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3篇
  14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21.
聚丙烯酸钾对土壤孔隙及含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城沿线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常年因春旱缺墒造成的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问题严重。试验利用土柱人工模拟干旱环境,通过施用不同量聚丙烯酸钾(K-PAM)来改善土壤孔隙与水分状况,并借助CT扫描技术为深入研究K-PAM蓄水保墒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4个K-PAM用量(%,占土壤质量百分比),即0(CK)、0.02%(A)、0.06%(B)、0.10%(C)。结果表明:施用K-PAM可增加0~10 cm土层孔隙总数,从各级等效直径孔隙看,各土层1.0~2.0 mm孔隙数量最多。随着K-PAM用量增加,各级孔隙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以中等用量0.06%(B)表现最佳。随着苗期推进、持续干旱下各处理0~10 cm土壤紧实度在出苗6~7 d后开始不断增大,A、B、C、CK处理紧实度最高分别可达1 632.8、1 944.3、2 198.5、1 400.7k Pa;K-PAM用量小于0.06%时,可使苗期0~10 cm土层含水量较其它处理增加。用量大于0.06%时,0~10cm土层含水量较其它处理降低;干旱条件下,低用量K-PAM处理更有利于出苗数量增加。可见,确定合理KPAM用量是发挥K-PAM蓄水保水优势,增加出苗率、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2.
为评估内蒙古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现状,本研究于2021年4月选择内蒙古覆膜年限为1~40 a的10个旗县的3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对各监测点农田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耕地耕层(0~30 cm)土壤平均地膜残留量已高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且3个区域残留量差异明显,表现为北方高原山地区>东北湿润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农户的回收意识更加影响农田残膜量;土壤残膜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且表现为随覆膜年限增加,0~10 cm土层中的残膜含量比例减少,10~30 cm的土层残膜含量比例随覆膜年限增加而增加;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小面积残膜量(<4 cm2)在深层土壤不断增加。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田残膜污染较为严重,10 cm以下土层中的残膜量和碎片化呈加重趋势,应加强地膜回收、生物降解膜替代等措施,以缓解区域作物种植体系中残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不施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A)、单施微生物菌肥(B)和单施保水剂(C)4个处理,分析土壤贮水量、容重、团聚体以及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变化,为该区域旱作农业生产提供一种有效的培肥改土措施。结果表明,保水剂、微生物菌肥单施和其配施均能不同程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燕麦产量,其中配施与CK和两个单施处理相比,土壤贮水量提高2.0%~22.1%;土壤容重降低幅度2.2%~5.5%;土壤孔隙度提高幅度3.2%~9.0%;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提高5.9%~17.7%;土壤有机质提高3.1%~13.2%;土壤碱解氮提高3.2%~4.2%、土壤有效磷提高7.9%~19.6%、土壤速效钾提高5.4%~13.6%;籽粒产量提高8.4%~20.1%,生物产量提高11.7%~25.1%。综上所述,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能够有效改善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燕麦产量,较两者单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4.
膨润土对土壤含水量及蒸发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城沿线土壤改良和农业节水增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1-2013年在清水河县采用大田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不同膨润土施用量处理(CK:0kg·hm-2;1D:6 000kg·hm-2;2D:12 000kg·hm-2;3D:18 000kg·hm-2;4D:24 000kg·hm-2;5D:30 000kg·hm-2),研究其对农田土壤水分含量、蒸发特性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可显著增加燕麦播前及苗期土壤含水量,施用的第2年3D处理含水量最高,第3年5D处理最佳。土壤水分蒸发量与播前含水量关系密切,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5.00%左右时,0~10、20~40、60~80cm土层中5D、4D、3D处理蒸发特性为"先吸水、后失水",10~20、40~60、80~100cm土层为"持续失水";播前0~10cm土壤含水量在8.00%以上时,播前及苗期水分蒸发量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中,水分蒸发量均持续降低,并于20~25d达到稳定。施用膨润土可显著提高燕麦产量,施用后第2年3D处理较CK增产10.70%,第3年5D处理较CK增产11.53%。  相似文献   
25.
一次性在沙地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研究了其在不同年份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贮水量以及玉米产量影响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40cm土层间粒径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能促进粒径0.1~0.25mm小团聚体逐渐向粒径为0.25~0.5mm和粒径大于2mm的大团粒结构转变,其中以第4a的0—10cm土层处理表现最为明显,粒径0.1~0.25mm小团聚体较CK减少了34.55%,粒径0.25~0.5和大于2mm的大团粒结构分别较CK增加了1.63和12.31倍;在贮水量方面,施入土壤改良剂第3a,第4a,第2a以及第1a分别较CK提高了42.21%~48.48%,32.48%~38.11%,28.35%~34.3%和19.15%~29.47%;在产量方面,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各处理较CK增产幅度在15.1%~59.62%。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在前3a可逐年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贮水能力和提高产量,说明其具有显著的改土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6.
化肥减施配合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燕麦生产中肥料施用过量的问题,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减施50%化肥(50D)、减施25%化肥(75D)、100%化肥(CK)、减施50%化肥+生物有机肥(50DM)、减施25%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75DM)等5个处理,分析了土壤3种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和燕麦产量,研究减量磷酸二铵并配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特性和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开花期和收获期75DM处理下0~20 cm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在收获期较CK分别提高7.6%、12.6%和25.2%;与CK相比,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有效增加了燕麦收获期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为9.8%~22.9%,且以75DM处理最优。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下燕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其中以75DM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75D和CK提高24.5%和9.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与燕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大田生产条件下,减施25%化肥并配施600 kg/hm2生物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中有效性氮、磷、钾的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状况,有利于燕麦增产。  相似文献   
27.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燕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抗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蒙燕1号和坝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地上部各生理指标在水分处理间与品种间均无显著差异。在抽穗期,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燕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升高,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下降,保护酶(POD、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先降低后升高。中度水分胁迫下,与蒙燕麦1号相比,坝莜3号的丙二醛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变化幅度较大,保护酶活性升幅较小;在其他水分处理下各生理指标在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适度控水下,蒙燕1号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幅小于坝莜3号。在拔节期,重度水分胁迫下,坝莜3号的根系活力降幅大于蒙燕1号;两个品种分别在适度控水和中度水分胁迫下根系活力最大。在抽穗期,两个品种根系活力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表明,抗旱性强的蒙燕1号在水分胁迫下能保持相对较优的生理状态,其代谢功能和保水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8.
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根部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燕麦抗旱生理机制,以抗旱性不同的燕麦品种‘蒙燕1号’和‘坝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拔节期和抽穗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根部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抗旱品种‘蒙燕1号’在重度胁迫下根部可溶性蛋白合成受抑制,弱抗品种‘坝莜3号’在中度胁迫下就受到抑制,在抽穗期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弱抗品种‘坝莜3号’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大于抗旱品种‘蒙燕1号’;在2个生育时期,可溶性糖、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相对电导率均随胁迫梯度加剧而升高;重度胁迫下丙二醛(MDA)在拔节期和抽穗期,‘蒙燕1号’分别上升了39.79%、14.88%,而‘坝莜3号’分别上升了188%、45.98%;在拔节期重度胁迫下,‘蒙燕1号’的POD活性上升27.4%,而‘坝莜3号’上升了98%;抽穗期,在中度胁迫下‘坝莜3号’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33.16%,而‘蒙燕1号’品种仍维持较高水平仅下降4.05%。综合分析表明,拔节期,中度胁迫下抗旱品种‘蒙燕1号’的根部生理特性受影响较小,具有较优的抗旱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29.
春季休牧对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及时掌握呼伦贝尔牧业四旗天然草地春季休牧效果,2005年8月,对春季休牧区和其相应连续放牧区草地进行植物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植被组成等方面的监测调查.结果表明:休牧2、3年后草地在生物量、盖度、高度等方面上高于连续放牧的草地;分别有87.5%、93%和86%的监测点显示春季休牧对植被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有正面效应.随着休牧年限增加,植被优势种呈现一定的变化,逐渐以贝加尔针茅、羊草、糙隐子草为主,藜科、菊科植物及杂类草减少,围栏休牧区植被呈现良性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解水分胁迫对不同抗旱性燕麦品种光合和产量的影响,以抗旱性不同的蒙燕1号和坝莜3号为材料,在拔节期和抽穗期采用防雨棚盆栽方式,测定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重度胁迫(30%田间持水量(FWC))、中度胁迫(45%FWC),适度控水(60%FWC)和正常供水(CK,75%FWC)]下燕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燕麦品种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均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初始荧光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则呈上升趋势,且水分敏感品种坝莜3号的光合受抑制程度显著大于抗旱品种蒙燕1号。燕麦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受水分胁迫影响的程度整体上表现为拔节期大于抽穗期。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坝莜3号的每穗小穗数、千粒重均下降,而每穗秕粒数显著增加,减产13.9%~25.7%。蒙燕1号的产量在适度控水条件下未显著下降,且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在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导致减产9.1%~23.5%,但其 Fv/Fm和叶绿素a/b值较高;在相同水分条件下蒙燕1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坝莜3号。这说明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强的燕麦品种的光系统Ⅱ的损伤和光抑制较轻,光合同化能力较强,产量损失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