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明花生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茬口种植,研究了花生和玉米根系分泌物对冬小麦幼苗及根系生长、种子萌发过程及幼苗抗旱生理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玉米茬口和清水对照,花生茬口可显著促进小麦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的生长,根冠比相较于对照提高了25.0%,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投影面积、根体积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3.8%、34.5%、37.1%、48.3%(P0.05),而玉米茬口与清水对照之间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种子萌发试验表明,花生根系分泌物对冬小麦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胚根长和胚根生长速率,化感指数较玉米分别增加了0.20和0.16。此外,在干旱胁迫前期,花生茬口处理下的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较高,而在干旱胁迫后期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玉米茬口。综合分析表明,花生茬口处理下,其根系分泌物能够促进冬小麦幼苗生长尤其是对根系发育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小麦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2.
锌肥对干旱下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锌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胁迫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寻干旱防御技术,本研究以豫农211为材料,在拔节期、灌浆期对小麦进行不同水分和锌肥处理,研究了施用锌肥对干旱条件下冬小麦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籽粒锌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叶片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率、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籽粒锌积累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显著下降,施用适量锌肥可以提高小麦叶片含叶绿素量,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及单株干物质总量,提高籽粒灌浆速率,促进籽粒锌积累速度及最终籽粒含锌量,提高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锌肥能增加干旱下小麦产量4.80%,籽粒含锌量36.86%。  相似文献   
13.
赵秀琴  辛泽毓  汪大伟  刘万代 《种子》2020,(2):128-130,F0002
豫农516是以豫农416为母本、(周麦16/偃展4110)F 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8075 kg·hm^-2和7571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11.3%和12.3%,分别居参试品种第1位和第3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6656 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6.0%,居参试品种第2位。2019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90036),其特点是高产、早熟和稳产,适宜河南及相临省份相近小麦生态区中晚茬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耕作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农业人才至关重要。阐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系统授课与专题报告”“三结合”教学法的实施目标、主要做法及实践效果,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8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在4个不同供氮水平(0,0.05,0.1,2 mmol·L~(-1))下,研究了不同根系形态参数对氮素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品种的根系性状对低氮胁迫的响应情况,可以将8个供试小麦品种分为3类:第1类品种以辛石麦和跃进5号为代表,不同根系形态参数对低氮响应较好,但地上部生物量随氮素水平的降低而降低;第2类品种以西农979和陕优225为代表,根系形态参数对低氮响应较差,且地上部生物量随着氮素水平的降低而降低;第3类品种以孟县4号为代表,地上部生物量与根系形态参数均对低氮响应差。  相似文献   
16.
河南主推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的响应,以郑麦366、郑麦7698、矮抗58等12个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拔节期低温(-6℃)和孕穗期低温(0℃)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分析了寒害级别与各生理指标增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慢的强耐寒性小麦品种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温条件下的增幅大于幼穗发育进程快的弱耐寒性品种,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处理,使供试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下降,拔节期低温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更为严重,孕穗期低温对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拔节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孕穗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不同小麦品种的耐寒性强弱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表现并不一致,与寒害水平显著相关的生理指标也有差异,应结合两个时期的综合表现评价小麦品种春季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黄淮海地区大豆茬口(S)冬小麦的最佳施氮策略,以玉米茬口(M)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下大豆茬口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茬口相比,大豆茬口可显著提高不施氮处理下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及积累量,尤其在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可以提高0和180 kg·hm-2施氮水平下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量,成熟期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2.1%和9.5%,但当施氮量达到300 kg·hm-2后,豆茬小麦的生长及氮素积累均受到显著抑制,总体呈现"低氮促进,高氮抑制"的氮肥效应。两种茬口冬小麦产量均在240  kg·hm-2施氮量达到最高;在0和180 kg·hm-2施氮量下,大豆茬口较玉米茬口均显著增产(P<0.05,  25.8%和13.1%),在240和300 kg·hm-2施氮量下,减产幅度分别为5.13%和13.9%,后者差异显著。豆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生理效率及产量效应均低于玉米茬口。综上,豆茬冬小麦的施氮量应适当低于玉米茬口,黄淮海地区推荐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采用豆-麦部分替代玉-麦模式种植,可实现该地区减氮增效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冬季低温冷害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于2015—2016年,采用田间试验,调查了对照(低温灾害频发地区农户的栽培措施)、预防、补救3个处理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紧实度和呼吸速率、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结果显示,预防和补救处理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穗数增幅分别为129.27%和96.98%,产量增幅分别为266.56%和130.58%。预防处理小麦穗数和籽粒产量分别较补救处理显著提高16.39%和58.97%。拔节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以及后期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为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对照。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预防处理对照补救处理,预防处理较对照显著增加11.71%。说明预防处理、补救处理均有一定减灾效果,且预防处理效果优于补救处理。  相似文献   
19.
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小麦灌浆特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选用西农979、洛旱2号、西农2208、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等6个品种,于2016-2018年以自然条件为对照(CK),分析了花后高温胁迫(搭棚增温)后小麦灌浆进程、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粒重主要由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决定,不同小麦品种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模式不同。西农979、洛旱2号在高温胁迫下,灌浆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有所提高,但灌浆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导致粒重显著下降,且两年度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均大于1,属于不抗高温型品种;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经高温胁迫后,灌浆持续时间变化幅度不大,平均灌浆速率分别降低了0.05、0.09和0.06g·d^-1,千粒重分别降低了2.00、1.45和1.56g,但高温胁迫下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且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在两个年度均小于0.9,属于抗高温型品种。  相似文献   
20.
茉莉酸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茉莉酸-牛血清白蛋白复合物作为免疫原,获得了兔抗茉莉酸甲酯抗血清,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茉莉酸固相抗原型ELISA。此外,利用茉莉酸甲酯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茉莉酸对鼠抗茉莉酸甲酯单克隆抗体的竞争结合,建立了茉莉酸固相抗体型ELISA。上述两种ELISA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42pmol和0.20pmol,检测范围分别为0.98~1000pmol和0.63~20pmol,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3.44%和1.62%,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47%和2.06%。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3.3%和7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