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25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36篇
  67篇
综合类   249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探讨了起垄微沟滴灌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选取不同滴头流量、微沟坡度这两个因素各3个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滴头流量的变化对垂直方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及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影响较大;微沟坡度的变化对水平方向上湿润锋运移距离及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影响较大。相同灌水量及微沟坡度条件下,湿润锋水平及垂直入渗距离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分布密集区随滴头流量的增加向地表方向移动。相同灌水量及滴头流量条件下,湿润锋水平及垂直入渗距离随微沟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分布密集区随微沟坡度的增加向滴头方向移动。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作物种植选择适宜的微沟坡度及滴头流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2.
灌溉输水管道沟槽减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沟槽结构对灌溉输水管道的减阻作用。【方法】采用SA与RNG k-?湍流模型,模拟分析了沟槽在湍流流动中的减阻效果,并与Bechert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采用RNG k-?湍流模型对灌溉输水管道开展了0.1~1 mm尺度下的V形沟槽减阻研究;采用LES湍流模型对沟槽减阻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1)相较于SA湍流模型,RNG k-?湍流模型的计算结果与Bechert的试验结果相比误差更小,为4.6%,即RNG k-?湍流模型计算精确度更高;(2)夹角为60°的V形沟槽,当沟槽边长为0.5 mm时对灌溉输水管道具有最佳减阻效果,减阻率为7.17%,对应无量纲沟槽间距s+=15.2,无量纲沟槽尺寸lg+=10;(3)沟槽中存在很小的涡旋,这些小涡旋可能是沟槽在湍流中具有减阻作用的原因之一。【结论】夹角为60°的V形沟槽对灌溉输水管道的最佳减阻效果为7.17%。  相似文献   
623.
为探明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水稻产量及钾素利用率的影响,提高秸秆还田利用效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4个处理[配方施肥无钾肥对照(N-P_2O_5-K_2O=270-90-0 kg·hm~(-2))+秸秆不还田+不施用腐熟剂(T1)、配方施肥(N-P_2O_5-K_2O=270-90-135 kg·hm~(-2))+秸秆不还田+不施用腐熟剂(T2)、配方施肥(N-P_2O_5-K_2O=270-90-135 kg·hm~(-2))+秸秆还田+不施用腐熟剂(T3)和配方施肥(N-P_2O_5-K_2O=270-90-135 kg·hm~(-2))+秸秆还田+腐熟剂(T4)]的水稻钾素吸收累积量、水稻产量及钾素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使水稻抽穗期钾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分别提高了15.3%和13.9%(P0.05);水稻成熟期钾素含量提高了5.5%,钾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1.5%和50%;(2)在相同的施钾水平下,秸秆还田与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对水稻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产量增量分别为649.7和1 110.5kg·hm~(-2),增幅分别为6.4%和10.4%;(3)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的钾肥贡献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吸收利用率较配方施肥分别比对照提高了9.2%、45.5%、10.4%和39.0%(P0.05)。可见,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可增加水稻钾素吸收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实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624.
介绍了Peso、Maverick、Crokett、MANAS、Red-Beauty等5个从荷兰引进、适合于酒嘉地区栽培的洋葱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25.
【目的】明确DELLA蛋白基因在葡萄基因组数据库中的数量、结构和组织表达差异,探究DELLA蛋白在葡萄赤霉素(GA)信号传导及葡萄无核果实发育机理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拟南芥、水稻等植物中的DELLA蛋白基因,利用HMMER程序和NCBI的CDD程序鉴定葡萄基因组中的DELLA蛋白基因;以‘白罗莎里奥’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PCR技术克隆3个DELLA蛋白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通过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预测其潜在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系统进化、理化特性、亚细胞定位及蛋白互作等进行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技术分析DELL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q RT-PCR方法检测葡萄DELLA蛋白基因应答GA在果皮、果肉、种子(或种子区)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鉴定得到3个葡萄DELLA蛋白基因,克隆并验证其精确序列,分别命名为Vv GAI1(VIT_201s0011g05260)、Vv RGA(VIT_214s0006g00640)及Vv SLR1(VIT_211s0016g04630),其染色体定位、开放阅读框(ORF)大小、编码氨基酸数量分别为:Chr1、1 773 bp、590个;Chr14、1 710 bp、569个;Chr11、1 599 bp、532个。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其DNA序列均无内含子,只有1个外显子,基因结构高度保守。进化分析显示Vv GAI1与Vv RGA亲缘关系较近,被聚类为一组,而Vv SLR1为另一组。3个基因的启动子均含有响应赤霉素和胚乳发育相关的作用元件,表明它们可能参与响应GA信号传导和胚乳发育过程。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3个DELLA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q RT-PCR结果显示除果皮中Vv SLR1在近成熟期具有表达高峰外,其余均在幼果期高表达,且外源GA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了3个DELLA蛋白基因在葡萄果皮、果肉和种子区的表达,尤以种子区下调水平最为显著。蛋白互作分析表明3个DELLA蛋白均为葡萄GA信号传导的核心作用元件,均可能与GIDI1和SLY1互作参与葡萄GA信号传导。【结论】葡萄基因组中含有3个DELLA蛋白基因家族成员;不同物种间DELLA蛋白结构高度保守;GA可能通过负调控这3个成员参与葡萄果皮、果肉和种子区的发育,且3个成员均可能通过应答GA信号调控葡萄无核果实的发育。  相似文献   
626.
以等氮量为前提,通过设置不同氮素形态配比来调控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组分数量,使土壤活性有机碳向肥力保蓄的方向转化。以混有玉米秸秆的白浆土为供试对象,通过添加等量氮素、不同氮素形态配比[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摩尔比为4∶1、NH_4~+-N∶NO_3~--N摩尔比为1∶1、NH4-N∶NO_3~--N摩尔比为1∶4)]来揭示其对混料活性有机碳组分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氮素形态配比,添加氮素均有利于秸秆白浆土混料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简称WSOC)的消耗,使之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简称TOC)的份额降低;其中,铵硝等比例(NH_4~+-N∶NO_3~--N为1∶1)供氮更利于WSOC成分的分解,其次是以铵态氮占优(NH_4~+-N∶NO_3~--N为4∶1)的供氮处理,后者在降低WSOC在TOC中的含量的作用更为明显;3种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皆有利于微生物对混料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简称ROC)的消耗,相比之下,以铵态氮为主要供氮形态时,微生物对ROC的消耗程度最大,其次是以硝态氮为主(NH_4~+-N∶NO_3~--N为1∶4)的处理;通过氮素形态配比对TOC含量的调控可间接改善ROC的产出环境,两者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铵态氮作为还原剂对ROC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而铵硝等比例及以硝态氮为主的供氮形态更有利于提高TOC中ROC的比例,前者效果更佳;铵硝等比例供氮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混料有机碳的稳定性,而铵态氮占优则更利于氧化稳定系数(Kos)的提高进而有益于养分固存。可见,调控氮素形态配比能够改善白浆土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水平,相关规律可作为氮素形态掺混肥研制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7.
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学是高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分析了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学课程开设的社会背景及课程特点,并根据课程教学重点及要求,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比如:突出重点,加强案例教学;优化内容,突出教学特点;创新教学形式,增加实践环节,等等。  相似文献   
628.
目的 探讨毛冬青甲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24只,以Aβ1-42海马注射制作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毛冬青甲素组、阳性药物组(多奈哌齐)。于造模后第3天起开始干预,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记录各组大鼠水迷宫测试期间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中大鼠处于平台所在区间时间比率;用Brdu标记增殖细胞,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被标记的增殖细胞表达情况,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锥体细胞Nissl体形态。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多奈哌齐组、毛冬青甲素组均能缩短潜伏期时间和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标记结果显示毛冬青甲素能改善海马齿状回区神经细胞再生。结论 毛冬青甲素能促进AD模型大鼠神经元再生,且显著改善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629.
山东省邹城市小麦亩产700千克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 《科学种养》2009,(10):14-15
一、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中强筋小麦≥700千克/亩高产栽培的产量构成、生育指标、基础条件及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技术。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邹城市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的高肥水地块。在气候正常年份,按本规程实施,小麦每亩产量可达700千克以上,品质达中强筋麦标准。  相似文献   
630.
节能日光温室人参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播前准备、温室管理直至采收等方面总结了节能日光温室人参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