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1篇
  11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Ⅰ (RIG-Ⅰ)是一类胞质内模式识别受体,在机体抗病毒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poly(I∶C)和5'ppp-dsRNA刺激原代鹅胚成纤维细胞,采用RT-PCR扩增获得了乌鬃鹅RIG-Ⅰ CDS,其全长2 805 bp,编码93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无跨膜区,无信号肽,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故推测gRIG-Ⅰ蛋白为胞质内可溶性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oly(I∶C)和5'ppp-dsRNA能显著上调gRIG-ⅠmRNA水平.研究结果为RIG-Ⅰ在鹅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2.
4月10日,和田地区使用两架直升机对区域内的天然胡杨林进行了飞机灭杀春尺蠖等食叶类害虫的试飞工作。这也拉开了今年南疆开展春尺蠖飞机防治的序幕。 今年,新疆决定投入1200万元在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的天然胡杨林区,开展春尺蠖飞机防治,防治面积5.3万公顷(80万亩)。  相似文献   
63.
为有效控制贵州省余庆县茶叶斑病的发生及为害,从该区域茶树叶部病害样品中分离纯化多个菌株,并对其中多个形态相似的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子实体、产孢细胞、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测定了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微管蛋白(TUB2)和翻译延长因子1-α(TEF-1α)等核酸序列,采用PAUP软件及最大简约法,进行了多基因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64.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D.tritici-repentis侵染小麦幼苗使胚根变褐、缢缩、腐烂,芽鞘出现褐色条斑,甚至死亡。侵染幼苗叶片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有较明显的黄色晕圈。侵染成株期叶片形成较大病斑。侵染穗部使领壳变褐或小穗死亡,籽粒胚部变黑。D.tritici-repentis对小麦各生育期的致病力较D.sorokiniana弱。  相似文献   
6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磷源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骨骼钙和磷代谢以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选用640头健康的、遗传背景一致、初始体重为(63.10±2.32)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磷源为磷酸氢钙(DCP);试验1组磷源为磷酸一...  相似文献   
66.
贵州省余庆县茶褐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引起茶褐枯病的病原菌,本研究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并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依据病原菌rDNA-ITS、ACT、CAL和TUB2基因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呈淡蓝色,表面光滑,无隔膜,圆柱状,两端钝或向底部变窄,水滴状斑点,大小为(11.7~29.5)μm×(3.9~7.7)μm,平均为(19.4±4.4)μm×(5.4±0.8)μm,分生孢子梗形成于气生菌丝上,透明,具有隔膜;附着胞为棒状等不规则形状,颜色呈棕色到深棕色,单生。基于病原菌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病原菌确定为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相似文献   
67.
采用皿内测定方法对贵州省惠水县茶树叶斑病的病原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进行了病原生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病原菌可在SM、PDA、OA和MEA培养基上生长,菌株在ME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SM培养基、PDA培养基和OA培养基。病原菌适宜在OA培养基上产孢。碳素和氮素营养可影响菌株的生长及菌丝色素的形成。在PDA培养基上,菌株在33℃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最快,可适应酸性和碱性条件。但在弱碱条件下生长最为迅速。菌株可在PDB培养基中生长,接种菌碟后生长88 h进入稳定期。  相似文献   
68.
【目的】从小麦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ms1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中,克隆雄性育性恢复基因ThMs1,解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编码蛋白的生物化学活性和生物学功能,鉴定新的小麦ms1育性恢复基因,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小麦杂交育种。【方法】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鉴定ms1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中小麦外源的染色体类型;通过同源克隆法在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中克隆雄性育性基因ThMs1,并稳定转化小麦ms1进行基因功能互补验证;利用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进一步通过RNA原位杂交分析基因的组织细胞特异性表达特性;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ThMs1蛋白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经SignalP软件分析预测蛋白结构;通过蛋白-脂质结合活性分析检测ThMs1蛋白是否具有脂类分子结合活性。【结果】证实小麦ms1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细胞中含有偃麦草4Ag染色体;从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异附加系中克隆了雄性育性基因ThMs1,遗传转化功能互补试验证实ThMs1能够完全恢复小麦ms1突变体的雄性不育表型,基因的聚类分析表明MS1只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通过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ThMs1在减数分裂期的花药中特异表达,RNA原位杂交分析证实ThMs1在小麦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特异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发现ThMs1在小麦减数分裂期的花药中表达;对ThMs1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预测发现,该蛋白具有推测的脂类结合分子结构域,ThMs1蛋白脂类分子结合试验表明ThMs1蛋白特异结合磷脂酸和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结论】克隆了一个新的来自十倍体长穗偃麦草、可恢复小麦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ms1雄性育性的ThMs1,该基因与小麦Ms1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时空表达模式和脂结合活性,导致2个蛋白在小麦中也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ThMs1可以替代普通小麦Ms1的功能调控小麦花粉育性,该结果为利用小麦ms1通过分子设计建立小麦杂交育种体系(新一代杂交育种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育性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69.
采用活性基团拼接的方法合成了中间体芳氧基烟酸。芳氧基烟酸经酰氯化,再与氨基噻二唑作用,得到了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芳氧烟酰胺类目标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其他理化性质,讨论了中间体芳氧基烟酸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条件。  相似文献   
70.
高婧  董娴  梁龙超  张勇  陈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03-7305
为揭示贵阳市百花湖入湖河口——麦西河口沉积物剖面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采用柱状采泥器通过临水垂直插管法采集沉积物样品。借鉴改进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d、Cu、Zn、Pb的形态在垂向上的分布进行测定,并对其总量进行讨论。结果表明:重金属总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n、Cu、Pb、Cd,含量分别为190.53~302.08、82.44~192.37、21.67~94.70、0.13~1.86mg/kg。其中,Cd主要以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Cu主要以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晶格结合态存在;Pb与Zn主要以有机质及硫化物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晶格结合态存在。4种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在垂向上的分布因重金属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呈现出垂向分布的不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