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林业   16篇
农学   36篇
  30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为四川安宁河流域玉米新品种提供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方法]以玉米新品种西试1号为材料,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西试1号产量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磷肥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N与P、N与密度、K与密度及P与K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结论]产量≥9 450 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施氮量481.8~937.5 kg/hm2,施磷量551.1~897.9 kg/hm2,施钾量128.4~214.8 kg/hm2,栽培密度54 855~63 945株/hm2。  相似文献   
52.
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杂交中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其增产效应降低,施钾量与稻谷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经济最佳施钾量为K2O117.9kg/ha,施氮量为N150kg/ha,施氮,钾比为2:1.57,施钾可促进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也有利于养分及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但过量施钾时效应也会降低;在缺  相似文献   
53.
本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在第2叶、高梁在第1叶期便对外源养分有较大的吸收,且随供氮水平提高,吸氮增加,吸磷、钾在2N范围内也增加。2、外源养分及适当的供氮水平明显地提高了二作物1叶后的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速度。3、供外源养分时,玉米离乳叶龄增大,高粱3叶后不再消耗胚乳养分,故认为其自养生长的建立不应完全以胚乳物质的消耗来衡量。4、二作物幼苗期的供氮浓度以40—80ppm为佳,高氮(120ppm)是不利的。且应保证1叶期左右有外源养分的供应。  相似文献   
54.
本文研究了在两个氮素水平下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结果是:攀西稻作区稻田普遍缺钾,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会降低稻谷产量,稻谷产量与施钾量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施钾可增大叶面积和干物重,提高实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但过量施钾及施氮则有一定的负效应.施钾对有效穗数无影响。在攀西稻作区,经济上的最佳施肥量为:N150kg/ha、K_2O117.9kg/ha,稻谷产量可达11196.7kg/ha,氮、磷、钾三要素之比是2:1:1-2.  相似文献   
55.
以冈优527、D优363、汕优63为材料,设4个不同水分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生育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前期) 浅水灌溉(孕穗期) 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可促进叶片和根系生长,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植株生理活动旺盛;其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均高于淹水灌溉。湿润灌溉有利于根系生长,延缓根系和叶的衰老;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比淹水灌溉略高。旱种抑制水稻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比淹水灌溉显著降低。因此,湿润灌溉(前期) 浅水灌溉(孕穗期) 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成熟期)的灌溉方式更有利于稻株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冈优527、D优363的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汕优63。  相似文献   
56.
通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使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比较,试验得出: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均能提高水稻的分蘖数,其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以及增产效果均以“微生物活性肥 有机肥 化肥”的处理最高。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活性肥料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比单一施用一种肥料能够更明显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57.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4  
以18个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重穗型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及其与茎秆的物理性状、机械组织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重穗型品种单穗重大、产量高与其株高的适当增加密切相关。重穗型品种由于单穗重和株高的增加,弯曲力矩加大,但抗折力也明显提高,故而其茎秆抗倒伏能力并未降低。重穗型品种茎秆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
本试验用砂培法研究了水稻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幼苗的生长、养分的吸收、胚乳的消耗等,结果如下:1、第1叶期幼苗即对外源养分有较大量的吸收,且随供氮水平提高,吸氮增多,吸磷、钾减少;2、外源养分及适当的供氮水平明显地提高了1叶后的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幼苗生长势良好;3、供外源养分时,粳稻离乳叶龄增大,而对糯稻无影响;4,幼苗期的外源氮素浓度以40—80ppm为佳,且施肥时间应在1叶期左右,高氮(120ppm)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59.
以低垩白高食味品种宜香优2115和高垩白低食味品种F优498为材料,在施氮量15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3 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分别为5:3:2、3:3:4、3:1:6,分别记为N1、N2 N3)和不施氮(N0)对杂交籼稻产量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和食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氮肥运筹对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不同粒位稻米垩白性状及食味值均存在显著影响。参试2个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均以N2处理最高,实现了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同时能进一步降低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的垩白性状、提高相应粒位食味值;而F优498的食味值以N1处理为宜,可改善其不同粒位稻米品质。进一步分析发现,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强势粒低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低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低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而食味值则强势粒高于弱势粒、一次枝梗上的籽粒高于二次枝梗上的籽粒、穗上部籽粒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垩白性状与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r=-0.706*~-0.937**),降低稻米垩白是提高食味品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0.
选用8个杂交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机直播不同品种间结实期物质转运、产量及穗部不同粒位(强、弱势粒,一次、二次枝梗,上、中、下部)米质的差异,并探讨结实期物质转运与不同粒位米质的关系,为机直播杂交籼稻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颖花数和千粒重,且结实期具有较高的茎鞘和叶片物质输出与转换率,是机直播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强势粒、一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均低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食味值均高于弱势粒及二次枝梗籽粒;穗上部籽粒米质特征均不同程度高于穗中部和下部籽粒,但穗中部和下部籽粒米质特征品种间存在差异;宜香优2115不同粒位食味值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结实期茎鞘物质输出率及转换率与不同粒位垩白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r=-0.66*~-0.85**),与不同粒位食味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67*~0.86**)。提高机直播杂交籼稻结实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及转换率可改善不同粒位籽粒食味品质,宜香优2115作机直播在产量及米质上综合表现好,尤其在食味品质方面优势明显,适宜作为机直播水稻品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