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1.
本试验采用甘蔗愈伤组织作离体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甘蔗黑穗病粗毒素滤液为选择压力。采用电导率、生长量、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抗病性突变体的一种技术方法加以研究。实验表明:粗毒素滤液具有与黑穗病孢子相同的致病性,可替代孢子用于甘蔗抗黑穗病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测定甘蔗愈伤组织受侵染后的生长量和愈伤组织的电导率,可作为选择抗病突变体鉴别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2.
为探明广西百色市芒果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的分布情况,本研究对广西芒果主产区的芒果根际土壤及根系样本进行AM真菌分离,并比较不同施肥制度下芒果根际土壤的AM真菌种类和根系菌根侵染情况。采集5个主施有机肥的芒果园(OT)和5个主施化肥的芒果园(CT)根际土壤,采用湿筛倾析法分离土壤中的AM真菌孢子,通过富集和诱导培养纯化其中的AM真菌,进行分子和形态鉴定。采用墨水醋染色法对根系样本进行染色及内生真菌侵染率的测定。共分离出6种AM真菌,OT处理分离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sp.)1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sp.)1种,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 sp.)1种;CT处理分离出无梗囊霉属2种,近明球囊霉属1种。2种施肥制度分离出的AM真菌种类较少,且分离出的AM真菌种类均较常见,并无特有种。根系染色发现,OT处理菌丝分布较多,AM真菌结构丰富,可明显观察到丛枝和泡囊结构,还发现有少量的深色有隔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 DSE);CT处理的菌丝相对较少,泡囊结构和丛枝也较少,DSE相对较多。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施肥类型、芒果品种和树龄对AM真菌的根外菌丝、泡囊结构以及孢子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用有机肥较化肥对AM真菌的根外菌丝和泡囊结构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本研究筛选所得菌种丰富了我国AM真菌菌种库,并为筛选果树高效AM真菌菌剂奠定物质基础,也为果园管理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3.
以香蕉横切薄层切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薄层切片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横切薄层培养技术能更有效、快速地进行香蕉的无性繁殖;TDZ(英文名为Thidiazuron,N-pheny-N’-1,2,3.-thia-diazol-5-ylurea,中文译为苯基噻二唑基脲)对香蕉薄层切片芽的分化有抑制作用,没有得到生长正常的不定芽;横切薄层切片在暗培养且培养温度为30℃时比25℃有较高的不定芽分化率,不定芽分化能力强,丛芽多;蔗糖和AgNO3对薄层切片芽分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比较基于rDNA序列分析的3种丛枝菌根(AM)真菌分子鉴定方法,为提高AM真菌在种水平分子鉴定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柑橘和甘蔗等广西地区主要作物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AM真菌菌株(编号为A6、B3和GY3-1)进行形态学鉴定,再通过巢式PCR分别扩增AM真菌的18SrDNA、28Sr DNA及含ITS1、5.8SrDNA和ITS2的序列(简写为ITS1+5.8S+ITS2),分别将其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再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比较基于3个r DNA序列分析分子鉴定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菌株A6、B3和GY3-1的形态特征分别与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黏质隔球囊霉(Septoglomus viscosum)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mosseae)一致。基于18SrDNA序列,将菌株A6鉴定为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菌株GY3-1鉴定为摩西斗管囊霉(F. moessae),菌株B3鉴定为黏质隔球囊霉(S. viscosum)。基于28S rDNA序列...  相似文献   
115.
通过筛选获得具有显著促生和抗病能力的AM真菌菌株,为防治柑橘黄龙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并探索防治新途径。采用盆栽法,于长春花幼苗期分别接种17株AM真菌进行长春花农艺性状和对柑橘黄龙病的抗病性比较试验,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菌株对长春花的促生效果及对柑橘黄龙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长春花接种AM真菌后,菌株GZ10、GZ5和JX7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其中接种GZ10的株高和茎径分别比CK增加了23.1%和12.1%,接种GZ5的叶片数比CK增加了12.9%;接种菌株GZ1、BNMJ和PWJ有效提高了长春花对柑橘黄龙病的抗病和耐病能力,其相对防效分别为78.39%、66.87%和69.75%。  相似文献   
116.
黄土区薄厚层浮土土质道路降雨侵蚀过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用于农业和矿业生产运输的土质道路,土质道路因长期遭受人畜踩踏、车胎碾压产生了大量浮土,加剧了道路侵蚀。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雨强及坡度条件下不同浮土厚度(薄层1.0 cm、厚层4.0 cm)的土质道路降雨侵蚀产流产沙过程及水沙关系。根据侵蚀物质的差异,将浮土道路侵蚀过程分为单独浮土侵蚀阶段和浮土、道路混合侵蚀阶段。结果表明:(1)浮土侵蚀阶段、混合侵蚀阶段薄层浮土平均径流率变化范围为0.84~2.26、0.96~2.72 L·min-1,分别是厚层浮土的1.01倍~1.52倍、1.26倍~2.44倍。2.5 mm·min-1雨强时3个坡度下的平均次降雨产流量为43.44 L,较1.0、1.5和2.0 mm·min-1雨强分别增大82.05%、68.69%和37.36%。平均径流率和产流量与坡度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2)混合侵蚀阶段16°坡面平均含沙量均值为227.30 g·L-1,是4°和8°的2.14倍和1.37倍。小雨强(1.0、1.5 mm·min-1)时厚层浮土次降雨产沙量较高,是薄层浮土的1.39倍~2.14倍;大雨强(2.0、2.5 mm·min-1)时薄层浮土次降雨产沙量较高,是厚层浮土的1.14倍~1.67倍。1.0 mm·min-1雨强时3个坡度下的平均次降雨产沙量为2.08 kg,分别占1.5、2.0和2.5 mm·min-1雨强的68.59%、27.50%、23.57%;(3)混合侵蚀阶段和次降雨过程薄层浮土含沙量与径流率相关性较厚层浮土均增强。浮土侵蚀阶段和混合侵蚀阶段薄厚层浮土道路产沙率和产流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次降雨薄厚层浮土道路产沙量与产流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可为我国黄土区浮土道路侵蚀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云南土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输变电线路工程穿越山丘区,对周边区域的水土资源产生不利影响。选取云南省土石山区6个典型输变电线路工程,划分7个防治分区,分析输变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点,探讨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期的土壤侵蚀模数大于自然恢复期;(2)输变电线路工程中站区和塔基区的水土流失量最高,站区的土壤侵蚀模数高于其他项目分区,侵蚀级别达到极强烈,站区、塔基区、施工便道区和弃渣场区是输变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3)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对输变电工程线路的水土流失产生影响。依据云南土石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输变电线路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分析云南土石山输变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防治重点,为构建科学实用、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为探讨施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及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菌剂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以生姜为研究对象,选择AMF菌剂、DSE菌剂以及AMF+DSE混合菌剂进行大田试验,于生姜发根期采集生姜根系样品,进行根系侵染检测,于生姜收获期对生姜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相对于空白对照,无论是单一功能微生物菌剂还是AMF+DSE混合菌剂,都会促进生姜的生长以及减少姜瘟病的发生;无论是单一菌剂还是复合菌剂都能侵染生姜根系,都能在生姜根系内定殖。大田施用不同微生物菌剂能显著提高生姜的产量,并增加生姜植株株高、分枝数、单株重以及降低病害的发生。其中,AMF+DSE混合菌剂处理的产量最高,为3257 kg/hm2,其次是AMF菌剂处理和DSE菌剂处理,分别为2725 kg/hm2、2402 kg/hm2,比对照产量1997 kg/hm2分别增产38.7%、26.7%、16.8%。对照的发病率最高,达到54.2%,而施用AMF+DSE混合菌剂、AMF菌剂和DSE菌剂的发病率分别为5.24%、8.27%、11.5%,明显降低了姜瘟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9.
针对我国荔枝园化肥施用量过高而存在的土壤质量下降、酸碱失衡和产量下降等问题,综合考虑荔枝施肥养分投入与带走量,研究减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对荔枝生长、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旨在为荔枝提质增效提供施肥指导。以妃子笑荔枝为研究对象,设置单施化肥(CF)、减施化肥30%分别配施普通商品有机肥5kg/株(OF5)和10kg/株(OF10)、减施化肥30%配施生物有机肥5 kg/株(BIO5)和10kg/株(BIO10)5个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荔枝生长、养分供应、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化肥减施30%的情况下,配施有机肥未明显减缓荔枝梢期生长。与CF相比,OF5显著促进新梢生长,BIO5显著提高梢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有机肥处理的百叶重及梢粗较化肥处理显著降低。(2)总体来看,在梢期与果实成熟期,各处理间叶片养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在二蓬梢期及末次梢期,OF10与BIO5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CF处理;各处理叶片氮含量均处于适宜范围,各养分含量与变化趋势均符合荔枝生长规律。(3)与CF相比,BIO5、OF10、BIO10处理均显著提高荔枝单株产量,其增幅分别为44.77%、35.81%、18.23%;有机肥处理均有提高荔枝单果重、纵径与横径的趋势;有机肥处理下荔枝果实内在品质高于CF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增加1.76%-3.22%,可溶性糖含量平均增加11.96%-21.84%,可滴定酸含量平均降低15.38%-35.35%;产量品质综合评价BIO5>BIO10>CF>OF10>OF5。(4)各有机肥处理氮素偏生产力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BIO5与OF10氮、磷、钾肥偏生产力与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OF10、BIO5、BIO10均能显著提高荔枝收益。综合考虑荔枝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该园区在减少30%化肥养分投入下株施5kg生物有机肥处理表现最佳,其次是株施10kg普通商品有机肥。  相似文献   
120.
‘桂糖58’号(GT58)是广西甘蔗的主推品种,‘桂糖29’号(GT29)是广西目前宿根性最好的品种,探讨这两个品种对肥料的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GT58’和‘GT29’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肥料T1(0%:0 kg/hm2)、T2(25%:562.5 kg/hm2)、T3(50%:1 125 kg/hm2)、T4(100%:2 250 kg/hm2),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新植甘蔗生长、产量、糖分等农艺性状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T58’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3>T4>T2>T1,其中T3和T4分别比对照T1提高了12.67%和11.11%(P <0.01);‘GT29’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2>T3> T4>T1,但是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即不同施肥处理对蔗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从品种来看,‘GT58’的产量高于‘GT29’,但是糖分低于‘GT29’。综合考虑甘蔗生长、产量品质及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