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播前常规施肥、大中微量元素配施(综合养分)处理,研究其对中早熟马铃薯LK99干物质积累,N、P、K、Fe、Zn、Ca的积累、分配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中微量元素配施可明显提高LK99商品薯率和鲜薯产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LK99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慢-快-慢"的"S"形变化规律,而干物质积累速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整个生育期LK99植株对6种养分的吸收呈"慢-快-慢"的单峰变化曲线。养分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着生长发育各阶段的推进而变化,生育前期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块茎形成以后,随着库的扩大,开始由茎叶向块茎运移。至成熟期,约有90%的N、P、K和80%的Zn是贮存在块茎中。大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有利于Fe、Ca在块茎中的贮存。  相似文献   
42.
43.
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发展农村经济,消除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小康,是党和国家统领农村工作的战略目标.我国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和16年的科技扶贫,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贫困农民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20世纪末国家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我省实施的"四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甘肃中部旱区马铃薯种植广泛采用黑膜下滴灌全程机械化模式。从品种选择、栽培模式、全程机械化流程及相关参数、整地施肥与土壤处理、田间管理、灌溉、病虫害防控、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甘肃中部旱区马铃薯垄膜滴灌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5.
甘肃省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前列,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56.7万hm2,总产量951万t,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陇薯系列.大薯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5号深受中部半干旱地区薯农的青睐,为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以下介绍其特征特性及核心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6.
为了研究旱地不同功能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的效果,在甘肃省定西市设置露地栽培(CK)、覆盖黑色膜、覆盖黑白双色膜、覆盖蓝色高光效膜和覆盖黑色液体降解地膜5个处理试验,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以提高马铃薯0~20 cm各土层的土壤温度1.0~6.0℃,覆盖黑白双色地膜和蓝色地膜的地温最高,其次为覆盖黑色地膜,液体可降解地膜的温度提高幅度最小,仅较露地栽培高1.0~2.0℃。覆盖黑白双色膜、蓝色膜和黑色膜3个处理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其次为液体降解地膜,露地土壤含水量最低。各处理与露地(CK)相比,覆盖黑白双色地膜、黑色地膜和蓝色地膜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栽培提高32.00%、29.99%和25.22%,液体降解地膜较露地栽培高7.42%(不显著)。蓝色地膜、黑色地膜和黑白双色地膜块茎产量分别较露地栽培提高29.28%、28.73%和25.72%,液体降解地膜覆盖块茎产量较露地栽培高5.29%(不显著)。地膜覆盖能提高地温,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马铃薯产量,蓝色高光效地膜、黑色地膜和黑白双色膜有极显著增产效果,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47.
对甘肃不同生态区马铃薯品种布局、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浅析,探讨了栽培重点工作与改进措施,提出了不同种植区域的栽培要点,以期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48.
为优化陇薯7号生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陇薯7号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及施磷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陇薯7号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显著水平,且拟合性较好。各栽培因子对陇薯7号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磷,各因子间交互作用较大。经模拟寻优,确定了陇薯7号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产量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栽培密度为43 980~47 190株.hm-2,施氮量122.85~163.65kg.hm-2,施磷量102.00~138.90kg.hm-2。  相似文献   
49.
通过庆阳市旱地马铃薯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实践,从土地准备、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方面总结提出庆阳市旱地马铃薯黑膜垄上覆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播前常规肥料和综合养分基施对中早熟马铃薯LK99一级种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LK99植株生育期对N素吸收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生育前期植株吸收的N素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出苗后55 d左右,N素在茎叶和块茎中的分配几乎各占一半;至成熟期,约有90%的N素贮存在块茎中。出苗后60 d左右是马铃薯N素需求关键期。综合养分处理明显提高了中早熟马铃薯LK99一级种的商品薯率、单株生产力及块茎产量,平均667 m2增产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