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4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猪瘟超前免疫法操作简单、方便,技术可靠。我们选择观珠、沙琅、霞洞等养猪基础好的乡镇作为试验推广基地,对6926窝共69953头仔猪进行了猪瘟超前免疫,平均每窝断奶仔猪数(21天龄)从原来的9.3头提高到10.1头。该方法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42.
SSR分子标记技术以其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和检测方便快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F1代真假杂种的鉴定。为了长期有效的开展葡萄杂交育种工作,本研究以葡萄杂交组合‘北冰红’伊‘贵人香’F1代159个单株及‘双红’伊‘贵人香’F1代121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田间形态学性状对葡萄杂交后代的真伪进行鉴定。在1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同时在亲本间具有特异性位点的引物,对F1代进行扩增检测,结果表明:‘北冰红’伊‘贵人香’及‘双红’伊‘贵人香’2个杂交组合中分别有63和94个单株具有双亲特异性条带,结合田间形态学鉴定,认为其为真杂种,故2个杂交群体的杂种率分别为40.38%和77.69%,该结果可为今后开展葡萄遗传连锁图铺构建及数量性状的QTL定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3.
猪伪狂犬病对猪危害最大,目前已成为全球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猪传染病.其主要通过引起种猪不育,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大量死亡,肥猪增重减慢等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  相似文献   
44.
应用 2 0条Sangon的随机引物 ,对6 0 Coγ射线辐照诱变所获新株系漳蕉 8号(原漳农 8号 )及其对照品种台湾北蕉 (MusAAAGrandCavendish)的总DNA进行RAPD ,结果发现有 1 2条引物扩增出 68条谱带 ,其中同源带 53条 ,占总带数的77 9% ,差异带 1 5条 ,占总带数的 2 2 1 % ;漳蕉 8号与对照多态性差异高达 2 4 6% ,且显示出稳定性遗传。其中S10 和S19的 3条差异带 ,可作为漳蕉 8号株系鉴定和防退化复壮的筛选标记。  相似文献   
45.
1巴西的基本情况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经济总量几乎占整个拉美的一半,人均GDP约4700美元,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农业人口约3540万人,占全国1.7亿总人口的21%。巴西国土面积851.2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80%的国土位于热带地区,全境地势平缓,气候温暖湿  相似文献   
46.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战略,它针对详细、具体位置上的信息,精确控制生产投入。其要领是了解每一部分土地上有关土壤和作物独有的特性,并且在一小块土地的范围内优化生产投入。在普通的农业生产中,生产者总是以一整块地作为一个耕种单元。尽管他们常常意识到地块中的变化,但缺乏处理这种变化的  相似文献   
47.
香蕉离体试管芽诱变育种的研究Ⅱ.性状变异的观察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研究I.试管芽的^60Coγ射线辐照试验中获得的试管瓶苗,在苗圃培育、 大田栽培期间进行性状变异发生情况观察调查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对性状变异发生情况有显著的影响,在苗圃培育长出新叶时即可观察到植株性状的变异,其变异率与辐照剂量处理水平(0-80Gy)呈明显正相关直线回归关系,相关系数r=0.986(r0.01=0.648)。在苗圃培育和大田栽培期间,可观察到植株的叶片、假茎、果穗等器官均可发生变异,其良好性状变异的植株多发生于10-40Gy处理中,但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48.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成因及防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践,对房屋工程中各类质量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对质量通病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非空间结构分布特征与生产力的相关性,为提升浙江省针阔混交林经营水平和森林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  以1999、2004、2009年共3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的天然针阔混交林样地和样木数据为研究材料,提取胸径、树高、材积和针叶树种的非空间结构因子与单位面积蓄积量,对各时期的非空间结构分布形态进行函数建模,探究变化特征。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进行生物量和生产力的估算,再进行非空间结构与生产力的偏相关分析。  结果  各时期森林非空间结构因子在形态上存在规律性的分布特征。非空间结构因子与生产力间呈正相关趋势。1999?2009年,浙江省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种比例逐期上升,生产力第1期(1.39 t·hm?2·a?1)高于第2期(1.15 t·hm?2·a?1)。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均值呈近似正态分布。  结论  在针阔混交林的经营管理中,为保证林分处于高生产力的状态,要优先考虑针阔混交的比例。针叶树种比例应维持在50%以上,针叶树种比例偏低的混交林要进行人为干预。胸径若低于10.00 cm要加强抚育,高于12.00 cm应及时进行采伐。单株材积均值应维持在0.040~0.070 m3·株?1,树高在7.00~10.00 m。图6表5参34  相似文献   
50.
茚虫威在菜用大豆上残留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气相色谱法(GC/ECD)研究了菜用大豆中茚虫威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及茚虫威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了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菜用大豆中茚虫威残留量定量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6.8% ~90.1%,相对标准偏差为3.85% ~5.24%,最小检出量0.01 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 mg/kg,该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茚虫威在菜用大豆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施用有效成分96.43 g/hm2的原始沉积量>施用有效成分48.21 g/hm2的原始沉积量,间隔期7 d连续施药两次的原始沉积量>施药1次;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早季的消解系数(︱k︱)=0.174 75±0.000 15,半衰期(T1/2)为4.0 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26.3 ~26.4 d;晚季︱k︱=0.108 35±0.004 95,T1/2为6.1 ~6.7 d,T0.99为40.6 ~45.5 d。在安全使用技术示范试验区,茚虫威按常规施药量(有效成分67.50 g/hm2)及施药方法,2006年晚季施药1次与间隔期7 d连续施药两次,在末次施药后25 d、30 d,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65 ~0.102 mg/kg和0.032 ~0.081 mg/kg;2007年早季间隔期7 d 连续施药两次,在第2次施药后15 d,最终残留量为0.097 ~0.132 mg/kg,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均符合日本规定的MRL(0.2 mg/kg)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