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玉米新品种牡单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单13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选育的早熟、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杂交玉米新品种,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玉米秸秆还田下低温秸秆腐熟土著菌剂(菌剂A)田间秸秆促腐应用效果,采取小区定位试验和网袋翻埋研究方法,于上茬玉米秋季收获后,原田表面喷施清水(CK)、低温秸秆腐熟菌(菌剂A)和对照腐熟菌剂(菌剂B、菌剂C),采用3种秸秆还田深度(10、20、30 cm),针对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肥力、秸秆腐解率及秸秆残余物组分含量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在秸秆还田10 cm可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菌剂A效果最佳,分别较菌剂B、菌剂C增加2.72%、2.21%,深层还田20、30 cm土壤肥力各项指标增加不显著,菌剂对土壤肥力优化效果呈现菌剂A>菌剂C>菌剂B,菌剂A和菌剂C能够较好地释放秸秆中的养分,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菌剂A秸秆促腐熟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秸秆降解率提高比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以8月份降解率增幅最大;菌处秸秆残余物的粗纤维、半纤维素、全磷和全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是6.81%~15.35%、3.53%~23.55%、7.06%~37.04%和21.93%~39.83%.  相似文献   
14.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牡丰7号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大豆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以牡丰7号为研究对象,采取裂区设计,施肥量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下大豆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牡丰7号不同时期叶片保护性酶活性有着较大的影响。从始花期到鼓粒期,3种保护性酶存在着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随施肥量的增加,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施肥量有利于增强牡丰7号抗逆性。随着种植密度增加SOD活性下降;CAT活性随种植密度的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POD活性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重要限制因素,进行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培育抗旱高产大豆新品种是有效解决干旱胁迫的最有效途径.在调动C3作物大豆内在C4途径来提高光合效率的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基础上,提出了大豆抗旱性遗传改良的两条技术路线,即转抗旱内源或外源基因的转基凶育种技术路线和高光效育种及回交转育的技术路线,并指出二者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着重论述了大豆品种抗旱性与丰产性关系,耐光氧化特性与抗旱性关系,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及QTL标记辅助选择抗旱育种的方法.旨在为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邵广忠 《种子科技》2023,(10):34-36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产育种是玉米实现优质栽培的根本,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模式和结构逐渐优化与调整,加之玉米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玉米高产育种、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尤为必要。基于此,文章研究了玉米高产育种与高效栽培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春大豆耐涝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61个东北大豆优异亲本材料,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8个点进行试验。在2013年自然湿涝条件下,通过分析品种在各试验点的苗情、生育期和产量差异,对参试品种进行耐涝筛选,将其分为强耐涝、耐涝、中耐涝和弱耐涝4种类型。描述了强耐涝优异品种的特征特性,为大豆耐涝育种提供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选取3种熟期类型杂交组合(早熟×晚熟、相近熟期×相近熟期、晚熟×早熟)各10个,对杂交期间的日平均温度、日平均湿度、日降雨量及不同类型杂交组合成活率进行统计,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杂交成活率影响较大,不同气象因子对不同杂交类型影响效应不同,早熟×晚熟组合在较低温度、较小湿度、无降雨的天气下成活率较高;类似熟期亲本组合对天气要求宽泛,在常温、低湿天气下杂交成活率更高;晚熟×早熟组合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小、无降雨的天气具有较高的杂交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干旱胁迫对不同生态型大豆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生化特征和产量的影响,选用22份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用盆栽称重法与大田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花期不同生态型大豆抗旱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与大豆品种的抗旱性均呈正相关,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较小,而抗旱性弱的品种下降幅度较大;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抗旱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增加的幅度较小,而抗旱性弱的品种则相反;脯氨酸含量与抗旱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表现为抗旱能力强的品种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大。这一结果说明,在干旱胁迫环境下,水分亏缺降低了大豆叶片相对含水量,膜脂过氧化伤害加重,引起丙二醛的累积,相对电导率升高,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导致保护酶活性降低,同时水分亏缺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导致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0.
以多小叶大豆品系牡5796-3为材料,设置在不同生育时期摘除多的2片小叶,共5个处理,研究了多小叶源对大豆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R6期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全生育期不摘叶处理的光合速率、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明显高于全生育期摘除多的2片叶的对照处理,因此,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总之,由于多小叶大豆品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可做育种亲本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