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6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对Gabaron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在无氧条件下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体茶鲜叶在常规条件下游离氨酸总量为2.5%,其中除含有一般的蛋白质氨基酸外,还含有茶叶特征氨基酸The以及微量的Gaba等。游离氨基酸中含量较高的为Glu、Pro、Asp、Am、His,较低的是Thr、Set和Gly。离体茶鲜叶经3h无氧处理后,游离氨基酸总量达3.4%。其中Pro、Gaba、Gly、Sex、Ala、Val、Thr等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Pro和Gaba是上升幅度最大的两种氨基酸,分别为正常条件下的3倍和15倍。无氧条件下Glu和Asp含量下降,降幅分别为45%、36%。其余游离氨基酸基本稳定不变。  相似文献   
62.
本文详细介绍了EGCG的生理作用,对高EGCG茶的研制提出多方面切入点,并展望了高EGCG茶开发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63.
以一级、二级和三级3个级别共12个黑毛茶茶样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一级黑毛茶条索紧结,香气纯正尚高,滋味醇厚;二级黑毛茶条索尚紧结,香气纯正,滋味尚醇厚;三级黑毛茶条索粗松,香气尚纯正,滋味尚纯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一级黑毛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7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最高;二级黑毛茶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三级黑毛茶最低;三级黑毛茶简单儿茶素GC、EGC、DL-C和EC含量高于二级黑毛茶,较一级黑毛茶低。  相似文献   
64.
对机制卷曲型毛尖绿茶各工艺使用的设备及其参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制定了各工序适合采用的机械设备及配套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65.
江华苦茶是我省茶树珍贵资源,产于南岭山脉,制红茶香气浓郁,滋味浓强,冷后呈乳状,叶底红亮,红碎茶达二套样水平。抗寒性强,耐-9℃低温,可在长江中下游茶区种植。我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江华苦茶性状分离圃中进行优中选优,通过系统选育程序,选育出优质抗寒红茶新品种——潇湘红21—3(后简称21—3)。  相似文献   
66.
储叶齐、碧香早和福鼎大白是湖南省茶园栽培的茶树主要品种,本文根据三个品种的特性,研究不同品种的名优绿茶加工丁艺。结果表明,这三个中小叶茶树良种以加丁成卷曲形茶总得分最高;通过对各工序的系统研究,制定了三个品种优质绿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67.
贮藏条件对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鼎大自茶、槠叶齐和白毫早三个品种早春一芽一叶鲜叶所制炒青绿茶为材料.研究炒青绿茶在不同温度、含水量及光照等贮藏环境下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茶叶贮藏过程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温度越高,下降得越快;经太阳光照射和暴露在空气中的茶叶更容易陈化劣变,使茶叶失去其品质特征。且供试的三个品种绿茶各品质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传统醇提法、超声波法、微波法、微波-超声协同法4种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绿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微波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液固比45∶1,微波时间40s;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液固比45∶1,超声时间30min。4种提取方法以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总黄酮得率最高,并比较4种提取方法获得的绿茶总黄酮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效果,超声提取法清除·OH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超声波法提取茶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与传统醇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法可以明显提高茶叶总黄酮得率,乙醇浓度和提取次数对超声波提取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液固比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0.01相似文献   
70.
我国茶叶加工生产线种类繁多,但存在功能单一、使用时间短、设备利用率不高的缺点。本文通过对红茶和绿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研究,有效整合两种茶叶加工原理相似的工序和功能通用的设备,开发出既适合红茶又适合绿茶加工的全自动生产线,制定出配套的工艺参数,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生产线实现了一线两用,显著减少了设备投资的额度和占用的厂房面积,最大程度地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