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3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7 毫秒
21.
杂交水稻种子生理特点与耐贮藏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陈良碧 《种子》1994,(4):19-21,24
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种子具有明显的生理优势。具体表现在杂交水稻种子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淀粉酶活性强。且杂交水稻种子胚乳中具有α-淀粉酶,而常规水稻种子乳中不具有此种酶。杂交水稻种子萌发速率和活力指数也比常规水稻大。但杂交水稻种子耐贮藏性较差。本文对杂交裟发物生量特点与耐茂5怀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籼粳分化现象广泛存在于亚洲栽培稻(O.sativa)中。大量研究表明,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的叶绿体DNA也存在籼粳分化。为进一步探明非AA型野生稻的叶绿体DNA是否存在籼粳分化现象,利用2个长度多态性籼粳分型标记(ORF100和ORF29-TmC^GCA)对12个非AA型野生稻种的叶绿体DNA进行籼粳特性分析。研究发现,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都呈现偏粳趋势。对叶绿体DNA碱基多态性最丰富的2个区域(rps16基因内含子和TmT^UGU-TmL^UAA间区)进行测序比较,在4个位点的籼粳分型标记中,非AA型野生稻有3个位点与粳型标记一致,1个位点与籼型标记一致,但另有多个位点的碱基与栽培稻不同。研究结果表明,非AA型野生稻叶绿体DNA总体偏粳,但与典型粳稻存在一定遗传差异。推测粳型叶绿体可能为稻属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23.
水稻灌浆期温度对籽粒淀粉积累和FB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对早籼水稻籽粒中淀粉积累和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活性的影响表明,高温条件下早籼稻灌浆前期叶和籽粒中FBPase活性高,籽粒淀粉积累快,粒重增长快,但开花11d后叶和籽粒中FBPase活性锐减,淀粉积累趋于停止。适温条件下FBPase活性变化幅度不大,籽粒在开花20d后仍有少量淀粉积累,粒重较高温条件下高。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湘早籼24号对高温最敏感,高温条件下淀粉含量和粒重降低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4.
运用ISSR标记鉴别水稻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4条ISSR引物对18个水稻新材料的DNA进行扩增,共出带29条,其中特异性带18条,比例为62.1%,利用这些特异性带构建各个材料的分子指纹,可以将供试材料区别开来。相对其它DNA分子标记技术而言,ISSR操作简单、检测方便、稳定性好、多态性高,是一种较理想的水稻分子指纹方法。  相似文献   
25.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优良早籼型不育系品种。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为对照,采用ISSR、SRAP和TRAP三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株1S核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株1S核DNA以籼型基因为主,但含有部分粳型特异性片段,具有一定的粳型血缘;3种分子标记方法都能建立株1S所特有的分子指纹。对株1S叶绿体DNA中ORF100、ORF29-TrnCGCA、TrnTUGU–TrnLUAA、rps16基因内含子等序列分析表明,株1S为籼型叶绿体,对照材料培矮64S、准S为粳型叶绿体;株1S在TrnTUGU–TrnLUAA片段中存在两个特异碱基。利用籼型细胞质和含有适量粳稻血缘的两用核不育系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高产稳产早稻组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26.
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针对目前应用的两用不育系繁殖中可育温度范围较窄的缺点而提出了临界温度双低两用不育水稻(即引起水稻生殖障碍的生理不育临界温度和诱导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均低)的概念。概述了筛选双低两用不育水稻的理论依据、研究进展和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7.
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不育水稻eui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杂交稻不育系抽穗不畅问题,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温度处理方法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基因(eui)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选3S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与始花前9~20 d自然条件下的日均温度呈负相关,其中以始花前12~17 d(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日均温度负相关性最显著。在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进行4种人工温度处理,22℃、24℃、26℃和28℃。28℃条件下eui基因表达受阻;22~26℃条件下eui基因表达,且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长。  相似文献   
28.
以汕优63与9311为对照,对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绿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光合面积大,叶绿素下降慢,光合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多,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9.
光敏、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要概述了光敏、温敏核雄性不育水稻不育基因表达的条件,光温信号的接受与传递及不育基因的探索工作。  相似文献   
30.
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对低温持续时间的敏感性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培矮64S、810S、株1S、陆18S、729S、139S、康201S、179S、香125S等是一类高温条件下不育、低温条件下可育的高温敏型核不育水稻,它们的临界不育温度为23~24℃左右;go543S是一类高温条件下可育、低温条件下不育的低温敏感核不育水稻,其临界不育温度为29.5℃.分别在自然长日(光长14.2~13.7 h)、高温(日均气温29.0~34.1℃)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