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基于LCA的呼伦贝尔生态草牧业技术集成示范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天然草场修复过程中的经济环境综合效益进行评估。【方法】 基于全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牧场奶牛集约化养殖-牲畜粪便处理(包括菌剂发酵有机肥、蚯蚓养殖生成有机肥和蘑菇种植3种模式),利用谢尔塔拉农场奶牛集约化养殖、牲畜粪便处理利用、天然草场改良数据和当地畜牧生产经营物料投入数据相结合,建立不同养殖模式下牛奶生产的生命周期清单,从畜牧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牲畜饲养、粪便处理利用和草场修复这整个草原畜牧生产循环过程中每生产1 t标准牛奶(FPCM)的资源环境综合成本(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占用、耗水量和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总体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牧户散养奶牛和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在出售牲畜和牛奶方面产生的毛收益分摊在每头成年母牛上分别为0.89和2.11万元,如扣除经营成本,两种乳牛饲养模式下每头成年母牛产生的净收益分别为0.42万元(牧户散养)和0.41万元(集约化养殖)。此外集约化养殖场每生产1 t FPCM造成的环境影响为:占用草场1.19 hm2、占用耕地0.15 hm2、耗水216.47 t、消耗化石燃料1 944.19 MJ、排放温室气体0.73 t二氧化碳当量(CO2eq)。当地散养牧户生产牛奶除去草场占用面积(3.25 hm2)外,造成的环境影响(占用耕地0.04 hm2、耗水70.70 t、消耗化石燃料892.80 MJ、排放温室气体0.55 t CO2eq)均小于集约化奶牛养殖场。开展天然打草场改良可显著增加每公顷草地牧草产出(增幅68.57%)和收益(增长10.71%),改良后生产1 t FPCM可降低40.50%的草场占用面积。但改良中施肥和燃料消耗的增加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增加17.70倍)、燃料消耗(增加2.10倍)等环境问题。在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技术应用方面,集约化养殖场产生的牛粪通过发酵有机肥、蚯蚓处理牛粪和蘑菇种植等处理利用方式,在解决牲畜饲养中粪便污染问题的同时,创造的净收益相当于生产牛奶净收益的5%—12%,整体看带来的环境影响相对较少。【结论】 集约化养殖场在提高草原利用效率方面优势明显,在提升饲料能量转化效率、提升牛奶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会增加苜蓿、燕麦等高蛋白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在控制牛奶生产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和能源消耗等方面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天然打草场改良和牲畜粪便处理利用技术在呼伦贝尔当地畜牧产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近年来,丰台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按照绿色生态、支农惠农、政府主导、公开自愿的原则,积极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文章对丰台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的实践工作进行思考,分析工作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该文以丰台区农业园区管理者、技术员及不同层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等为调查对象,对辖区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现状与问题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研分析,并通过一对一现场访谈、文献资料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结果 丰台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丰台区绿色防控体系全面建成、绿色控药成果显著、农业效益明显提升,促进了辖区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还应认识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绿色防控成本较高、科学防控意识不强、集中统防难度较大、扶持政策仍然不足。结论 针对丰台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举措,进一步宣扬绿色理念,加大政府投入、创新防控技术、强化市场建设,持续提升绿色防控整体水平,全面推动丰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锡林郭勒盟牧户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自然、社会、管理、市场和家庭特征五个方面实证分析了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尽管78.52%的牧户有草原流转意愿,但实际参与流转的牧户只有52.35%,说明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存在不一致性。在自然环境变化认知的因素中,牧户草原生态环境变化认知的改善会使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增大。在社会因素中,加入合作社、投保养老保险、获得银行贷款均会降低二者的不一致性。管理因素中,牧户越关注和在意草原承包期限以及草原相关纠纷的出现会增大二者的不一致性,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的增加和草原流转经嘎查同意会降低二者的不一致性。市场因素中,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转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会使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概率降低。家庭特征因素中,家庭人口数越多和家庭承包草原面积越大,二者不一致的概率越大。基于此,政府应规范牧民外出就业市场和草原流转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产权和重视"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来推动草原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14.
文中基于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分析蒙古高原三千年游牧的历史。一定的草地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牲畜,如果牲畜数量过多或放牧强度太大,超越可持续草地生产力的临界值,草原就会退化;一定的牲畜数量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过多会导致人均牲畜数量太小,人口也就不可持续。人口承载力是草地可承载的人口阀值;从生活水平的角度分析,这个阀值并不是最佳的人口数量:人均牲畜数量先是随人口与牲畜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开始减少到最低水平。在封闭的游牧系统里,一般来说,人口承载力受生态承载力及其他因素制约,最佳承载力低于最大生态与人口承载数量。游牧是适应蒙古高原非平衡生态和保持流动性的有效选择;除草地是牲畜的限制条件外,频发的灾害和战乱调控了牲畜与人口数量,保持了草地生态平衡和游牧可持续性。如今蒙古高原已不再封闭,自然灾害也不再是调控人口的最主要因素,草原生态系统也更加日益开放,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变的更加复杂,技术创新、产权变革和生计转型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草原刈割利用是我国最常用的草原利用方式,刈割强烈影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Re)和甲烷(CH4)的排放,但对草甸草原的影响大小及机制尚未定论。【方法】 文章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连用,分析了刈割对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Re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相比,刈割处理组2021年和2022年的Re(P<0.01)和CH4P<0.05)通量显著降低,平均分别降低45.0%和1.2%;2021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Re分别为(10.66±0.24)mg/(m2·h)和(6.05±0.16)mg/(m2·h);2022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Re分别为(11.52±0.38)mg/(m2·h)和(6.29±0.27)mg/(m2·h);2021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CH4排放量为(0.43±0.01)mg/(m2·h)和(0.40±0.01)mg/(m2·h);2022年刈割和对照处理的CH4排放量为(0.43±0.01)mg/(m2·h)和(0.41±0.01)mg/(m2·h)。(2)刈割处理的土壤温度(P<0.05)和土壤湿度(P<0.01)显著增加。(3)函数拟合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Re正相关,土壤湿度与CH4通量正相关。【结论】 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中,刈割处理会显著降低生态系统呼吸和CH4通量,这对于了解和掌握刈割处理下羊草草甸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准确评估草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为草原生态系统碳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是反映草地植被利用状况的重要参数,其精准监测对于草地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遥感技术因其能快速、准确获取大尺度草地光谱信息,已经广泛应用于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中。该研究以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与其毗邻的蒙古国东方省草原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8数据计算的9种植被指数、气象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比较分析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回归模型性能,重新构建优化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性能更稳定,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为0.801,均方根误差为43.709 g/m2,相对均方根误差为23.077。研究区域地上生物量呈中部较低,东西两侧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最高可达357.2 g/m2,最低为33.0 g/m2,与该区域降水量与草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基于Landsat 8数据结合气象数据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草地生物量遥感反演中有较大潜力,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可以为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全面评价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筛选确定草地参照生态系统。【方法】 文章基于遥感数据,从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体系及综合指数;引入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进行生态地理分区;基于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和生态地理分区结果对草地各分区开展参照生态系统筛选和质量评估;选取各个生态区前10%的值作为质量基线,高于质量基线的区域选为参照生态系统。【结果】 (1)2000—2020年甘孜州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呈现出北部低南部高的趋势。(2)草地生态系统可划分为34个生态区,剔除面积小于10 km2的分区,在后续草地参照生态系统筛选中涉及27个分区。(3)基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筛选出的草地参照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别为5 328.75 km2、5 323.75 km2、5 274.75 km2和5 274.25 km2【结论】 为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确定参照生态系统,分析评价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并判断其恢复能力,以及研究区的生态修复计划、目标和最终评估提供依据与基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木荷苗木光合特性与生长速率在控水和补水条件下对热浪频次的响应,为揭示木荷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主要阔叶树种木荷苗木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热浪模拟装置模拟自然热浪发生,构建控水和补水与不同热浪频次(无热浪、单次热浪、2次热浪)处理,分析木荷光合特性与生长速率在控水和补水条件下对不同频次热浪胁迫的抗性和恢复能力的差异。【结果】1)补水条件下,单次热浪对木荷光合特性影响较弱,木荷可通过增加蒸腾速率(Tr)降低叶片温度,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Pn)未出现显著变化;2)控水条件下,单次热浪使木荷Pn在热浪阶段显著下降49%,未见Tr和WUE显著变化,但显著减缓热浪后木荷光合特性恢复过程;3) 2次热浪频次下,无论控水还是补水条件,木荷Pn在热浪阶段均显著下降(约46%和32%),虽然热浪后可恢复,但恢复过程受阻;多次热浪的影响存在累加效应,木荷对热浪胁迫的抗性和恢复能力减弱。【结论】控水和补水条件下,木荷光合特性与生长速率对不同频次热浪胁迫的抗性和恢复能力存在差异。补...  相似文献   
19.
热浪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极端高温气候事件,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热浪持续时间虽相对较短,但会显著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植物死亡,特别是热浪末期的高温与干旱的复合胁迫会严重抑制植物光合作用,造成水力障碍,加速植物死亡过程并增加其死亡率。其中,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过程的研究是揭示热浪导致植物死亡机制的关键,不同植物应对热浪阶段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策略。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剧,有关热浪这种极端高温干旱气候事件对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态学和植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高温和干旱胁迫对植物,特别是林木光合系统、水力传输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发育等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探讨了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耗水对热浪下的高温与干旱胁迫的响应策略及其适应机制。同时,提出了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分传输与利用等生理特征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理论。  相似文献   
20.
热浪是持续数天时间的极端高温天气事件,常伴随极端高温和水分匮缺双重胁迫,对草本植物生长和繁殖过程存在显著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进行了为期3年的野外原位热浪模拟试验,关注不同发生期热浪(早期H1,晚期H2)及刈割(M)对群落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子的生产及羊草重要值的连续影响。结果表明:晚期热浪处理(H2)显著降低了羊草的多度和重要值。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2021年羊草的产量,多度,高度及重要值,分别为51.74%,69.39%,33.70%,45.60%。热浪和刈割的交互作用对羊草的千粒干重,含水率,穗长有显著影响。不同发生期的热浪对羊草的生产影响不一致,面对不同发生期的草地热浪灾害事件,草地管理措施上的重视度和关注点存在差异。在未来极端气候热浪频发背景下,草地刈割的频率应适当降低,以防止草地群落发生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