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30篇
  36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明确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效果,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小麦养分专家系统和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法推荐施肥下不同质地潮土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积累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粘壤质和砂壤质潮土上,冬小麦施肥分别增产6.05%~21.92%和8.67%~31.49%;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91%和7.35%,增收10.30%和8.42%;ASI法推荐施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分别增产4.63%和4.98%,增收12.18%和5.77%。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6.26、5.31和6.71kg·kg-1,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6.06%、15.28%和43.41%。小麦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促进了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应,肥料利用效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在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显著,氮和钾为超高产夏玉米养分主要限制因子。超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吸收养分比例N∶P2O5∶K2O为2.40∶1∶2.73。拔节期至吐丝期是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大,积累量高,吐丝后植株仍能吸收较多的氮、磷。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磷的分配中心,生育后期茎叶中氮、磷的转运率较高,而钾转移比例较小。超高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能持续吸收养分,吐丝后适当追肥保证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对夏玉米超高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3.
综述了烟草钾素的吸收积累分配规律和钾素调控技术。土壤生态因子和气候生态因子障碍均影响烟草钾的高效积累。钾在中、前期吸收积累速率高、量大,到成熟期钾吸收积累减缓甚至下降。钾在烟株中的分配不够合理,在烟叶中的分配率较低,而在其它非经济产品中的分配率较高也是烟叶含钾量较低的原因之一。钾素调控可从土壤中提高钾的有效性、增加营养供应协调性、烟株顶端涂抹激素、打杈等管理调控库源关系、吸钾高效基因转入和物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调控技术未能大幅度提高烟叶钾含量。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钾素营养内在生理机制及钾素营养障碍机制。  相似文献   
64.
综述了烟草钾素的吸收积累分配规律和钾素调控技术。土壤生态因子和气候生态因子障碍均影响烟草钾的高效积累。钾在中、前期吸收积累速率高、量大,到成熟期钾吸收积累减缓甚至下降。钾在烟株中的分配不够合理,在烟叶中的分配率较低,而在其它非经济产品中的分配率较高也是烟叶含钾量较低的原因之一。钾素调控可从土壤中提高钾的有效性、增加营养供应协调性、烟株顶端涂抹激素、打杈等管理调控库源关系、吸钾高效基因转入和物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调控技术未能大幅度提高烟叶钾含量。因此需要深入研究钾素营养内在生理机制及钾素营养障碍机制。  相似文献   
65.
肥料缓施对小麦氮素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两种缓施肥(斯格利和乐喜施)对小麦氮素初步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缓释条件下,氮肥释放速率较慢,硝酸还原酶活性高峰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延后,中后期还能维持较高水平,与对照尿素比较达到显著水平,但两种缓施肥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种缓施肥对产量的影响与尿素相比均有提高,表明氮肥在缓控条件下的释放有利于小麦的氮素代谢和高产。  相似文献   
66.
筒栽冬小麦施用控释氮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筒栽冬小麦施用 2种控释N肥结果表明 ,相同灌水量和灌溉次数、施等N量下 ,与施用普通尿素(F1)相比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 (F2 )和众品控释N肥 (F3 )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 ,N素表观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 %~ 10 % (I1)和 13%~ 2 6 % (I2 ) ,对冬小麦扎根深度和总根重显著影响为F1相似文献   
67.
缓/控释肥对小麦增产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不施氮肥、尿素基施和尿素基追比5:5等3个处理做对照,对3种包膜缓/控释肥处理冬小麦产量、产量相关因子、不同时期植株含氮量及肥料利用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缓/控肥处理的以上几个指标均接近于尿素基追比5:5处理。与尿素基施相比,包膜缓/控释肥增产10.03%~11.17%,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返青-拔节期植株含氮量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了6.18%~11.57%。3种缓/控释肥相比较,产量、产量因子、植株含氮量及肥料利用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8.
大豆和玉米影响后茬作物氮素供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轮作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我们从作物根系形态、残留养分有效性和土壤结构等方面,综述了大豆和玉米生产对土壤物理特性和后茬作物氮素供应能力的影响机理及原因。  主要进展  大豆根系呈网状分布,分枝侧根多,生长过程中新老根频繁更替,收获后土壤团聚体由原来的简单形态变为多级复合形态,团聚体内部孔隙增多,利于后茬作物的根系发育。大豆形成的稳定土壤团聚结构也是土壤氮素循环的良好基础,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氮的总矿化和转化量,增强土壤对后茬作物的供氮潜力。玉米生产一般氮肥施用量较高,故收获后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相对较多。残留氮以NO3–-N和微生物氮形态存在的比例高,由于NO3–-N在土壤中不稳定、易损失,因此,不易于为后茬利用。大豆秸秆C/N低,翻压还田后易于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加速土壤氮循环,易于后茬作物的吸收利用。加之豆科作物生长过程中死亡的根瘤和根形成的沉积物数量大,根系分泌物含有较高的甘氨酸和丝氨酸,且根际沉积物C/N较低,更易矿化转化为后季作物的重要氮源。因此,大豆较玉米更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和氮素营养。  展望  为更好地利用轮作优势,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提高大豆残留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驱动因素比例;减少玉米收获后土壤残留氮素损失的氮素管理方法;残留氮素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根–土–微生物互作机制。由于秸秆腐解会加快土壤有机碳的释放,因此减少大豆秸秆还田带来的轮作周年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土壤的碳汇功能也将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9.
对不同钾(K)水平水培生长35 d和15 d幼苗期的小麦根ATP酶及可溶性蛋白质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K能明显地影响小麦根中ATP酶的表达或存在,各个基因型间存在差异,K胁迫对某些品种根内ATP酶影响明显.K也影响小麦根中可溶性蛋白的表达或存在,但不同品种间看不出谱带的不同.幼苗根中ATP酶及可溶性蛋白与幼叶中相比显著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根中ATP酶谱不同.  相似文献   
70.
不同灌水条件下缓释氮肥在冬小麦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麦田施用缓释氮肥SRN-1和SRN-2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尿素相比,SRN-1、SRN-2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增产均有明显效果,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灌越冬水、灌越冬水+拔节水的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普通尿素分别提高2.9,2.0,4.3和5.3,6.1,7.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