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7篇
  4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26篇
畜牧兽医   14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而产生的农药残留问题是无公害韭菜生产的主要障碍。为了探讨防治宁夏迟眼蕈蚊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宁夏永宁县采用田间试验,对不同栽种年限韭菜田施用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研究Hb对迟眼蕈蚊幼虫、蛹的防治效果及对韭菜生长和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Hb对栽种不同年份韭菜田幼虫和蛹均有防治效果,对栽种2a韭菜田幼虫和蛹的防治效果高于栽种3a和4a韭菜田,施用Hb 15d后,对栽种2a韭菜田迟眼蕈蚊幼虫防治效果达100%,对蛹的防效达96.7%。Hb对迟眼蕈蚊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蛹。施用Hb 15d和30d后,均使栽种2a、3a和4a韭菜田黄苗率降低、株高增加、产量提高,尤其对栽种4a韭菜增产效果明显,施用Hb 30d后,增产64%。昆虫病原线虫Hb可在我国西部用于防治韭菜田迟眼蕈蚊,是生产无公害韭菜生产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32.
(接续四)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Mandarino和Bolotari分析了13个巴西大豆品种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结果为10·65~27·23mg/g;Vollmann等利用基因技术培育了一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大豆品种。发芽也是调控胰蛋白酶抑制剂含量的有效途径。Bhatia和  相似文献   
33.
通过连续8年在全省5个生态区9个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土壤水分有一些不利的变化,但其程度低于重茬玉米、重茬小麦,某些时期重茬大豆耕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还会高于正茬轮作。这说明土壤水分没有明显恶化,不是造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大豆主要病虫害研究概况--Ⅲ大豆害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参加2004年2月在巴西伊瓜苏(FozdoIguassu)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ⅦWorldSoybeanResearchConference)、第四届国际大豆加工与利用大会(IVInternationalSoybeanProcessingandUtilizationConference)和第三届巴西大豆会(IIIBrazilianSoybeanCongress)及对巴西大豆研究和生产情况的考察等资料,整理了国际上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以供大豆研究者和生产者参考,本文介绍大豆害虫。  相似文献   
35.
以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种公牛为对象,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促卵泡素受体(FSHR)基因第4外显子在西门塔尔、夏洛莱种公牛45个个体中的遗传多态性,结果发现多态性,旨在为研究该基因多态性与西门塔尔和夏洛莱种公牛繁殖性状的相关性提供理论依据,为筛选繁殖性状分子标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牛FSHR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2个等位基因A和B,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AB型和BB型.对多态片段的测序分析表明,FSHR基因第4外显子第38位碱基处发生碱基C→G的颠换,使得FSHR基因编码的受体胞外域部分出现一个脯氨酸到丙氨酸的变化,结合FSHR蛋白空间结构分析发现该氨基酸变化不直接影响FSHR与FSH的结合及FSHR转导信号能力.此外,据牛、绵羊、猪、马、人和大鼠FSHR基因第4外显子序列同源性比较表明:牛与绵羊该部分序列的同源最高为100%,与大鼠同源性最低为83%.  相似文献   
36.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螨类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生物之一。为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类群数、群落结构以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试验选取位于东北黑土区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5种耕作方式(免耕耕作、少耕耕作、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耕作)试验区内土壤螨类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 于2009年5月、6月和7月3个时期分离0~15 cm土层中的土壤螨类。结果表明: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和类群数存在显著影响, 3个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2 441只, 免耕耕作、少耕耕作、组合耕作、旋耕耕作和平翻耕作分别捕获土壤螨类366只、436只、553只、819只和267只, 分别隶属于13科、18科、13科、14科和11科。传统的旋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个体数量, 而保护性耕作中的少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类群数。不同时期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影响不同, 5月除免耕耕作外其他4种耕作方式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即0~5 cm土层中土壤螨类的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层(5~10 cm, 10~15 cm), 其中组合耕作和少耕耕作在3个时期中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表聚特征, 且少耕耕作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多样性。MGP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甲螨群落随季节的变化在组成上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高等甲螨为优势类群转化为低等甲螨为优势类群, 免耕和少耕的这种趋势较其他耕作方式更为明显, 少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G型和O型, 而免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O型和G型。少耕和免耕两种保护耕作方式较其他耕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的保持, 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7.
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CN)在我国分布较广,危害较大,对该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应用化学药剂,但化学药剂对人、畜不安全,对环境污染重[1]。目前,我国对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已有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防真菌的主要研究种类和数量、捕食性真菌和机会真菌的作用机制及生防制剂的田间应用、防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38.
(接续五) 大豆油和石油具有很多相同的化学性质,因此用大豆脂质可作为液体燃料的替代品。本次大会有报告介绍了生活加热燃料和作为航天业助推剂的研究。实验室和机械试验表明生物柴油燃料在润滑和减轻发动损耗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关于液压机液体和机油的研究现在主要着眼于提高大豆及其他植物油的性能特性,使其接近或超过石油产品。  相似文献   
39.
连作大豆生物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连作大豆的研究结果表明,连作可使人豆生长发育受阻,病害加重,叶面积减少.根系发育不良,导致产量下降。这种连作障碍可以通过土壤灭菌消除。  相似文献   
40.
连作、迎茬和轮作大豆对田间杂草群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大豆长期(10—13年)连作、豆麦豆迎茬、豆米豆迎茬、麦米豆轮作、麦豆豆和麦豆豆豆短期连作条件下大豆田杂草密度、杂草种群和杂草地上鲜重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田间杂草密度以豆麦豆迎茬最大,且明显高于其它茬口,豆米豆迎茬田间杂草密度最小,杂草密度在不同年际间存在着差异;北方大豆田杂草主要有藜、鸭趾草、苋、稗、龙葵、野苏、卷茎蓼、鬼针等;藜、鸭趾草、苋、稗为所有茬口所共有;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使连作区一些杂草种类增加,这种差别主要是在双子叶杂草之间,单子叶杂草种类没有变化;豆麦豆迎茬田间杂草鲜重最大,但干旱年份各茬口杂草鲜重普遍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