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根据调查结果,将长绒棉早衰田分为水肥胁迫型、盐碱抑制型、植病危害型和人为损伤型四种。不同类型发生的原因与防止对策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2.
麦田化学除草,灭草效果好,生产成本低,节省劳力,增加产量,有利于机械收获,好处很多,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化学除草面积的扩大,也带来了药害问题。这里我们着重谈谈除草剂2,4—D丁脂对小麦的药害问题。  相似文献   
33.
新疆棉区棉花密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4年对新疆棉花密度研究,表明南疆中熟棉亚区收获株数控制在21.0×104株/hm2,北疆早熟棉亚区控制在22.5×104株/hm2,特早熟棉亚区24.0×104~25.5×104株/hm2均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34.
调控技术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陆早13号为材料,研究了调控技术对新疆棉花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肥及化控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运用调控技术增加了各生育期棉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养分吸收量和分配率,在营养生长时期提高了干物质和养分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在生殖生长时期提高了干物质和养分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调控技术还进一步提高了棉株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北疆棉田叶面积系数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渝  陈冠文  林海  王波 《棉花学报》2001,13(5):300-303
1 996~ 1 998年对棉田叶面积系数变化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 :棉花苗期叶面积系数增长缓慢 ,初蕾期开始迅速增长 ,到盛花期达到最大值 ,盛铃期下降缓慢 ,吐絮期迅速减少。北疆高产田 ( 1 80 0~ 2 2 50 kg· hm- 2 )适宜叶面积系数为 :5叶期0 .0 98、蕾期 0 .2 68、开花期 2 .3 2 1、花铃期 3 .3 0 3、吐絮期 2 .499、9月下旬 0 .71 7。主茎叶与叶枝叶叶面积系数发生高峰期接近 ,果枝叶比主茎叶推迟 3 0 d左右。品种、地膜膜面宽度、密度、化学调控、头水与揭膜间隔天数对棉田叶面积系数均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6.
长绒棉早衰生理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别于不同时间对长绒棉军海1号打顶,打顶后于伤口处敷萘乙酸及于打顶后施盖顶肥,结果适当推迟打顶时间和打顶后施盖顶肥者,其根系伤流量增加,叶片光合强度提高,早衰减轻。打顶会引起棉株体内生长素减少,进而导致根系活力下降,根系供给地上部分的水分和矿质营养减少,叶片内的有机营养被调用,其自身的营养水平下降。这些不利于营养生长的生理变化,可能是长绒棉早衰的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37.
朵采棉田带状种植方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介绍了既适于采棉机采收,又符合新疆棉区生态条件下的“密、矮、早、膜、匀”技术路线的棉花新型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方式的演变历史、技术规格、生育特点、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及群体内生态因素的空间分布,同时提出了带状种植方式的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38.
本文主要介绍了棉花叶龄调控技术的主要特点和理论基础:棉花的叶片发生与生长规律及棉花叶龄与其他器官的同伸关系.  相似文献   
39.
40.
1土壤条件土壤养分状况是科学施肥的基础。南、北疆20多个点的超高产棉花试验资料表明,土壤基础肥力对棉花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66.5%。同时,土壤养分状况是实施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及作物专用肥研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