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1.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CBL)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Ca2+传感器,必须与蛋白激酶CIPK(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特异性互作才能发挥生物学功能.根据水稻OsCIPK(Oryza sativa CIPK)基因家族的预测序列,从粳稻日本晴(Nipponbare)中克隆了15个OsCIPK基因.基因结构分析表明15个OsCIPK可归为多内含子和少内含子两类,OsCIPK3和OsCIPK24的mRNA存在可变剪接.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水稻CIPK家族与拟南芥、杨树来源于同一个祖先.这15个OsCIPK在不同程度上受生物胁迫(白叶枯病)和非生物胁迫(Hg2+、高盐、冷和ABA)的诱导表达;其中,5个基因(OsCIPK1、OsCIPK2、OsCIPK10、OsCIPK11和OsCIPK12)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表达显著上调;而4个基因(OsCIPK2、OsCIPK10、OsCIPK11和OsCIPK14)的表达受所有胁迫处理诱导,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多种逆境信号的转导.揭示了CIPK可能在植物的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研究细胞死亡与抗病机制的有效工具。试验以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为材料,构建了spl5突变体的胚性悬浮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spl5突变体愈伤组织的最佳2,4-D浓度为2 mg·L-1,疏松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经悬浮继代培养3~4个月后可获得理想的胚性悬浮细胞系,FDA-PI染色结果表明该细胞悬浮体系活力高。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spl5突变体细胞死亡及其与病原菌互作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3.
查笑君  马伯军  潘建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78-8178,8182
[目的]改进粗糙链孢霉杂交试验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粗糙链孢霉培养条件、培养时间进行探讨。[结果]培养温度为25℃时,链孢霉在玉米杂交培养基杂交培养7d后便能观察到成熟的子囊,其中第12天成熟子囊孢子所占数目最大,是较好的观察计数时期。[结论]试验结果将应用于遗传学试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4.
水稻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基因OsCBL8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正义或反义OsCBL8基因的T3代株系及非转基因对照为材料, 研究了转OsCBL8基因对水稻农艺性状、内源OsCBL8基因表达和幼苗耐盐、耐旱及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的16个转基因株系的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长和百粒重等性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则大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部分转基因株系的半定量RT PCR结果表明, 转正义基因显著增强了植株中OsCBL8基因的表达, 而转反义基因则对内源OsCBL8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盐、干旱和低温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实验发现, 1个转正义基因株系的耐盐性得到显著增强, 1个转反义基因株系的耐旱性得到显著增强。 讨论了OsCBL8基因在水稻耐非生物逆境方面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25.
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菲律宾白叶枯病菌小种和1个中国白叶枯病菌小种为供试菌系,以高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IR24及携有不同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IRBB1等16个材料作为参照,对粳稻品种8411/疣粒野生稻体细胞杂交获得的两个抗白叶枯病新种质SH5和SH76进行了白叶枯病抗谱鉴定。结果表明SH5和SH76在苗期的抗谱较广,并且与已知抗病基因的抗谱不同,但与IRBB5(xa5)和IRBB7(Xa7)相似。分别用xa5和Xa7的分子标记2F_1R和M5进行检测,确定SH5和SH76中不含有xa5和Xa7基因。初步推测SH5、SH76可能含有一个新的抗病基因或者一个连锁的基因簇群。  相似文献   
26.
花生根边缘细胞发育影响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花生品种新昌小京生和江西一把抓为材料,采用种子悬空气培法,研究了根边缘细胞(BC)的数目、活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花生根长为1 mm时开始产生BC,当根生长到13~17 mm时,BC数达最大值,约10 000个。在根边缘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根冠果胶甲酯酶(PME)的活性与根BC发育、诱导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说明PME在BC产生、发育和游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BC释放出的胞外抑制剂不但可以抑制BC的产生而且还能降低其活性,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与BC活性相比,胞外抑制剂对BC的产生影响更大。高温和低温环境不但抑制花生根的生长,而且影响花生根BC的产生速度、最大值及其活性。与对BC产生的影响相比,温度对BC活性影响较大。根尖黏液层渗透势的维持可以使BC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活性。  相似文献   
27.
大豆根边缘细胞的发育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边缘细胞是由根冠游离并大量积累在根尖上的一群细胞,具有保护根尖免受生物和非生物的胁迫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大豆(8157毛豆)根边缘细胞(BC)游离发育的启动与初生根发育几乎同步,并且在初生根长至15 mm时,BC的数目达到最大值,约5 300个左右。与25℃、35℃相比,15℃低温更容易对初生根生长及BC的发育产生胁迫作  相似文献   
28.
水稻剑叶夹角和单株产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PA64s)为母本、超级籼稻品种93-11为父本构建的132个重组自交系为遗传材料,于2014年分别在陵水和富阳考察了剑叶夹角和单株产量两个性状,并开展QTL定位和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共检测到控制水稻剑叶夹角的QTL 41个,其中5个位点在两地均检测到,占总数的12.2%;剑叶夹角在陵水检测到新的QTL位点12个,在富阳检测到新的QTL 17个,贡献率较大的加性效应大都来自培矮64s。两地共检测到单株产量QTL 15个,贡献率较大的加性效应基本都来自93-11。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剑叶夹角对产量和杂交育种的影响,可为水稻理想株型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30.
利用203对分子标记对3个粳稻品种(日本晴、中花11、武运粳7号)和4个籼稻品种(9311、明恢63、台中1号及南京6号)进行多态性分析,筛选到92对在籼粳间存在差异的标记、34对粳稻品种间存在差异的标记及80对在籼稻品种间存在差异的标记。对部分在多个品种中存在多态性的标记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大部分微卫星标记在不同品种间产物的大小差异是由重复序列重复次数的多少引起,而插入/缺失标记在品种间的序列差异则各有不同,如部分非重复序列的一次或多次重复、长片段的插入或缺失等。这些多态性好、扩增稳定的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多态性验证为分子标记在种质鉴定、进化分析、遗传多样性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等方面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