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2篇
  40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探究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贮藏期休眠的调控效果及其生理作用机制,对保障马铃薯安全贮藏和研究马铃薯休眠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马铃薯中长休眠期品种“川芋117”和短休眠期品种“费乌瑞它”为供试材料,赤霉素(gibberellin A3, GA3)、氯苯胺灵(chlorpropham, CIPC)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为供试试剂,研究不同作用类型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不同马铃薯品种贮藏期块茎萌发动态及不同部位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A3促进马铃薯的萌发主要表现在缩短块茎的萌发期上,“川芋117”和“费乌瑞它”较对照(control, CK)分别缩短10.42%和26.92%。而ABA和CIPC抑制马铃薯的萌发表现在延长其萌发期上,在“川芋117”上分别较CK延长10.42%和106.25%,在“费乌瑞它”上ABA处理延长23.08%,CIPC处理块茎未发芽。且ABA处理能显著降低休眠幅度,“川芋117”和“费乌瑞它”休眠幅度分别降低17.95%和29.41%,块茎萌发较整齐。马铃薯块茎在贮藏期芽周和薯肉部位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其开始大量发芽的时期基本一致,表明PPO和POD活性的升高是块茎解除休眠开始萌芽的生理基础之一。GA3、ABA和CIPC处理显著影响块茎芽周和薯肉PPO和POD活性,其中GA3主要提高块茎芽周部位的PPO和POD活性,CIPC和ABA有降低未发芽块茎芽周和薯肉PPO活性的趋势,但ABA处理在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氧化酶活性上升,特别是“川芋117”,这可能是GA3打破休眠促进萌发、CIPC和ABA延长休眠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2.
配施有机肥减氮对川中丘区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减施氮肥试验,设置减氮20%+不施有机肥(N_1O_0),减氮20%+普通有机肥(N_1O_1),减氮20%+生物有机肥(N_1O_2),减氮40%+不施有机肥(N_2O_0),减氮40%+普通有机肥(N2O1),减氮40%+生物有机肥(N_2O_2)处理,以不施肥(CK0)和全氮100%(N_(100))为对照,研究配施有机肥减氮对川中丘区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玉米生产减氮增效提高玉米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逐渐降低,较N_(100)相比,N_1O_0、N_2O_0分别吐丝期微生物量碳降低25.6,35.08mg/kg;大喇叭口期脲酶降低11.1%和14.1%;蔗糖酶降低30.4%,97.1%;产量降低921.98,1 719.62kg/hm~2。配施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玉米产量。与N_1O_0相比N_1O_1、N_1O_2,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38.57%和54.45%;脲酶活性提高9.73%和14.82%;蔗糖酶提高42.75%和64.26%;过氧化氢酶提高11.05%和11.93%;增产2%和6%,且N_1O_2较N_1O_1产量提高4.0%。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20%降低了玉米秃尖长、增加了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玉米产量为8 710.83kg/hm~2。土壤微生物量碳、酶活性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说明配施生物有机肥减氮20%,可以提高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酶活性,改善植株根系生长环境,促进玉米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73.
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群体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铃薯、玉米套作是西南山区主要的种植模式,但是各地的厢宽和行比很不规范,导致玉米和马铃薯竞争关系明显,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获得综合增产的最优厢宽行比及马铃薯群体控制技术,研究了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下田间配置及烯效唑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2:2的总产量最高,与当地1.5 m开厢,马铃薯和玉米行比1:2相比,马铃薯增产64.3%,玉米减产6.3%,全年总增产粮食14.3%,增收20.4%;盛花期马铃薯叶面喷施15 mg·kg-1烯效唑能增产21.4%,增产的直接原因是增加了马铃薯大薯率和大薯产量。大幅增产的合理使用浓度为10~15 mg·kg-1,可作为高密度、高肥水条件马铃薯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4.
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促进叶绿素合成,提高气孔开闭变化幅度、光合光响应灵敏度及光能转化效率;低氮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程度较中、高氮处理小,光合作用自身气孔调节能力以施中氮处理最高;随施氮水平提高,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效率(Φ)、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暗呼吸速率均逐渐提高,高氮处理具有更高光能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选育强优势玉米杂交种和综合分析瑞玉16的丰产性及适应性。【方法】以国外玉米资源1013为基础材料,用系谱法经连续8代选优株自交选育出玉米自交系K233,再用自交系K233作母本,21-ES作父本育成玉米杂交种瑞玉16;以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的数据为基础,用高稳系数法和Eberhart--Russell模型综合分析。【结果】①瑞玉1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 554.9 kg/hm~2,比对照川单14平均增产11.8%,增产点率100%;②两年高稳系数平均值为77.5%,比川单14高7.5%,其稳定系数bi值两年较稳定且趋近于1;当环境指数在4 500~12 000 kg/hm~2之间,比对照川单14均有较高幅度增产,尤其在7 500~12 000 kg/hm~2之间,两年增产幅度均超过10%。【结论】瑞玉16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是一个高产稳产型品种,属于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适宜种植范围广,具有良好的生产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玉米栽培或生产水平较高的区域种植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76.
【目的】为建立快速、准确测定马铃薯土壤中 3 种酚酸类化合物(香草酸、对羟基苯甲酸、阿魏 酸)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连作方式(普通连作、玉 / 薯轮作、强化连作)对马铃薯土壤中以上 3 种酚酸的影响。 【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色谱条件中测定波长、流动相体系、柱温等参数进行优化,并利用 优化后色谱条件对不同连作方式马铃薯土壤中酚酸进行测定。【结果】在用安捷伦 XDB-C18 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为 λ=280 nm、柱温为 35℃、进样量为 20 μL、流动相为 75%A 液(以冰醋酸调节 pH=2.60)∶25%B 液(乙腈)等度洗脱、双泵体积流量 SI=0.8 mL/min 的色谱条件下测定,3 种酚酸在相应的浓 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 0.99,加样回收率在 94.37%~100.46%,重现性实验的相 对标准偏差在均 0.18 以下。检测不同连作方式马铃薯土壤中 3 种酚酸含量,空白对照 3 种酚酸含量整个生育期 前后差异不显著,而 3 种连作方式下 3 种酚酸含量均为成熟期低于前期,其中玉 / 薯轮作土壤中酚酸含量在成熟 期均低于其他连作方式,且与对照差异显著。【结论】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以有效测定 马铃薯土壤中这 3 种酚酸含量;玉 / 薯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这 3 种酚酸含量,缓解酚酸产生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7.
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产量构成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品种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表明,杂交油菜蓉油3号个体优势明显,其适宜种植密度可稍低,以发挥个体增产潜力,常规油菜中油821单株生产能力不及杂交油菜,生产上应适当密植,以发挥群体优势;种植密度主要通过影响分枝的发生、有效角果数的多少而影响产量;在产量组成中一次分枝的贡献最大,促一次分支的发生是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到成熟时干物质主要分配到角果,其中种子和果壳各占50%左右,其次为茎秆  相似文献   
78.
为探明提高川中丘陵区春玉米抗倒伏能力的适宜施钾量,2013—2014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施钾量:0、45、90、135和180 kg·hm-2,测定吐丝期和灌浆期玉米基部节间物质积累特征、化学组分、力学指标、倒伏率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相比无钾肥处理,施钾处理增产1.19%~8.43%(2013年)、1.75%~9.19%(2014年),植株倒伏率降低11.11%~44.44%(2013年)、12.50%~52.10%(2014年)。玉米倒伏率与吐丝期和灌浆期基部第2节至第5节的硬皮穿刺强度、茎秆压碎强度、茎秆折断强度和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吐丝期基部第2节至第3节的鲜重和鲜密度、灌浆期基部第2节至第5节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灌浆期基部第2节至第5节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钾肥能提高玉米茎秆基部第2节间至第5节间的鲜重和干重。基部第2节至第5节的纤维素含量、硬皮穿刺强度、茎秆压碎强度和折断强度随着施钾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钾肥用量为90 kg·hm-2时的数值最大。综上所述,施用95.0~121.0kg·hm-2...  相似文献   
79.
通过调查,作者发现川中丘陵区劳力和畜力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机械化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业质量、争取农时季节、增产增收等优点。因此,该区走轻型机械化道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0.
采用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大穗型异源2号小麦在雅安生态条件下,播种期、密度、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作用及其影响,建立了最佳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种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按顺序依次为:播期>施氮量>密度,并得出大于5250kg/hm2产量的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