和0∶5∶5的注重中、后期施氮的后重式施氮运筹方式对玉米构建较大的合理叶面积指数和良好的叶系结构效果显著,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速率高,成熟期干物质尤其是籽粒部分的干物质积累量大,饲用可消化养分产量高,可显著改善群体质量、提高饲用产量和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以普通玉米粉、普通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粉和高直链玉米淀粉为材料,比较玉米粉和玉米淀粉在理化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扫描电镜(SEM)下,蛋白质、脂肪等物质附着、包埋或填充在淀粉颗粒的表面和空隙中;热特性(DSC)测试显示,高直链玉米粉和淀粉的T_0(起始温度)、T_p(峰值温度)和T_c(终止温度)高于普通玉米粉和淀粉,高直链玉米粉和淀粉的吸热焓小于普通玉米粉和淀粉,玉米粉的吸热焓大于淀粉;快速粘度分析(RVA)测试显示,普通玉米粉的最低粘度和峰值粘度小于普通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则相反。普通玉米粉和高直链玉米粉的衰减值、最终粘度、回生值均大于淀粉;玉米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势高于玉米淀粉。蛋白质、脂肪等非淀粉成分可以与淀粉颗粒结合,增加玉米粉的吸热焓,提高冷热稳定性、溶解度和膨胀势。  相似文献   
110.
基于SSR技术分析玉米PX群体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SR标记方法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玉米课题组组建的PX群体在5个世代、5个地点的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PX群体不同世代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性位点比例为Ⅳ>Ⅱ>Ⅴ>Ⅲ>Ⅰ;多态性条带数、多态性条带百分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表现为Ⅱ>Ⅳ>Ⅴ>Ⅲ>Ⅰ。PX群体5个世代聚类分析可分为2大类,第1类包括Ⅰ和Ⅲ世代,第2类包括Ⅱ、Ⅳ和Ⅴ世代。5个地点选择的材料可划分为杨凌和宝鸡、安康和汉中、延安3类。说明选择材料生态条件的相似性决定了群体遗传特征一致性,多元化的生态环境选择是扩大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