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3篇
  1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89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机械化种植是我国现代化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我国北方水稻的生产特点,介绍了北方稻区的机插秧育秧技术、机插技术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现状,探讨并提出北方稻区机插秧技术的对策及发展趋势,以促进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32.
以天优华占、五优308、甬优538、嘉58为材料,研究了高温下不同灌溉方式对机插晚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减轻晚稻秧苗高温伤害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相对于浅水灌溉,循环流水灌溉能够显著降低高温伤害。在空气温度为40℃的条件下,与浅水灌溉相比,循环流水灌溉提升了晚稻的秧苗素质。与浅水灌溉相比,5d的流水灌溉处理秧苗干物质量平均提高28.33%,SPAD值平均提高3.73%,全展叶黄叶数平均下降41.66%。流水灌溉减轻秧苗高温伤害的主要原因是降低了土温和水温,土温比浅水灌溉低1℃~2℃,而日间水温比浅水灌溉的田块低22.86%~25.71%。试验结果表明,晚稻机插秧时,如遇极端高温天气,可以利用循环流水灌溉的方式来降低秧苗伤害,加快水稻返青。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对561孔、434孔、301孔抛秧盘在早稻和连作晚稻上应用效果的比较发现,随着孔数和每盘用种量的减少,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逐步增加;单产也相应提高,早稻单产分别为448.7 kg/667 m2、512.8 kg/667 m2、522.5 kg/667 m2,连作晚稻单产分别为497.1 kg/667 m2、557.0 kg/667 m2、562.4kg/667 m2。  相似文献   
134.
水稻穗分化期高温对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穗分化不同时期高温对水稻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选用黄华占(耐热性品种)和丰两优6号(热敏感性品种)两个籼稻品种进行人工气候箱内盆栽试验,分别于幼穗分化第一苞分化期(I)、枝梗-颖花分化期(II)、颖花分化-雌雄蕊形成期(III)及雌雄蕊形成-减数分裂期(IV)进行40℃高温(10:00-15:00)处理7d,以同期人工气候箱32℃处理为参考,室外自然环境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统计分析穗分化历期、颖花分化与退化及穗部性状在处理期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幼穗分化期高温胁迫可增加水稻穗分化天数,延迟抽穗期,显著降低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其中Ⅳ期高温处理的降幅最大,热敏感品种丰两优6号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耐热性品种黄华占。(2)幼穗分化不同时期高温处理对水稻颖花形成的影响不同,除II期处理黄华占颖花分化增加外,I期和II期高温主要抑制颖花分化,此期高温均可导致水稻颖花显著减少。III期和IV期高温胁迫将加剧颖花退化,退化率达67%以上,且热敏感性品种退化幅度大于耐热性品种。(3)从不同部位颖花分化与退化看,高温对二次枝梗上颖花分化与退化的影响大于一次枝梗。  相似文献   
135.
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64,自引:4,他引:60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文章利用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和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稻作技术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的水稻生产经历4个阶段的特点,良种良法配套对水稻增产的贡献,不同阶段创新的稻作技术;简述了全球水稻栽培技术发展的特点;回顾了中国矮秆品种、杂交稻及超级稻品种更替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创新;剖析了水稻高产栽培存在的新问题;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创新与品种生育特性配套的水稻种植制度、生产模式和环境协调的栽培技术,发挥品种产量潜力和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促进水稻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36.
不同施氮量对双季早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中早39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水平(纯氮0、0.8、1.6、2.4、3.2 g/盘),探讨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秧苗含氮量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氮素积累量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2.4 g/盘处理达最大;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存在差异,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以27 d秧龄的影响较大。两品种不同施氮量下水稻产量均以1.6 g/盘的处理较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24.14%、7.73%,产量增加主要与有效穗数的增加有关。综合这2个品种秧苗素质及机插后的产量效应,确定每盘施氮量宜为1.6~2.4 g。  相似文献   
137.
黑龙江水稻生产发展及品种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其水稻生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特色,并通过分析黑龙江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8.
水稻覆膜栽培模式能有效地解决水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季节性干旱和低温冷害问题。在这些区域,覆膜栽培可以在减少灌溉用水及增加土壤温度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但地膜的应用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可降解的地膜残留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由此生物可降解膜及配套覆膜机具开始研制并应用,促进了水稻覆膜栽培的发展。水稻通过覆膜主要作用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减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新的思路模式。系统阐述了我国现行水稻覆膜栽培模式在水稻生产中的优劣势,并提出水稻覆膜栽培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9.
为了保证学徒制在涉农类专业教学中有效开展,针对涉农专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了工坊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构建思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该模式的设立原则、设立情况以及运行途径,旨在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工匠工坊"精神的育人体系,增强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综合竞争力,有效提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0.
 通过严格控制土壤水分的盆栽试验,研究了超级杂交稻组合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水分亏缺的生理响应及产量性状受到的影响,分析了叶片MDA含量与产量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段的水分亏缺均导致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受影响程度随控水时段的推迟而加重。随着叶位的降低,叶片MDA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倒3叶最高,其次是倒2叶,剑叶相对较低,水分亏缺导致叶片尤其是下部叶片的MDA含量显著升高。水分亏缺均导致产量显著降低,开花至花后15 d和穗分化后15~30 d的控水处理影响较大,其次是花后15~30 d的控水处理,各组合减产均在20%以上,原因主要在于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叶片MDA含量的生理响应与稻株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表现存在相关性,不同组合的叶片MDA含量和产量性状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有所不同,超级杂交稻组合所受影响小于普通杂交稻组合。作物对水分亏缺的响应除了表现胁迫程度 效应关系和胁迫时间 效应关系,还存在生育进程 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