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0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以研究白茶浸提液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3种黄酮醇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及优化水解工艺为目的,通过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在确定HPLC检测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样品制备中的水解条件.结果表明,制定的HPLC分离条件能有效分离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所得的标准曲线方程在线性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白茶中3种黄酮醇类物质的最优水解工艺条件为:在5 m L白茶浸提液中添加5m L 3 mol·L-1盐酸,于80℃水浴锅中水解30 min.最优水解工艺的精密度均较高,在水解过程中山奈酚最稳定,杨梅素容易被分解,芦丁的水解转化率为94.32%.可见,将试验所得的HPLC检测方法及最优水解工艺用于测定白茶中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是可行的,且可使白茶提取液中黄酮醇苷总量的水解趋于最大化.  相似文献   
22.
23.
采用同步热分析仪研究12份福建乌龙茶茶样的热分解过程.试验条件为:茶样由室温以10℃·min-1匀速升温至600℃,气氛为空气,铝坩埚加盖(盖上钻1 mm的孔).结果表明:茶叶的热分解过程分为5个失重阶段:1室温至100℃左右主要为脱水阶段;2100-226℃为茶叶挥发物逸出阶段;3226-345℃为变味热分解阶段;4345-482℃为碳化阶段;5482-600℃为燃烧阶段.茶叶具有相似的失重过程,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曲线体现茶叶的特征,阶段2主要体现茶叶内含物的品质特征,阶段345主要体现茶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及粗蛋白、粗脂肪和无机盐等其他物质的含量特征,可反映不同品种、季节和加工工艺茶叶组成的差异.因此同步热分析可作为一种初步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24.
HPLC法同时测定6种重金属离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6种重金属离子的方法。样品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NaDDTC)作柱前衍生,以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μm)为固定相,甲醇∶水(体积比70∶30)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测定。方法的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0.17%-1.41%,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28%-9.48%,标准回收率为90.1%-107.5%。  相似文献   
25.
探讨了充脂处理对马尾松胸径生长的影响.经分析表明,充脂处理对马尾松胸径增加值有显著影响,每株充脂树每年胸径、材积分别少增加0.19cm和4.15×10-3m3.在马尾松间伐材进行充脂处理,没有发现虫害的发生.试验中有少量处理树木死亡,建议进行伐前充脂处理为妥.  相似文献   
26.
我国3种红豆杉各部位紫杉醇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建立红豆杉试样制备方法和紫杉醇液相色谱分析条件.分析了红豆杉不同品种、不同部位的植物原料中紫杉醇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树干皮、根部皮、树叶、木材和枝叶的紫杉醇平均含量分别为2.94×10-4、3.11×10-4、4.30×10-5、3.08×10-5和5.59×10-5.建议以红豆杉枝叶为原料提取、分离紫杉醇,以保护和合理开发红豆杉资源.  相似文献   
27.
丛生竹叶提取物的成分与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23种丛生竹叶提取物得率、黄酮、多糖含量和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IC50) 提取物各指标经聚类分析23种丛生竹可分为5簇,其中桂单竹、粉单竹、鼓节竹、大眼竹和凤尾竹的竹叶黄酮和多糖得率较高,IC50值较大,可成为提取竹叶黄酮的优良原料,分别经分离纯化得竹叶黄酮  相似文献   
28.
本文主要对松轻油的综合利用工艺及流程进行探讨,松轻油在用烧碱溶液和水的合理净化处理后,增加水合反应工序,采用二次正交试验设计分析,反应液松油醇含量(y)与硫酸用量(x1)、反应温度(x2)和反应时间(x3)存在如下关系:y=16.33+1.21x3-2.07x2x3-1.75x23。经分析,在45℃下反应8小时可使反应液中松油醇的含量由原来的5%左右提高到20%左右,经蒸馏得选矿油、干馏松节油、杂酚油和松焦油,产品色泽浅、稳定,焦臭气味基本消.  相似文献   
29.
以铁观音毛茶为材料,采用均匀设计法设置试验方案,结合二次多项式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烘焙工艺中温度、时间和摊叶厚度等因素对茶叶内含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制清香型铁观音在80℃、150 min、4.0 cm和99℃、120 min、5.5 cm的条件下处理,可使生化品质达到较高.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摊叶厚度3个自变量及茶叶生化品质、儿茶素品质指数和苦涩味指数、y-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5个因变量进行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烘焙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每上升1℃,儿茶素品质指数提高0.7424,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提高0.0126;烘焙温度和时间对生化品质、γ-氨基丁酸和茶氨酸含量的影响呈负相关,即低温长时间烘焙有利于功能性氨基酸的富集.经计算,其优化烘焙工艺组合为:85℃、300 min、1.0 cm,此时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为1.027 mg·g-1,茶氨酸含量为7.102 mg·g-1.  相似文献   
3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萃取、分析、鉴定双瓣茉莉花离体和活体状态开放过程中的香气组分,结果表明双瓣茉莉花中共有94种香气成分,包括28种萜烯类及其衍生物、7种烷烃类、17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酚胺类.主要香气成分为芳樟醇、乙酸苄酯、乙酸葑酯、α-古巴烯、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苯甲醇、苯甲酸苄酯等,离体状态下有利于茉莉花的释香.根据双瓣茉莉花开放过程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茉莉花茶的窨制起始时间以21:00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