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1 毫秒
21.
介绍了中国南方水稻冷害的发生类型与作用机制,详细分析了倒春寒、五月寒(梅雨寒)、小满寒、秋风和寒露风等冷害类型的发生特点,并总结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2.
23.
水稻叶片SPAD空间分布与氮素营养及种植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在4个施氮水平和3个种植密度下,水稻孕穗和抽穗两个时期水稻不同叶位叶片SPAD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叶片氮素营养和种植密度与不同叶位的SPAD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孕穗期SPAD值表现为顶3叶>顶2叶>顶4叶>顶1叶;抽穗期SPAD值表现为顶1叶>顶2叶>顶3叶>顶4叶。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各叶位的SPAD值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孕穗期不同叶位SPAD值与施氮量的相关性顺序是顶4叶>顶3叶>顶2叶;抽穗期不同叶位SPAD值与施氮量的相关性顺序是顶1叶>顶3叶>顶2叶>顶4叶。  相似文献   
24.
甜玉米浙凤甜2号秋季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浙凤甜2号、超甜3号品种在8月上、中旬播种产量较高,品质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25.
紫色甘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筛选适合浙中地区栽培的紫色甘薯新品种。[方法]对4个紫色甘薯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结果]宁紫薯1号产量高,薯型较匀称,食用品质较优,综合性状均优于其他各参试品种。贮藏15 d后,各品种甜度与风味呈上升趋势。[结论]宁紫薯1号适宜在浙中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6.
以宁紫薯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扦插时间对鲜薯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商品薯率的影响,以及商品薯产量与商品薯率的动态变化,并确定了适宜收获期。结果表明:不同扦插时期对宁紫薯1号的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和商品薯率有直接影响。适当提早扦插、适时收获可获得最高商品薯产量。最迟扦插期应掌握在7月底以前,收获时间掌握在扦插后100~130 d。  相似文献   
27.
金徐薯69是从徐781和徐薯18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鲜食烘烤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红皮、橘红肉,表皮光滑,纺锤形;单株结薯66个,大中薯率906%;长蔓,茎绿色,分枝数4~7个;顶芽凹,顶叶绿色,脉基紫色,叶浅缺刻;可溶性糖含量59%,淀粉含量152%,烘干率260%,胡萝卜素含量1082 mg·kg-1;浙江省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年平均667 m2产量2 2048 kg,比对照品种徐薯18增产270%;具有萌芽性好,结薯集中、丰产性好,较耐贮藏,烘烤食味优等优点。  相似文献   
28.
2015年对10个两系杂交晚籼稻品种在武义地区进行单季机插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超优1000、深两优884、湘两优2号、隆两优华占、Y两优900、Y两优143、广两优矮93和Y两优5867等8个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两优培九,生育期均短于对照,平均增产2626~0885 t·hm-2。  相似文献   
29.
金华市种植的马铃薯多以农家种为主,这些品种退化严重,产量较低,而且近年来疮痂病越发严重,已成为限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13个新品种(系),以‘中薯3号’为对照,对引选品种(系)植物学特征、生育期、抗性和经济性状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D16’、‘N157’和‘D335W’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8.53%、32.97%和31.89%,且综合性状优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0.
福建省4个病鉴点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长优2号对稻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长优2号对叶瘟和穗颈瘟的抗性表现为抗(R)至中感(MS)之间,综合评价为中感;而对照Ⅱ优明86和Ⅱ优3301对叶瘟的抗性表现为感(S)至高感(HS)之间,对穗颈瘟的抗性均表现为高感(HS),综合评价为高感。说明长优2号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明显优于对照Ⅱ优明86和Ⅱ优3301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