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稻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拮抗性与潜在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江苏省扬州、南通、常州和徐州等地水稻根、茎和种子分离获得内生细菌736个菌株,其中对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稻纹枯病菌和稻白叶枯病菌拮抗的菌株分别占20.7%、5.4%、3.1%和1.1%,且主要来自根和茎,并有24个和3个菌株分别对2种和3种病菌有拮抗活性。对稻瘟病菌和稻恶苗病菌拮抗的内生细菌转管培养20代后,多数菌株拮抗活性稳定,对其他两种病菌拮抗的菌株转管培养后则拮抗能力大都显著下降或丧失。经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高拮抗菌株G87(对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稻白叶枯病菌拮抗)和J215(对稻瘟病菌、稻恶苗病菌拮抗)为枯草芽孢杆菌。针刺和剪叶接种试验表明,大多数水稻内生细菌不致病,少数(3.4%~4.8%)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有致病能力或潜在致病性。  相似文献   
22.
地衣芽孢杆菌W10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地衣芽孢杆菌W10是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其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是抗菌蛋白。细菌培养滤液用30%硫酸铵盐析,透析后再经SephadexG-75层析柱纯化得到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该抗菌蛋白的分子量为46049.2Da;等电点为6.71;含有糖基,含糖量为6.83%;含有脯氨酸或羟脯氨酸;不含脂基。这种蛋白在pH6~12范围内均具有抑菌作用,pH6时活性最大;对热稳定,100℃以下水浴20min,抑菌活性与对照相比均在对照的80%以上,121℃蒸汽处理20min,活性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对照的65.7%;对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不敏感,酶处理后蛋白的抑菌活性分别为对照的98.7%和98.3%;对氯仿和紫外线也不敏感,处理后活性仍达对照的91.0%和98.6%。  相似文献   
23.
从江苏13个地区采集病样,并分离获得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548个菌株,检测其对多菌灵、咪鲜胺和浸种灵等三种浸种剂的抗性及抗药菌株的竞争力。结果发现,以10μg/mL(MIC)为检测标准,抗多菌灵菌株频率平均为95.8%,其中高抗菌株(MIC>100μg/mL)占82.7%,少数高抗菌株EC50>1000μg/mL,且抗性稳定;菌株敏感性频率分布法测定水稻恶苗病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为(0.00075±0.00003)μg/mL(EC50)和0.85μg/mL(MIC),以3μg/mL(MIC)为检测标准,抗咪鲜胺菌株有8个,抗性菌株频率平均为1.5%,且均为高抗(抗性倍数103.1~126.2)或中抗(抗性倍数24.6~95.0)水平,但经转管培养5~20代后菌株抗性显著下降;以同样方法测定水稻恶苗病菌对浸种灵的敏感基线为(1.265±0.014)μg/mL(EC50)和3.13μg/mL(MIC),以5μg/mL(MIC)为标准,未检测到抗浸种灵菌株。此外,抗、感菌株分生孢子等量混合液接种结果表明,抗多菌灵菌株在水稻上竞争力较强,而抗咪鲜胺菌株竞争力较弱。  相似文献   
24.
江苏水稻旱育秧“黄枯”病原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苏13个市采集肥床旱育秧"黄枯"标本1030份,分离后获784株菌。经鉴定和致病性测定,752株为致病菌,分属4属11种真菌:(1)镰孢属(Fusarium),占74.0%,有6个种,分别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木贼镰孢[F.equiseti (Corda) 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半裸镰孢(F.semitectum Berk.et Rav.)和雪腐镰孢[F.nivale (Fr.) Ces.],其中禾谷镰孢最多,占病菌总数的25.3%;其次是尖孢镰孢、木贼镰孢和串珠镰孢,分别占16.2%、13.3%和10.2%;而雪腐镰孢仅占1.1%。(2)丝核属(Rhizoctonia),有立枯丝核(R.solaniKühn),占14.6%。(3)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占7.4%,主要是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 (Sacc.) Shoem.],占7.0%,而稻平脐蠕孢[B.oryzae (Breda.de Haan) Shoem.]仅为0.4%。(4)腐霉属(Pythium),占4.0%,有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链状腐霉(P.catenulatum Matth.)。病菌种类及其比例因地区和苗床土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接种试验表明,不同病菌致病力和引起的症状类型差异较大。腐霉、禾谷镰孢、串珠镰孢和麦根腐平脐蠕孢引起的发病率均为100%,而半裸镰孢和雪腐镰孢仅40%左右。多数病菌能够引致稻苗的"黄枯",并且茎基部有褐色病斑。引起死苗的主要是腐霉、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禾谷镰孢,而串珠镰孢往往引起稻苗的徒长或矮化。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水生蔬菜病害多发,严重影响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制约了水生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病害类型、症状、病原物、发生分布和防治等方面,综述了我国栽培面积大、经济价值高的莲藕、慈姑、芡实、水芹、茭白、芋和荸荠7种水生蔬菜主要病害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合理的病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6.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 ormis)W10培养菌液和滤液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具有较强的颉顽能力。经硫酸铵沉淀和透析而提取的W10抗菌蛋白显著抑制病菌生长,当蛋白浓度为100μg.mL-1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在90%以上,菌核不能产生,处理菌核后菌核萌发推迟,明显抑制子囊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当蛋白浓度为200μg.mL-1时,对子囊的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分别达46.0%和65.6%。经抗菌蛋白处理后,病菌菌丝出现形态异常甚至断裂;细胞膜透性改变,电解质渗漏而电导率增加。盆栽试验表明,抗菌蛋白对油菜菌核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当蛋白浓度为3000μg.mL-1时,防治效果达71.8%,与1000μg.mL-1的多菌灵或腐霉利相当;抗菌蛋白与多菌灵或腐霉利3¨1复配剂,当其浓度为1000μg.mL-1时,防病效果为67.9%~70.1%。因此,地衣芽孢杆菌W10抗菌蛋白可作为防治油菜菌核病的一种新型生物农药单用或与多菌灵和腐霉利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27.
从江苏省扬州、南通、常州和徐州等地的水稻根、茎和种内分离获得了内生细菌276个菌株.以乙炔还原法测定,其中234个菌株具有联合固氮活性,占供试菌株总数的84.8%.根据乙炔还原活性(ARA)大小,将水稻内生固氮细菌分为3类:强固氮活性EARA,>100/μmol·(h·mL)-1]菌株,占总数的2.1%;中等固氮活性[ARA为1~100/μmol·(h·mL)-1]菌株,占总数的81.2%;弱固氮活性[ARA≤1μmol.(h·mL)-1]菌株,占总数的16.7%.5个强固氮活性菌株经转管培养20代后,其固氮能力表现稳定.经形态学和生理生化试验,固氮活性强且稳定的菌株J115和G161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其ARA分别为20 987.820 0和9 212.313 0/μmol·(h·mL)-1.通过菌液蘸根和喷雾接种,这2个菌株均能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水稻苗期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株高分别增加6.9%~17.1%、16.7%~31.0%和15.3%~20.4%.  相似文献   
28.
2000和2001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ot2-rep-PCR技术分析了2000及2001年采自江苏省五大稻区稻瘟病菌的DNA指纹。单元型和系谱分析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在DNA水平上具有很高的多态性;不同的年份及地区间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部分菌株属于相同系谱甚至同一单元型,而JSL17是各稻区均有分布的优势系谱;来自不同地区、相同寄主品种的菌株有相似的遗传背景,说明寄主品种的遗传背景在病菌进化的变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灰葡萄孢拮抗细菌营养与发酵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筛选的灰葡萄孢生防细菌即地衣芽孢杆菌(B acillus licheniformis)W10和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W3、Y2-11-1的营养要求及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拮抗细菌的最佳发酵配方,菌株W10为1%麦芽糖、4%黄豆饼粉、0.2%NaNO3、0.02%K2HPO4和0.05%酵母膏,菌株W3为2%蔗糖、4%黄豆饼粉和0.4%酵母膏,菌株Y2-11-1为1%麦芽糖、2%黄豆饼粉、0.2%NaNO3、0.02%K2HPO4以及0.2%酵母膏。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的促生和防病作用,用不同浓度的S-诱抗索、寡聚糖和有机肥对莴苣进行浸种、催芽和叶片喷施处理.结果 表明:浸种、催芽处理后,S-诱抗素和寡聚糖对莴苣胚根伸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有机肥(稀释倍数≥500倍)和寡聚糖则对莴苣胚芽伸长有促进效果;以3种生物源物质推荐使用浓度叶面喷施均可使莴苣植株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增加,促进莴苣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的提高,导致抗性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有机肥喷施莴苣表面48 h后莴苣植株体内PAL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量上调.间隔24 h、连续喷施2次后接种莴苣菌核病菌,3种生物源物质对莴苣菌核病均有一定的防效,若将生物源物质与生防菌混合使用效果更佳,防效最高分别可达45.71%、44.83%和48.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