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人工老化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以‘SunM 20’、‘民乐深紫葵’、‘大山葵花4’和‘吉葵24’4份向日葵种质为材料,研究了高温高湿人工老化(100%RH,45℃)处理不同时间(0、2、4、6、8、10d)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向日葵种子老化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POD和SOD活性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不同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存在差异,其中‘SunM 20’比其他3份种质的抗老化能力强,在相同条件下,其种子活力和保护酶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并且在老化过程中,其种子活力变化及保护酶活性变化最慢。[结论]老化过程中保护酶POD、SOD活性的显著降低可能是导致种子活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少量MDA的逐渐积累促进了种子的老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胡麻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我国胡麻施肥技术研究状况,对胡麻吸肥规律、施肥时期、施肥量、配方施肥等进行了详细论述,探讨了我国目前胡麻施肥的研究水平,并对未来胡麻施肥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胡麻覆膜种植模式对产量、水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不同地膜覆盖技术的适应性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4-2015年,在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露地穴播(CK1)、全膜覆土穴播(T1)、旧膜重复利用穴播(T2)、膜侧条播(T3)、露地条播(CK2)5种栽培模式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胡麻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模式促进胡麻出苗提前并缩短其生育期0~7d,干旱年份(2015年)较正常年份(2014年)覆膜促熟效应减弱。T1和T2处理两年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和T3处理。T1和T2处理不同年份下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经济效益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在两年的收益率中稳居第一和第二位,增收效果显著。因此认为全膜覆土穴播和旧膜重复利用穴播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蓖麻DNA的提取及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建立蓖麻快速有效的DNA提取方法和SRAP标记的技术体系,本研究采用SDS法和CTAB法对蓖麻不同叶片(新鲜嫩叶、老叶和陈旧的嫩叶、老叶)的基因组DNA进行提取,并以DNA模板用量、Mg2+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用量4个因素的不同水平配制了10个反应体系对蓖麻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SDS法和CTAB法均可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多数样品的A260/A280值介于1.7~1.9之间,但以CTAB法更为省工省时,不同叶片DNA的提取效果,以嫩叶效果最佳;设计的10个反应体系中,以反应体系A(总体积为15µL,40ng DNA模板,1.5mmol/L Mg2+浓度,0.2mmol/L dNTPs,0.3µmol/L引物浓度和1Unit Taq酶)最为经济适用,将该体系用于蓖麻的SRAP扩增能获得稳定、清晰的多态性条带。本实验为蓖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目标性状的分析定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向日葵同名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来源的同名向日葵种质三道眉等共33份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利用16对引物对33份种质进行SSR扩增,共获得条带5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3条,多态性比率达78.2%,且基因组多态性高于叶绿体.基于SSR扩增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质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8~0.98,在遗传相似系数0.75附近,可将33份种质分为四大类群,类群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除可考虑将三道眉选3和娄烦三道眉归并为一份种质外,其他不同来源的三道眉之间形态差异较大,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具有分别保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化学药剂处理对蓖麻性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不同浓度的化学药剂对蓖麻性别的影响,本试验以蓖麻两性系(E09004、E09009和E09002)和E09002单雌系为材料,分析了喷施不同浓度的GA3、NAA、乙烯利、6-BA和AgNO3对蓖麻雌雄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 GA3有利于蓖麻雌花的形成,250 mg/L GA3则有利于雄花的分化,前者表现为雌花率上升,后者表现为雌花率降低;NAA和6-BA使雌花率增加,出现了纯雌株;乙烯利有利于雄花的分化,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使两性株雄性化;AgNO3促雄效果明显,使两性株雄花率增加,单雌株出现少量雄花;同时试验还获得少数花性特殊(如全雄、纯雌)的材料。本研究为蓖麻的性别逆转诱导、单雌材料的繁殖及性别分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灌溉时期和灌溉次数对胡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胡麻产区节水灌溉提供参考。【方 法】设置 3 个生育期(枞型期、初花期和灌浆期)不同灌溉次数(各时期 1 次、以上任意 2 个时期各灌溉 1 次、 3 个时期均灌溉)的灌溉处理,评估不同时期、灌溉次数对胡麻产量、品质和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结果】在年 降雨量 220 mm 左右的干旱地区,灌溉对胡麻生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各灌溉处理比不灌溉对照增产 2.5%~75.1%; 单次灌溉处理平均产量为 1 321.5 kg/hm2 ,二次灌溉平均产量为 1 375.5 kg/hm2 ,三次灌溉平均产量为 1 870.5 kg/hm2 ,比对照(1 068.0 kg/hm2 )分别增产 23.7%、28.8% 和 75.1%;枞型期灌溉处理(含单次和多次灌溉)比 枞型期不灌溉处理均表现为植株更健壮、抗折力更高。各灌溉处理下胡麻粗脂肪和 α- 亚麻酸含量均低于不灌溉 对照,降幅分别为 2.22%~6.96% 和 0.21%~9.44%。【结论】从灌溉次数看,灌溉 3 次(枞型期、初花期和灌浆 期各灌 1 次)是该地区胡麻种植的有效灌溉措施,纯收益最高,比不灌溉增收 4 807.5 元 /hm2 ;从灌溉时期看, 枞型期灌 1 次的灌溉产投比最高、为 4.06,增产效益好,可达 3 次灌溉处理收益的 97%,可作为该地区节水灌 溉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创新苏子(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种质资源及为苏子辐射诱变育种提供技术参考,研究不同剂量60Co伽马射线(0、200、400、600和800Gy)照射条件下,兴仁花苏和山甲苏子种子的萌发率、田间出苗率和幼苗高度、活力指数以及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辐射对苏子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田间出苗率、幼苗高度、活力指数及相关生理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影响。在800Gy范围内,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强,田间出苗率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下降,幼苗植株变矮,活力指标降低;而幼苗MDA含量、SOD活性及POD活力均随剂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兴仁花苏比山甲苏子对辐照更为敏感,其田间出苗率急剧下降时的剂量比后者低,其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MDA含量、SOD活性及POD活性)受辐照影响均比山甲苏子明显,其理论半致死剂量和理论临界剂量也比后者低。10Gy/min剂量率下,兴仁花苏的半致死剂量和临界剂量分别为512.37Gy和570.80Gy,山甲苏子的则分别为679.74Gy和716.79Gy。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蓖麻花序特征、顶芽分化及内源IAA和ABA含量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雌花率及雌花密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蓖麻雌花并非完全单性花,各品种(系)雌花均存在退化雄蕊痕迹,但其发生率不同,单雌后代品系明显高于品种材料。单雌花序与两性花序的雌花中均存在退化雄蕊,且无显著差异,但花序中下部与上部之间差异显著。顶芽石蜡切片观察表明:蓖麻在5叶期以前,其顶芽基本处于叶芽生长阶段;在6-9叶期,顶芽逐渐进入花芽分化、生长阶段,而此阶段,顶芽内源IAA、ABA含量变化也十分明显。不同性别花序和花的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IAA含量,单雌花序>雌花>两性花序>雄花;ABA含量,雄花显著高于雌花,但两性花序却明显低于单雌花序;IAA/ABA值,雌花>单雌花序>两性花序>雄花;说明IAA含量和IAA/ABA相对含量可能在花性分化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创新苏子(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种质资源及为苏子辐射诱变育种提供技术参考,研究了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0、200、400、600和800Gy)照射条件下,兴仁花苏和山甲苏子2种苏子种子的萌发率、田间出苗率和幼苗高度、活力指数以及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对苏子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田间出苗率、幼苗高度、活力指数及相关生理指标都存在极显著影响。在800Gy范围内,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强,田间出苗率先缓慢下降后急剧下降,幼苗植株变矮,活力指标降低;而幼苗MDA含量、SOD活性及POD 活力均随剂量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兴仁花苏比山甲苏子对辐照更为敏感,其田间出苗率急剧下降时的剂量比后者低,其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MDA含量、SOD活性及POD活性)受辐照影响均比山甲苏子明显,其理论半致死剂量和理论临界剂量也比后者低。 10Gy/min剂量率下,兴仁花苏的半致死剂量和临界剂量分别为512.37Gy和570.80Gy,山甲苏子的则分别为679.74Gy和716.79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