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3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拟除虫菊酯农药导致稻飞虱再猖獗机理及调控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田间试验表明,拟除虫菊酯膛药常规剂量能引起稻飞虱的再猖獗,严重时,稻飞虱的数量是对照的3~4倍。室内和田间试验显示;菊酯农药对稻飞虱天敌的毒力大于稻飞虱,氰菊酯对褐稻飞虱的LD50是黑肩绿盲蝽的100倍以上,氰戊菊酯100ppm和溴氰菊酯20ppm对稻田蜘蛛的杀伤力远大于稻飞虱,氰戊菊酯100ppm和溴氰菊酯20ppm促进稻飞虱的繁殖,可使次一代稻飞虱的数量比对照多10%以上。菊酯农药使稻飞虱处在  相似文献   
22.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相似文献   
23.
江苏主要菜区小菜蛾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叶片浸渍法,就生产中普遍使用的除虫菊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沙蚕毒素、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及农抗类等六大类农药中代表性的11种,对江苏南京、苏州、淮安及连云港四个地区的小菜蛾进行了毒力测定及抗药性比较。结果表明,江苏主要菜区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已产生了很强的抗药笥,田间已不宜单独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防治小菜蛾。对快灵和敌敌畏表现为中等水平的抗药性,对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表现为低水平抗药笥至敏感水平下  相似文献   
24.
在三维坐标内,用3种药剂对害虫的LC50值作理论等效面。3种农药混用后,对害虫LC50实测值的坐标点在等效面上为相加作用,在靠近坐标原点的凹面上为增效作用,在远离原点的凸面上为拮抗作用。在同一坐标内,用3种药剂对几种害虫的LC50值作多个等效面,并将3种农药混用后对几种害虫的LC50实测值标注在坐标内,可以清楚地反映混剂对不同兼治对象的毒力和互作效应。以此研究甲维盐+毒死蜱+吡蚜酮的三元混剂对水稻二化螟、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兼治作用。结果表明:该混剂对二化螟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并且毒力最高;对灰飞虱为相加作用,毒力次之;对褐飞虱为拮抗作用,毒力最差。说明该混剂的综合效应差,不适合同时兼治3种害虫。  相似文献   
25.
防治棉花害虫的新复配剂─—棉丰灵1号顾中言,韩丽娟(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210014)90年代以来,棉花害虫对菊酯类农药及其它一些常用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沈晋良(1991)报道,山东、江苏等6省21地的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已达高抗性阶段(4...  相似文献   
26.
20%吡唑磷乳油对水稻三化螟和稻飞虱的协同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室内配比筛选和毒力测定,筛选出吡虫啉与三唑磷最佳配比C(即20%P比唑磷乳油),对水稻三化螟和稻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达到17l和293,表现明显增效作用。田间小区试验,每667m^2用药量100ml和125ml对三化螟枯心的防效达90%~96%,杀虫效果达92%-98%,_对稻飞虱药后15d的防效为95%-97%,并且可以极显著地提高对稻飞虱的持续控制作用,解决三唑磷引起的稻飞虱再猖獗问题。  相似文献   
27.
棉花蚜螨繁殖率及棉蚜再猖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氰戊菊酯曾对棉蚜有极好的防治效果,而对棉叶螨防治效果极差。棉蚜抗药性的发展使药效发生了变化,近来的试验表明,该药对蚜虫药效很差,对伏蚜根本无效,100和200ppm对棉蚜已属低浓度,可使其繁殖率增加4-8倍,在田间使用氰戊菊酯可形成大的棉蚜群体。在相同浓度下一般可抑制棉叶蚜群体,使药后存活很少的棉叶螨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使群体越来越小。氰戊菊酯的复配剂-丰收菊酯弥补了氰戊菊酯的不足,可同时控制蚜  相似文献   
28.
摘要以50%灭·丹WP1000~2000倍液,1.8%阿·高氯EC1000倍液防治美洲斑潜蝇,其杀虫效果90%左右,保苗效果80%左右,持效期10天以上。试验浓度范围内对黄瓜苗安全。  相似文献   
29.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0.
氯虫苯甲酰胺对斜纹夜蛾的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斜纹夜蛾3龄初期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其LC50为1.198 7 mg/L;其亚致死剂量对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幼虫体重、蛹重减轻,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幼虫至蛹存活率、蛹至成虫存活率和化蛹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