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稀施保"对玉米抗倒性和产量等性状的影响,选择玉米品种苏玉29为试验材料,设置67500、75000、82500、90000株/hm2共4个种植密度,以清水处理为对照,分析大喇叭口后期施稀施保对玉米抗倒伏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确稀施保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无论是清水处理还是稀施保处理,苏玉29的株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穗位高、倒伏率、空秆率、秃尖均呈上升趋势,茎粗、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与清水处理相比,稀施保处理的玉米株高、穗位高均有所降低;各密度下的倒伏率均有所降低,平均倒伏率显著降低.种植密度由67500增加到90000株/hm2,稀施保处理下苏玉29的理论产量分别较同密度清水处理提高了10.2%、8.5%、6.8%和6.2%,在密度为90000株/hm2时达最高值12689.6 kg/hm2.  相似文献   
52.
为了解壳聚糖对小麦出苗及体内活性物质的影响,为壳聚糖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以淮麦33为研究对象,采用浓度为0%、0.1%、0.2%、0.3%、0.4%、0.5%的壳聚糖溶液进行浸种处理,考察分析不同浓度壳聚糖溶液对小麦发芽、出苗、长势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浸种使小麦的发芽势增加0.7百分点以上,株高增加0.6 cm以上,根长增加1.1 cm以上,单株干质量增加0.018 g以上,叶绿素含量增加0.012 mg/g以上,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0.05 mg/g以上、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87 mg/g以上、脯氨酸含量增加0.05μg/g以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加0.84 U/(g·min)以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8.00 U/g以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0.50 U/(g·min)以上,丙二醛含量降低0.27μmol/g。说明壳聚糖浸种对小麦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并能提高小麦幼苗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提高小麦苗期的抗性。综合各方面指标分析,浓度为0.4%的壳聚糖溶液浸种有利于促进小麦苗期生长和提高小麦苗期抗性。  相似文献   
53.
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效低毒的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新途径,通过毒力测定及盆栽试验研究了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杀线虫活性,3200 mg/L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处理48 h后,线虫校正死亡率达95.5%,LC50为627.3 mg/L,而盆栽试验表明苦豆子甲醇提取物稀释100倍、1000倍、5000倍后处理接种了南方根结线虫的番茄苗,植株平均根结数分别为9.4±1.12、25.2±2.88、44.1±3.44个/株,均显著低于对照(5%甲醇水溶液)的平均根结数66.3±5.21个/株,植株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长均比对照增加,表明苦豆子甲醇提取物对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效,并能促进植株生长,显示出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4.
水稻不育系叶片表面结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育种单位及生产单位收集对赤霉素反映敏感程度不相同的7个不育系,进行剑叶叶片表面结构电镜扫描观察,发现不同不育系叶片表面的乳突数、硅化细胞面积、气孔的长与宽、气孔上的乳突数量等完全不同,不育系对赤霉素敏感反应与不育系叶片表面的乳突数、硅细胞大小、气孔数量、气孔上的乳突数量有一定的关系,对赤霉素敏感的不育系叶片表面的乳突数少、硅细胞面积小、气孔数量多、气孔上的乳突数少,对赤霉素钝感的不育系则相反。  相似文献   
55.
为探索在苏北平原砂姜黑土区推广小麦秸秆还田技术,以‘苏玉23’为材料,通过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常规肥配施等5种处理方式,研究了其对玉米出苗、茎秆形态、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不还田+不施肥料(T0)对玉米出苗质量、植株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分配、穗部性状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造成不利影响。小麦秸秆还田+肥料配施处理(T2、T3、T4)能显著改善当季玉米的出苗质量和幼苗素质,有利于植株的正常发育。与对照化肥处理相比,小麦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2)虽能改善玉米出苗质量和茎秆形态,但对玉米穗部特征和产量有不利影响。T2处理缩短穗长,降低千粒重6.7%,导致减产8.4%;而小麦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或优化施肥处理(T3、T4)均有促进作用,出苗素质显著提高,其中以小麦秸秆还田+优化施肥处理(T4)效果最显著。与对照(T1)相比,T4处理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4.0%和6.7%,增产5.8%。播种后15天,T4处理的出苗率达到77.9%,比对照增加4.9%,出苗均匀度提高14.4%,为玉米增产提供了保障。可见,砂姜黑土区小麦秸秆还田能改善当季玉米的出苗质量、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配施有机肥和优化施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以优化施肥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6.
夏闲日光温室水芹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日光温室反季节种植黄瓜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夏季许多日光温室闲置,影响了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进行“黄瓜-水芹”轮作,可以为农民充分利用闲置日光温室种植水芹增加收入,同时也可防止黄瓜连作障碍的发生.文章根据水芹的生长特点,提出从品种选择、大田准备、水分管理、温度调节、病虫草害的防治及采收等技术环节整理一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7.
大棚辣椒经济效益高,但是多年连作已发生各种病害,严重影响辣椒的生长、产量和品质。通过2~3年的辣椒—水稻轮作,可以减少连作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连作障碍的危害。为了有利于广大农民掌握该项技术模式,从品种选择、茬口衔接、整地、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制定了大棚辣椒—水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本课题组自制的天然保鲜剂在蒲菜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20 mL/L天然保鲜剂处理可显著抑制蒲菜储藏期间的失重率、呼吸强度、腐烂指数和褐变指数的上升,保持较低的纤维素含量和较高的VC含量,抑制多酚含量的上升,且降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从而延缓蒲菜的衰老与品质下降,延长储藏寿命,达到保鲜目的。  相似文献   
59.
水稻倒伏原因及防止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水稻倒伏的原因和防止措施,分析防止水稻倒伏措施的不足,探索新的防止水稻措施,从而为水稻生产获得高产优质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为明确苏北平原稻茬麦的最优氮水运筹模式,以淮麦30为材料,在大田测土施肥条件下,设置0 kg·hm-2(N0)、180 kg·hm-2(N1)、270 kg·hm-2(N2)3个施氮量和生育期不灌水(W0)、灌拔节水(W1)、灌拔节水+孕穗水(W2)3个灌水处理,研究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与利用对不同氮水运筹的响应。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及氮素贡献率均随施氮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均以N2W2效果最佳。氮肥和灌水次数的增加对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氮素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以N2W2效果最佳。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以N1W2效果最佳;在相同氮肥水平下,灌水处理的上述三个指标较不灌水处理高。对本试验条件下各测定指标,氮肥在氮水运筹中起主导作用,且氮肥和灌水有显著的互作效应。综上,在苏北平原稻茬麦区,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浇灌拔节水和孕穗水(W2)的氮水模式可在协调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与分配、促进增产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氮增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