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篇
  9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水泥厂开发建设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建设项目过程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势必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和影响。以辽宁省某水泥厂为例,根据水土流失特点,分区设计了水泥厂项目区内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经治理,项目区内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2.
静力触探土工原位测试技术是获得土性参数较准确方法之一.对现有主要的基于承载力理论的锥头阻力近似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表明:各分析理论在无黏性土中的锥头阻力计算值差异很大,在黏土中各理论锥头阻力系数均小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深入了解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其现阶段发展的主要问题,对助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对重庆市、河北省两地11个县(区、市)智慧农业应用场景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系统分析了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设施装备在大田生产、设施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智慧农业应用落地存在的难点。【结果】 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在各地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硬件设施、数据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 提出加大智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实施智慧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实施农业农村数据管理办法、建设智慧农业集成应用示范基地等六方面应对举措,以推动我国智慧农业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24.
25.
长期不同量秸秆炭化还田下水稻土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生物炭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改善土壤结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土壤改良剂。土壤孔隙结构直接影响土壤中水、气、热的运动,因此,研究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以期为秸秆炭化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研究基于2013年建立的水稻秸秆炭化还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在等氮磷钾条件下不施用生物炭 (C0)、施用低量生物炭 (1.5 t/hm2,C1.5)、高量生物炭 (3.0 t/hm2,C3.0)的 3个处理。利用X射线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分析了土壤孔隙结构参数,包括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大小分布、孔隙连通性指数 (欧拉特征值)、各向异性、分形维数、最紧实层孔隙度和最紧实层平均孔隙直径等参数。  【结果】  C1.5和C3.0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平均增加或降低比例分别为15.5%、10.5%和7.4%。C1.5与C3.0处理之间的总孔隙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孔隙大小分布存在差异。C1.5处理显著增加了大孔隙中当量孔径为100~500 μm和 > 500 μm的孔隙度,增幅分别为81.6%和275.3%,而C3.0处理显著降低了大孔隙中当量孔径100~500 μm的孔隙度,降幅为32.9%。C3.0处理当量孔径 < 25 μm的孔隙度显著大于C0处理和C1.5处理,增幅分别为13.8%和16.3%。C1.5处理的欧拉特征值最低,分形维数、最紧实层孔隙度和平均孔隙直径最大。各处理土壤孔隙的各向异性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长期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能够显著增加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施用适量生物炭会增加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的连通性,但是过量施用生物炭可能会降低土壤大孔隙度和土壤孔隙的通气导水能力。炭化秸秆还田量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6.
近期受玉米比较效益拉动、寒带高产玉米新品种推广等因素影响,黑龙江寒带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黑龙江寒带玉米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27.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活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土壤磷活化影响,并用修正的Hedley法测定土壤磷活化前后磷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能持续活化土壤磷,活化强度随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并且柠檬酸活化土壤磷的能力强于苹果酸。低分子量有机酸能促进作物有效态无机磷组分(H2O-P和NaHCO3-Pi)的释放;同时还促进有机磷组分(NaHCO3-Po和NaOH-Po)的矿化。在低分子量有机酸浓度达到0.5 mmol/L以上时,其对土壤磷组分的活化量的顺序为:NaOH-Pi HCl-P NaHCO3-Pi H2O-P,即铁铝结合态磷 钙结合态磷 作物有效态磷。低分子量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的过程中伴有大量铁、铝释放,且铁或铝的释放量与磷活化量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铁、铝结合态磷是低分子量有机酸活化土壤磷的主要磷源,并且其活化机制可能与铁、铝结合态磷的螯合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28.
水土保持林是辽西土石丘陵区水土保持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因缺少科技支撑,造林和营林方面存在造林树种单一、纯林多、林种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导致其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选择辽西土石丘陵区几种主要的水土保持林种—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纯林,进行水土保持效益测试分析与评价。其研究结果: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刺槐两种混交林的油松树高、胸径均高于油松纯林;林下生物多样性混交林多于纯林;林下土壤理化性状混交林优于纯林;水土保持效益混交林强于纯林。油松×山杏、油松×刺槐是辽西土石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建设中值得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29.
设施蔬菜大棚土壤氮磷钾养分富积降低土壤钙素的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缺钙性生理病害发生率迅速上升。设施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富积与土壤中钙素的形态及有效性有密切关系,进而影响植物对钙素的吸收。因此,本研究调查比较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钙素有效性的变化,及与N、P、K含量的关系,为提高土壤钙素有效性和减少缺钙性生理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辽宁省海城市选取了38个设施蔬菜大棚,种植年限在3~30年不等,土壤均为棕壤,按照每三年为一个时间段,将大棚分为9组。采集了棚内0—20 cm的耕层土壤样品,同时采集棚外露地0—20 cm土壤样品作为对照。分析了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测定了土壤水溶性钙、交换性钙、酸溶性钙、非酸溶性钙含量,利用回归方法计算了氮磷钾含量与四种形态钙含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随着种植年限延长,设施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总钙、酸溶性钙和非酸溶性钙含量逐年增加,水溶性钙和交换性钙分别在种植达到9~11年和12~14年时达到最大值104.1和611.9 mg/kg,之后呈下降趋势。总钙增加量的94.3%~96.4%属无效态的非酸溶性钙。土壤中氮、钾含量的提高促进了交换性钙的解吸,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与交换性钙呈显著负相关 (r = –0.5451,P <0.01; r = –0.4809,P <0.01, n = 38)。土壤中磷含量的提高促进了难溶性磷酸钙盐的形成,磷酸高钙盐与无效性的非酸溶性钙呈极显著正相关(r = 0.5884,P <0.01, n = 38)。种植30年的设施土壤有效态钙含量与有效氮、磷、钾的比例比露地土壤下降了近70%。 【结论】 随着设施蔬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不断增加。氮和钾含量的增加促进了交换性钙的解吸,磷的增加促进了水溶态和交换态钙向无效的非酸溶性钙的转化。因此,土壤中氮磷钾的富积加剧了蔬菜土壤有效性钙的缺乏。   相似文献   
30.
【目的】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和减少化肥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水稻秸秆或秸秆生物炭替代部分化肥对寒地水稻生长、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寒地水稻秸秆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位于沈阳农业大学的水稻秸秆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3年,在等氮磷钾施用量下,设置5个处理:单施氮磷钾化肥处理(NPK)及低量生物炭(1.5 t/hm2,LB)、高量生物炭(3.0 t/hm2,HB)、低量秸秆(4.5 t/hm2,LS)、高量秸秆(9.0 t/hm2,HS)分别替代等养分量化肥处理。调查水稻主要生育期的生长动态指标(茎蘖数、叶绿素含量和株高),测定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并计算水稻氮肥偏生产力。【结果】低量LB和LS处理的水稻分蘖数显著高于对应的高量HB和HS处理,整个分蘖期平均提高27.1%,且在分蘖末期,LB处理的分蘖数显著高于LS处理(13.9%)。在水稻分蘖期,低量LB和LS处理的叶绿素含量(CCI值)、株高显著高于对应的高量HB和HS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