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5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36篇
  67篇
综合类   249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01.
缓释肥对旱薄地花生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缓释复合肥对旱薄地花生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同等养分含量的复合肥相比,一次性单施缓释肥能有效促进花生后期生殖生长,提高花生结果数,增加百果重,但对花生营养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增产效果不如普通三元复合肥.缓释肥与纯鸡粪(有机肥)配施效果好于复合肥与有机肥配施、单施复合肥和纯鸡粪,增产效果显著且种植效益好.因此缓释肥在旱薄地花生上应用,应坚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培肥地力,确保花生前期营养生长,在建立足够"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缓释肥对"库"的促进作用,提高花生单产.  相似文献   
602.
贵州省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的不断涌现和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给有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机蔬菜是有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在劳动力、气候资源、地理条件、农业技术等方面具有发展有机蔬菜的优势和潜力.为促进贵州有机蔬菜的发展,针对贵州有机蔬菜的优势,在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了发展思路及对策:应加强政府扶持,以生态学原则指导有机蔬菜生产;在具体实施中,应加强有机蔬菜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基地、重点开发、逐步转变,引导企业做好有机蔬菜产业.  相似文献   
603.
发展畜禽种业是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只有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才能为畜禽种业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种质基础,为牢牢掌握畜产品有效供给主动权作出应有贡献.本文介绍了民勤县畜禽种质资源现状,提出了加大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立专门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机构、加大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04.
几种化学诱抗剂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水杨酸(SA)、壳聚糖、β-氨基丁酸(BABA)和草酸4种诱抗剂处理绥农8和合丰25,研究这些试 剂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4种诱抗剂均可诱导两个大豆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其中 1000μg/mLBABA对合丰25和绥农8诱抗效果最高,分别达84.92%和69.43%,诱抗效果因试剂的浓度及品种而 异,药剂施用方法也影响诱抗效果,各试剂在适宜浓度下对合丰25的诱抗效果明显高于绥农8。  相似文献   
605.
对标称保质期内瓶装蟹糊感官、理化、微生物学品质安全及残存细菌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产品感官品质良好;水分含量(65.48±0.99)%、盐分含量(8.26 4-3.15)%、水分活度(Aw)(0.90±0.03)、pH(8.18±0.38)、T-VBN(48.02±19.61)mg/100g;菌落总数(5.60±0.81)lgCFU/g,大肠菌群<30 MPN/100g,金黄色葡萄球菌未检出,沙门氏菌未检出.分离获得320株细菌,细菌菌群主要有葡萄球菌(29.1%)、玫瑰色库克菌(27.2%)、棒状杆菌(25.6%)、并检出少量的马红球菌(1.9%).产品pH值、T-VBN值、菌落总数较高的原因和残存细菌的潜在致病性危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06.
为了揭示同等氮水平下不同形态氮肥对设施黄瓜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通过无土盆栽研究6种不同形态氮肥(100% NH+4-N、50% NO-3-N + 50% NH+4-N、100% NO-3-N、50% NO-3-N + 50% CO(NH2)2、100% CO(NH2)2、50%NH+4-N + 50%CO(NH2)2)对黄瓜干质量、氮素吸收效率、吸收速率、15N转运量及总N的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干质量、果干质量、植株干质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吸收速率以及根、叶、果、植株15N转运量和总N的积累量均在50% NO-3-N+50%CO(NH2)2时最大。茎部15N的转运量、总N的积累量在50%NH+4-N+50% CO(NH2)2处理时达到最大。氮素的生理效率和根干质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在100%NH+4-N处理时达到最大值,100%NO-3-N处理时最小;叶片和果部15N转运量和总N的积累量明显高于根和茎。相关性和隶属函数分析表明50% NO-3-N+50% CO(NH2)2为黄瓜最优氮肥配方,单一氮肥中100%NO-3-N最有利于黄瓜生长和对N的吸收,100% NH+4-N最不适合黄瓜,这一结论为设施黄瓜生产中氮肥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07.
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在整个数据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缩短一个数据的"数据里程"(即数据从采集到决策使用的整个过程),又可以方便数据的分发和共享,是数字化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Laravel框架建立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多平台自适应设计,并且采用统一的硬件管理接口,能够实时采集、上报和分析设施环境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同时服务100个并发线程,能够负载100万次短连接,系统采集数据实时性强,能够将不同接口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汇总,并为用户提供即时的告警服务。  相似文献   
608.
选用不同年代育成和推广的碧码6号、丰产3号、阿勃33、豫麦49、洛旱2号、矮抗58和洛旱11号等7个适宜旱作区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品种干物质运转和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早期品种的穗粒数较高,但产量较低;近现代品种的有效穗数、千粒质量较高,产量较高。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不同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无明显规律,近现代品种总干物质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降低趋势,但营养器官的干物质积累较多,表明近现代品种主要靠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来实现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09.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被称为"云龙斑"。利用常规方法对不同月龄云龙斑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旨在评价各月龄云龙斑的营养价值,为其种质营养学鉴定及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结果表明,不同月龄云龙斑的含肉率为64.88%~70.92%,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随着月龄的增加出现显著差异,但各成分含量基本保持稳定。不同月龄云龙斑肌肉中检测出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为17.59%~21.65%,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为7.32%~9.13%,占氨基酸总量的41.10%~42.17%,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3.04~92.13,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7.01%~8.66%。检测出脂肪酸8种,包括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3种。云龙斑肌肉中矿物元素种类丰富,5种常量元素(钾、钙、钠、镁、磷)和5种微量元素(铁、锰、铜、锌、硒)均有检出,其中钾元素含量最高,其次为钠元素,硒元素含量最低,且10月龄时未检出铁和锰元素。研究结果表明,云龙斑是一种具有杂交优势,且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都较高的优良海水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610.
孕穗期冷水灌溉对寒地粳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农428和松粳10为试验材料,分别冷水灌溉处理0、3、6、9、12、15 d,分析孕穗期冷水灌溉对寒地粳稻根系形态、伤流强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究孕穗期低温胁迫下寒地粳稻根系生长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孕穗期冷水灌溉下,寒地粳稻根系形态、伤流强度、根部与地上部干重及产量变化规律一致,冷水灌溉持续时间越长,降幅越大。冷水灌溉加快寒地粳稻生育中后期根系衰竭。孕穗期冷水灌溉抑制寒地粳稻根系发生和伸长,齐穗期根系形态和根干物质量显著下降,不利于生育中后期根系对营养物质吸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减缓,地上部向根部运输有机质减少,根系活力降低,根系衰竭加快,致产量下降。孕穗期冷水灌溉下东农428中后期根系形态、根干重、根系活力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变化幅度较小,是东农428耐冷性强于松粳10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