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林业   44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油茶不同外植体灭菌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茶种子、茎段为外植体,采用酒精、升汞、高锰酸钾3种灭菌剂,探讨不同处理对外植体污染和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茎段较好的灭菌方法:毛刷刷洗+75%酒精10~15 s+0.1%HgCl 10~15min,污染率最低为24.5%;新萌条较好的灭菌方法:75%酒精4~7 s+0.1%HgCl 5~6 min,污染率最低为14.3%;种子灭菌的条件:0.5%KMnO40~24 h+75%酒精3~15 min+0.1%HgCl 20~40 min(不剥壳去皮),75%酒精30 s+0.1%HgCl 8 min(剥壳去皮),这2种处理污染率均较低,种子发芽率相差不大。该结果为油茶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2.
以红锥茎段为外植体, 研究了不同激素对其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诱导培养基为 BMT+6-BA 0.3 mg/L+NAA 0.25 mg/L,诱导率达到了85%;最适增殖培养基为BMT+6-BA 0.3 mg/L+NAA 0.5 mg/L,芽增殖系数3.58,且生长健壮;单芽在1/2 BMT+IBA 1.5 mg/L+IAA 0.3 mg/L培养基上生根效果好,生根率82%;炼苗成功后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3.
尾圆桉组培苗幼态枝扦插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的外源激素对尾圆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tereticornis)组培苗幼态枝处理以及在不同季节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使用400~800 mg/L生根粉(ABT)浓度处理尾圆桉组培苗幼态穗条生根效果最好,平均生根率达到90%以上;一年四季均可以扦插,且生根率在89%以上。  相似文献   
34.
 本研究选用抗寒性存在差异的假俭草品种E142和E02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了杂种F群体;利用电解质渗透法对F 群体及其亲本进行抗寒性鉴定,利用植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假俭草抗寒性遗传特征。结果表明,1)杂种F群体不同单株间的抗寒变异较大,变异范围为-9.63~ -1.45℃,变异系数为-29.27%。2)F 群体的抗寒性呈连续的混合正态分布,符合植物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3)假俭草的抗寒性状最适遗传模型为B-1,即抗寒性状受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控制,主基因的遗传率为91.28%。本研究明确了假俭草抗寒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假俭草抗寒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假俭草抗寒育种创造了材料。  相似文献   
35.
一种新的生化类型的樟树叶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联用仪和GC对樟树2-32#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樟叶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19个组分,主要为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及其氧化物,其主要成分为6-芹子烯-4醇,含量高达69.39%。根据相关文献表明,6-芹子烯-4醇型是樟树叶油中的一种新的生化类型。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2.5年生香樟组培幼态枝扦插无性系人工林和实生人工林,不同季节林木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香樟扦插无性系林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林具有优势;方差分析表明,香樟2种类型人工林树高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差异经历"不显著-显著-极显著"的过程,而地径的生长差异不显著;2种类型香樟人工林四季的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数学方程的生长规律。2.5年生香樟实生林生物量达31 241.99 kg.hm-2,仅占无性系林的59.2%,净生产力的差异也相似;香樟无性系林分凋落物达9 145.45 kg.hm-2,是实生苗人工林的1.92倍。  相似文献   
37.
ITS序列在桉树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对3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广林巨尾桉5号(GLGU-5)、广林巨尾桉9号(GLGU-9)、广林尾叶桉4号(GLU-4)以及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材料进行位点差异性分析。并根据ITS序列变异特点对3个优良无性系与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优良无性系的ITS扩增片段比巨尾桉、尾叶桉实生苗长38~45 bp,因此,无性系与尾叶桉、巨尾桉实生苗之间ITS序列的长度差异,可以作为区分无性系与巨尾桉和尾叶桉实生苗之间的依据;(2)无性系之间存在ITS碱基位点差异,这些位点差异可以作为无性系之间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了分析广西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种质资源叶绿素含量指数的变异情况,对广西具有代表性的普通油茶种质资源叶绿素含量指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叶绿素含量指数平均值为96.94,变异范围为13.00~412.90,极差为399.90,变异系数为33.83%;种质资源间叶绿素含量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将叶绿素含量指数相近的聚成类,然而种质资源间叶绿素含量指数没有明显的地理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39.
[目的]调查红锥天然群体和栽培群体的遗传分化状况。[方法]以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的5个红锥天然群体和广西的3个种源的红锥栽培群体为供试材料,用筛选出的9对ISSR引物,对8个群体共计151个个体进行ISSR分析。[结果]每对ISSR引物扩增出7~20条条带,共得到122条多态带。红锥天然群体在种群水平的多态带百分率P为59.84%,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27,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856,高于红锥栽培群体(P=54.87%,HPOP=0.1366,I=0.2198)。群体特异带及群体间共有带的差异与分布揭示了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及相似性,红锥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99。在红锥的3个栽培群体中发现了类似的群体遗传结构(GST=0.1275)。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红锥天然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有随地理距离跨度增加而递增的趋势。[结论]红锥遗传多样性偏低可能与人为干预和环境破坏导致的种群缩小及生境片段化等因素有关;红锥种群遗传结构的形成则与其自身繁育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0.
以‘福桐’、‘绿桐’2个无性系与10个不同种源的白花泡桐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2份白花泡桐材料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DPSv3.01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条引物共扩增出66条条带,其中有37条多态带,多态性比例为56.1%。根据ISSR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距离为0.35时,12份白花泡桐材料可分为5类,第1类为‘福桐’无性系与河南、河北种源个体;第2类为‘绿桐’无性系与湖南、湖北、江苏种源个体;第3类为浙江、广东种源个体;第4类为江西、福建种源个体;第5类为广西种源个体。此结果可确定‘福桐’与‘绿桐’为2个不同的无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