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研究明确江西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双季晚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差异,为江西双季晚稻适宜粳稻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CK)4种类型品种为材料,在江西乐平市(29.00°N,117.12°E)、上高县(28.27°N,115.12°E)、赣州市(25.81°N,114.96°E)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比较研究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在纬度上的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特征。【结果】随着纬度升高,3种类型粳稻产量均增加,2013年(2014年)平均纬度每增加1°,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分别增产0.36(0.32)、0.18(0.22)、0.25(0.20)t·hm~(-2)。同一纬度下,除赣州试验点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产量低于杂交籼稻外,其余各点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各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均能安全成熟,随着纬度升高,各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显著延长,全生育期天数增加;同一试验点3种类型粳稻全生育期均极显著长于杂交籼稻,主要表现在抽穗至成熟期天数的增加。3种类型粳稻光照与积温及其利用效率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在安全成熟条件下,双季晚稻生育期越长,温光资源利用率越高。【结论】江西不同纬度地区实行双季晚稻"籼改粳",可显著提高当地温光资源利用率与稻谷产量。与大面积种植的籼型杂交稻相比,在乐平与上高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均具有显著的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优势;在赣州地区选种籼粳杂交稻的优势明显。双季晚稻"籼改粳"可能是提高双季稻区水稻产量的现实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3.
免疫胶体金试剂盒检测家畜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浙江省农科院研制的免疫胶体金试剂盒对家畜血吸虫病检测效果。方法用试剂盒检测疫区放养耕牛、圈养猪和鸡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同时用粪便毛蚴孵化法为标准,观察试剂盒的敏感和特异性。结果用免疫胶体金试剂盒于2005年和2006年间分别检测牛749头和613头,阳性率分别为55.4%和71.9%;检测圈养猪108头,鸡12只,阳性率分别为84.3%和91.7%;粪检检测出阳性牛18头,免疫胶体金的漏检率达33.3%;结论免疫胶体金技术检测家畜血吸虫病,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很高,免疫胶体金试剂盒检测技术需进一步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34.
为减轻或避免高温热害对江西早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播期、不同水分管理、不同肥料运筹、不同类型叶面肥及浓度和施用时期对早稻高温热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将播期提前到3月中下旬,采用轻干湿交替水分管理方式,氮肥后移、增施穗肥及抽穗扬花期喷施叶面肥能有效缓解早稻高温热害,减少早稻产量损失,同时还可增加群体通透性,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5.
密度与施肥对赣油杂5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新育杂交油菜品种赣油杂5号直播生产的适宜密、肥参数,在大田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了密度(22.5万、37.5万、52.5万株/hm2)与施肥水平(N0、N8、N12、N16)对赣油杂5号产量及产量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中低密度条件下,施肥水平N12与N16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8差异显著;在高密条件下,高施肥水平没有增产作用,反而减产。不同密度间的总体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22.5万~37.5万株/hm2为宜,过高的密度对增产不利。江西适播期内,赣油杂5号的适宜密度为22.5万~37.5万株/hm2,适宜施肥量为氮180、磷(P2O5)90、钾(K2O)90和硼砂16.5 kg/hm2。  相似文献   
36.
为鉴定江西滨湖地区单季粳稻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对8个籼粳杂交稻品种生产力开展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这8个籼粳杂交稻品种均可在江西滨湖地区作单季稻种植,但产量差异显著,甬优系列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其中,甬优12、甬优1538表现出超强的生产潜力,在滨湖地区种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7.
涝渍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采取涝渍害补救措施是降低水稻因灾受损的关键。为研究涝渍害后不同补救措施对提高水稻抗涝渍害能力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开展了5种不同涝渍害补救措施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排水露田、追肥提苗、化学调控、施药防病措施能有效提高水稻抗涝渍害能力,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8.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 (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其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 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39.
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品种以籼稻为主。近年来我国粳米需求量逐渐增大,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充足的温光等资源进行晚季稻籼改粳以提高粳稻总产量。系统研究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 2011~2012年,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和甬优8号为晚稻材料,在总施纯氮量 225 kg/hm2 条件下,设置10∶0、8∶2、7∶3、6∶4、5∶5、4∶6、3∶7 七种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通过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氮 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南方稻区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模式。【结果】 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降低,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呈减少趋势。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6∶4、7∶3范围内,双季晚粳稻群体穗数充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且结实率和千粒重较稳定,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为9985 kg/hm2。拔节前群体茎蘖数增加较慢,但高峰苗数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下降平缓,茎蘖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于70%;生育中期和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合势高,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降低,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公斤稻谷需氮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6∶4和7∶3处理拔节前氮素积累量较少,拔节至抽穗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4和7∶3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百公斤稻谷需氮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 与基蘖肥比例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同时该氮肥运筹模式可改善稻米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但增加了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RVA谱特征值各指标不能同时达到最佳值。【结论】基蘖肥∶ 穗肥为 6∶4、7∶3的氮肥运筹方案,可使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油菜秆还田和施用不同种类氮肥对水稻生育前期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油菜秸秆还田(还田、不还田)和氮肥种类(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两因素的盆栽试验,测定油菜秆翻压后15、29、43、57、71 d时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土壤养分指标.结果表明,相比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处理下的土壤pH值在油菜秆翻压15 d时(水稻移栽日)明显降低.施用硫酸铵有利于油菜秆翻压15~43 d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全氮、碱解氮、铵态氮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相比不添加油菜秆,添加油菜秆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还有利于保持57、71 d时硫酸铵处理下的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综合来看,添加油菜秆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与施用尿素、碳酸氢铵相比,施用硫酸铵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氮素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