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11篇
  1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5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EGCG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着重阐述EGCG在抗氧化、保护神经系统、抗肿瘤及保护心脑血管方面的活性,综述其在免疫、内分泌和代谢酶抑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展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期望为茶多酚类物质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2.
昆虫化学信息物质及其在害虫治理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化学结构或生物活性,将各类昆虫化学信息物质进行了归类.综述了它们在昆虫与昆虫、昆虫与植物间的作用方式、效应和研究方法,以及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和现状.提出了昆虫信息物质在未来虫害防治中的可能的有效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83.
4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黑刺粉虱信息素诱捕器在浙江省松阳县通过鉴定,表明茶区大面积示范应用信息素诱捕器防治黑刺粉虱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4.
韩宝瑜 《中国茶叶》2006,28(3):31-31
4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的黑刺粉虱信息素诱捕器在浙江省松阳县通过鉴定,表明茶区大面积示范应用信息素诱捕器防治黑刺粉虱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5.
韩宝瑜 《茶业通报》1996,18(2):36-38
绿盲蝽刺害的春茶芽及芽上刺害点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研究韩宝瑜(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230036)绿盲蝽(Lygussp)刺吸危害春茶嫩芽,芽头被刺害之后在芽面上呈红褐枯死斑点(本文称“刺害点”),随着芽叶的伸展刺害点逐渐在叶面上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和破烂,即...  相似文献   
86.
韩宝瑜 《中国茶叶》2006,28(2):32-32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完成的“茶尺蠖绒茧蜂信息素诱集技术及其应用”成果,已于2005年12月27日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进行了质疑和评议。  相似文献   
87.
黑刺粉虱空间格局与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韩宝瑜  张汉鹄 《茶叶》1991,17(4):21-24
本文论述了黑刺粉虱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但具较强的密度依赖性,极高密度下则表现为均匀分布。常用的几种抽样方法以棋盘式最佳。其种群数量在茶树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布具很强的层次性。大量虫口位于茶丛中、下层,仅下层占近70%。上、中、下层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层虫量(x)与整株虫量(y)呈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88.
茶蚜刺吸茶树嫩梢,致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已成为许多茶区的主要害虫.秋季短日照诱导茶蚜雄蚜、雌蚜的产生,二者交尾产受精卵越冬.本研究使用分别携带3种茶蚜性诱剂、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素馨黄粘板,以及油菜花黄、芽绿和素馨黄粘板诱捕深秋时节的茶蚜雄蚜,以减少雌-雄交尾机会而压低越冬基数.结果表明:①性诱剂色板的诱效显著优于植物源引诱剂色板的诱效,后者诱效又优于色板的诱效;②3种性诱剂诱效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以荆芥内酯与荆芥醇1∶9比例的性诱剂的引诱力最强;③植物源引诱剂诱效之间有明显差异,以反-2-己烯醛、正戊醇、2-戊烯-1醇、正己醇、顺-3-己烯-1-醇和顺-3-己烯乙酸酯1∶1∶1∶1∶5∶25比例的引诱剂诱效最佳;④3种诱虫色板诱效之间有差异,以油菜花黄诱效最好.深秋使用携带茶蚜性诱剂(荆芥内酯:荆芥醇=1∶9)的油菜花黄粘板可有效诱捕雄蚜而压低越冬基数,有效地控制春茶至夏茶前期这段时间茶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89.
有机茶园主要害虫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丽水茶区常发害虫有20~30种,以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 Watt、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ua Voss)、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和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历史名茶霍山黄芽茶叶香型特征,比较其不同等级茶叶香气质和量的差异,从原产地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选其特一级、一级和三级茶样,以SDE法提取香精油、GC-MS配合标准样品做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出香气成分44个,包括了萜烯醇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烷类、杂环类、萘和酚类共10类香气化合物;3个等级茶叶香气共有成分26个,其中主要成分是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芳樟醇氧化物、乙酸叶醇酯、苯甲醛、β-荜澄茄烯、2-戊基呋喃等,前2个含量最大,这些化合物构成了霍山黄芽清香持久香气的物质基础;(2)从特一级、一级至三级茶样,分别测出41、34和32个香气成分,而且高等级茶叶香气成分个数较均匀地分布于上述10类香气化合物中;以内标法进行相对定量,测得特一级、一级的香气含量分别高出三级的香气含量33.7%、9.8%。分析认为:3个等级茶样的品种、栽培条件和加工工艺相同,采摘时间和芽叶质量则是影响其香气质(香气化合物种类)和量(含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