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5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21.
采用17对多态性SSR引物对"粤甜13"的79个DH系进行分子鉴定,并与DH系表型性状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SSR标记检测技术是鉴定甜玉米DH系材料是否纯合的有效手段,仅通过田间表型鉴定很难准确判断材料是否纯合。规范加倍及扩繁程序是解决DH系混杂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2.
以"粤甜13号"单倍体种子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直接浸泡单倍体种子,同时设置加倍时间及加倍温度两个因素,并对单倍体浸种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加倍时间和加倍温度均会影响甜玉米单倍体加倍效果,通过秋水仙素直接浸泡甜玉米单倍体种子,可显著提高甜玉米单倍体加倍率。如不考虑各因素间互作,最适加倍浓度、处理时间及加倍温度分别为0.02%、30 h、32℃;若考虑各因素间互作,0.02%浓度,24℃处理32 h可获得较高的单倍体结实率,药害率低,且均优于自然加倍和常规秋水仙素处理。  相似文献   
23.
24.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农业正大力实施野走出去冶战略,加速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合作。立足以 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对珠三角与东盟农业国际合作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并提出广州-珠三角与东盟农业国际 合作的经验与模式,进而提出推进广州-珠三角与东盟农业国际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高粱穗结构的遗传研究 Ⅱ.分离世代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显性表现、亲子回归以及表型值和优势值的相关,已在《Ⅰ.杂种一代的遗传表现》中述及。根据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适当选配的组合,在杂种一代可以综合两亲的优点同时产生杂种优势,并可直接用于生产。而在常规品种和杂交种亲本系的选育程序中,只有通过分离世代的选择和必要的控制授粉(自交、回交)才能获得遗传稳定的品系。高粱花序是多种性状的复合体,遗传因素复杂,在遗传距离较远的杂交组合中,其分离世代的变异尤为繁复。应在具体分析穗结构各性状遗传表现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其总体遗传规律,从而获得理想穗型。  相似文献   
26.
 ‘皇冠’是以抗病材料‘0701’为母本,优质大果材料‘0702’为父本杂交而成的一代杂种。株高61.5 ~ 69.5 cm。第一朵花平均着生节位9.3 ~ 9.6节。青果浅黄绿色;成熟果春季大红色;秋季橘红色。果实短羊角形,果面光滑,有光泽。果长17.2 ~ 17.8 cm,果宽3.01 ~ 3.23 cm,肉厚0.34 ~ 0.37 cm。大果型,单果质量42.0 ~ 52.7 g,商品率97.72% ~ 98.71%。维生素C含量1.36 mg · g-1,微辣。中抗青枯病,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  相似文献   
27.
广东甜玉米和蔬菜品种在菲律宾示范种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部分甜玉米和蔬菜品种在菲律宾吕宋岛示范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菲律宾,甜玉米品种粤甜9号的综合性状较好,耐热性强、产量较高,比当地主栽品种先甜75增产15.6%;豇豆品种珠豇3号、油青豆角和苦瓜品种油绿3号的适应性强、商品性好、产量高,分别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322.5%、173.7%和93.9%;番茄品种东方红1号比当地品种Apollo增产54.1%;辣椒品种广椒2号和广椒9号的果形美观、产量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28.
韩福光  郑锦荣  李余良 《园艺学报》2015,42(6):1215-1216
‘正甜88’是鲜食与加工兼用型超甜玉米新品种。丰产性好,单苞质量360 g,鲜苞产量18 256.5 kg·hm-2;优质,可溶性糖含量30.74%,果皮薄(70.08μm),适口性好;一级果穗率88%;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长势旺,整齐度好,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29.
9个国外血缘超甜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福光  郑锦荣 《玉米科学》2006,14(6):054-058
选用具有国外血缘的T1、T2、T3、M1、M2、M3、R1、R2和R3共9个超甜玉米自交系做被测系,以原有5个自交系B、C、D、6和D2做测验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出F1杂交组合45个,对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芯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10个性状按NCⅡ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配合力测定与分析,并估算群体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不同自交系同一性状以及同一自交系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差别很大,表现正负向两类效应。在甜玉米育种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自交系GCA的筛选,还要注重SCA即特定组合的选择。成熟期、株高、穗长和单穗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可以适当早代选择;秃尖、芯粗和穗粗可以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30.
育种群体的选育和改良以及从遗传改良群体中有效地选育出自交系和杂交种,这两个各有特点的玉米育种阶段对系统遗传进展是必要的。交互全姊妹轮回选择是作为群体间改良法提出的,着重对加性和非加性遗传效应进行选择,并结合每轮选择的选系和杂交种进行群体改良(Hallauer 等,1970)。交互全姊妹轮回选择于1963年在研究2个丰产群体(BS10和 BS11)时产生的(Hallauer,1967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