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以石油为代表的矿物油作为有机化工原料,在化工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和以石油作原料生产芥酸及其衍生物产生的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国外在“绿色润滑油和燃油”的开发利用上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以高芥酸菜油为原料生产芥酸及芥酸酰胺等衍生物,用途十分广泛。近十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运用常规和生物技术,先后选育出了一批芥酸含量在55%~60%的高芥酸油菜育种材料,加拿大选育的Venus芥酸为53.3%。国内原四川省万县市农科所选育的特高芥酸油菜品系HEA2…  相似文献   
22.
工业专用高芥酸油菜新品种绵油13号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工业专用甘蓝型高芥酸油菜绵油13号,系采用阶梯式复合杂交,经过多年优良基因重组逐渐积累育成。具有芥酸含量高(55.88%)、含油率高、丰产性较好、抗倒耐病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在四川省的平丘区及其他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3.
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经过1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育成了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点于一体的油菜新品种绵油11号.  相似文献   
24.
绵油 1 1是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以自育的胞核两用系绵ⅠAB -2与低芥品系 82 -1 1 -2 1转育成的PAB -1和绵恢 6号配制而成的甘蓝型两系油菜杂交新品种。 2 0 0 0年 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特征特性该品种苗期长势中等 ,叶片较小 ,绿色 ,叶缘缺刻浅。花期生长繁茂 ,花黄色 ,花粉充足。植株为中矮秆 ,花序较短 ,结角密 ,角果中长。单株有效角果 45 0个左右 ,每角 1 8粒左右 ,千粒重 3.8g左右。绵油 1 1属中熟偏早甘蓝型杂交油菜 ,全生育期比中油 82 1略早 2~ 3d。据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检中心测定 ,含油量 (干基 ) 4…  相似文献   
25.
据1980-1992年多个新品种13年定位资料,从垂直面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早、中熟两大类型油菜经济产量的主导因子都是菌核病。  相似文献   
26.
为筛选出适宜四川省绵阳市机械收割的油菜品种,于全国范围收集12个品种,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其10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绵油11号、绵油15号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优良,产量高,可作为绵阳市直播机收油菜的主要种植品种。  相似文献   
27.
四川丘陵区油菜免耕直播机收高产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四川省第一大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80~100万公顷,总产约180~220万吨,居全国前三位和西部第一位。油菜生产在四川省农业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随着四川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留守者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劳动力因素已严重制约油菜生产发展。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技术,能省去人工移栽和收打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缓解季节和劳动力矛盾,有利于实现油菜生产的节本增效。因此,  相似文献   
28.
绵油11号是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以自育的胞核两用系绵IAB-2与低芥品系82-11-21转育成的绵PAB-1和绵恢六号配制而成的甘蓝型两系油菜杂交新品种.2000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予推广.  相似文献   
29.
绵油 11号是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以自育的胞核两用系绵IAB - 2与低芥品系 82 - 11- 2 1转育成的绵PAB - 1和绵恢 6号配制而成的甘蓝型两系油菜杂交新品种。 2 0 0 0年 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予推广。1 特征特性该品种苗期长势中等 ,叶片较小 ,绿色 ,叶  相似文献   
30.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核三系临保系:绵7MB-1;核两系不育系:绵7AB-4—1;恢复系:绵恢9613及品93-496(引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诱导培养基:B5+谷氨酰胺2mg/L+水解乳蛋白50mg/L+6-BA2mg/L+2T 1mg/L。增殖培养基:MS+6-BA 1 mg/L+NAA 0.1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