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生防菌株Bacillus velezensis Z对胡椒瘟病等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生防效果;全基因组测序能够为其分子机理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信息基础。本研究开展该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和抑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预测研究。结果表明:B. velezensis Z菌株的基因组中含有1条4 054 780 bp大小的环形染色体DNA和1个17 122 bp大小的环形质粒,总基因组的GC含量为46.24%,共编码基因4173个;包含27个rRNA,86个tRNA基因,34个sRNA;含有串联重复序列179个,其中13个微卫星DNA,138个小卫星DNA;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发现该菌株与贝莱斯芽孢杆菌模式菌株FZB42同源性极高,与枯草芽孢杆菌模式菌株168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同时发现B. velezensis Z基因组中共编码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13个,其中8个与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泛革素(fengycin)、溶杆菌素(bacilysin)、macrolactin H、bacillaene、difficidin、plantazolicin、amylocyclicin等已知基因簇完全相似或高度相似,其他5个基因簇皆功能未知。总之,本研究揭示了B. velezensis Z的全基因组遗传信息,明确其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关系,预测了抑菌产物合成编码基因簇,为该生防菌株及其抑菌产物的机理研究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特定条件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中能稳定表达的茶刺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内参基因,从其转录组中筛选并克隆11个候选基因Actin、β-tubulin1、RPL13A、EF1α、RPS3A、GAPDH、18S RNA、G6PDH、EIF4A、TBP和UBQ,测定它们在不同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1个候选基因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扩增效率(90.10%~96.87%)。温度胁迫下,EIF4A有最小的平均变异度(mean variability,M)、稳定值(stability value,SV)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200、0.096和2.060;RPS3A的平均标准偏差(average of standard deviation,STDEV)最小,为0.605;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药剂胁迫下,RPL13A的M值和STDEV最小,分别为0.123和0.660;RPS3A的SV、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几何平均值均最小,分别为0.063、0.336和1.189;二者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Actin为最不稳定基因。全样品评价中,RPL13A(M值为0.282、几何平均值为1.565)和RPS3A(SV为0.099、STDEV为0.614)的评价值同比最小,是表达最稳定的基因;最不稳定的基因为Actin、β-tubulin1和TBP。geNorm分析结果还显示所有处理条件下最适内参基因数目均为2个。表明EIF4A和RPS3A可作为茶刺盲蝽与温度相关的抗性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RPS3A和RPL13A可作为该虫抗药基因表达研究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硬枝黄蝉Allemanda neriifolia Hook.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本研究采用减压柱层析?薄层色谱等对其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成分进行了初步分离, 以胡椒瘟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为供试病原菌, 测定了不同馏分对胡椒瘟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 石油醚萃取组分(AN-LS1)?氯仿萃取组分(AN-LS2)?乙酸乙酯萃取组分(AN-LS3)对胡椒瘟病菌均具有一定抑菌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69.59%?66.73%和15.10%?对3种萃取组分采用活性跟踪分离, 发现馏分AN-LS1-05?AN-LS1-06?AN-LS2-03?AN-LS2-04?AN-LS2-05?AN-LS3-02?AN-LS3-03对胡椒瘟病菌抑制率达到了100%, 馏分AN-LS2-06?AN-LS2-07和AN-LS3-04抑制率达到了80%?对各馏分进一步分离最终得到AN-LS1-05-04?AN-LS1-07-07?AN-LS2-04-04?AN-LS2-06-05-06?AN-LS3-04-06等16个化合物, 其化学结构有待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了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对26份可可种质果实的取食偏好性,以具有相对抗性差异的2-7和STS-17种质为材料,采用 HS-SPME/GC-MS鉴定分析上述2份特异种质果实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该虫对2份特异种质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选择性试验显示2-7种质表现出对茶角盲蝽相对易感,STS-17、BGL44-64和15-9种质表现出对该虫的相对抗性,其中STS-17果实上的取食斑数量最少。“Y”型选择试验显示茶角盲蝽对2-7种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STS-17,对STS-17和空白对照无选择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特异性。2-7和STS-17种质果实中共检测出6类18种挥发物,但二者挥发物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二者共有成分为1-己醇、反-α-香柠檬烯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茶角盲蝽对不同浓度的挥发物有不同趋性,β-石竹烯表现为在高浓度(100 mg/mL)下驱避、中浓度(10 mg/mL)下引诱、低浓度(1 mg/mL)下无影响;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则在低浓度下有引诱作用;而丁酸顺式-3-己烯酯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高浓度下驱避、其余浓度下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STS-17为茶角盲蝽相对抗性种质,2-7为相对易感种质,挥发物成分在茶角盲蝽寄主选择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可可离体叶片和离体果实鉴定可可种质对黑果病抗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接种方法、接种物浓度、叶龄或果龄等因素影响离体叶片、果实黑果病发生程度;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方法最适条件是采用针刺法接种、接种物浓度3 × 107 个/mL、叶龄50~60 d;离体果实接种鉴定方法最适条件为采用滴接法、接种物浓度为3×105 个/mL、果龄2~3个月。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果实接种方法均能鉴定出可可种质对黑果病抗性的差异,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对咖啡黑(枝)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咖啡黑(枝)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成虫触角具有5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Ⅱ)、锯齿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总感受器的57%,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3%。各种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数量显著不同,柄节、梗节感受器数量较少,分别约占感受器总数的4%和3%;鞭节分布的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93%,其中约85%的感受器集中分布在锤状部末端。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逆境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使该虫抗逆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标准化。本研究根据黄翅绢野螟成虫转录组注释结果,利用qPCR技术分析了9个分别编码ACTβ-TUBGAPDHG6PDHRPS3aRPL13aEF1αEIF4Aβ-ACT的候选内参基因在温度及药剂胁迫下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算法)分析各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胁迫下,geNorm分析表明ACTRPS3a为表达最稳定的基因,NormFinder和BestKeeper分析结果表明GAPDHEIF4a的表达最稳定。药剂胁迫下,geNorm和NormFinder分析结果均表明EIF4aACT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BestKeeper分析结果表明GAPDHRPS3a为最稳定内参基因。全样品条件下,geNorm和NormFinder分析结果相似,表明EF1αEIF4a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BestKeeper表明GAPDHRPL13a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根据geNorm软件成对变异值Vn/Vn+1<0.15的原则,确定3种条件下对靶标基因表达进行标准化时需引入的内参基因的数目均为2个。利用在线分析软件RefFinder综合评价上述3个分析结果,最终确定温度胁迫下最合适的内参基因为EIF4AGAPDH,药剂胁迫下最适内参基因为ACTEIF4A,全样品下最适内参基因为EF1αEIF4A。本研究结果为利用qPCR技术分析黄翅绢野螟温敏及抗药性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提供了稳定的内参基因,进而为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斑兰叶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香料备受消费者喜爱,其主要食用部位为叶片,但叶部病害成为影响斑兰叶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对斑兰叶叶部病害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调查斑兰叶叶部病害发生流行规律,明确叶部病害主要发病时期及病害种类,并对叶部不同病害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推动斑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发生主要从每年11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4月结束,对这个时期的不同病害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离体叶片和活体盆栽苗2种方式测定分离的28株菌株的致病性,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最终得到9株致病菌BDC4121、BDC11221、BDC4112、BDC21112、XYS211、LSS112、LSS214、LSS213、LSS221。通过产孢培养基筛选发现致病菌BDC11221在绿豆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5~7 d产孢,LSS214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30 d左右产孢,BDC4121、BDC4112、XYS211、LSS112、LSS221、LSS213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7~10 d产孢;并结合ITS1/ITS4鉴定和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确定9株致病菌主要分布在篮状菌属(Talaromyces)、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附球菌属(Epicoccum)、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链格孢属(Alternaria)及Acrocalymma属。下一步将结合多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致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生防菌株Bacillus subtilis VD18R19在香草兰上的定殖动态及其对香草兰根(茎)腐病的田间生防效果。首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VD18R19在香草兰上定殖位点的空间分布情况,然后采用菌落计数方法分析该菌株在香草兰上定殖数量的时间变化动态;最后通过田间试验检测VD18R19在自然发病的条件下对香草兰根(茎)腐病的生防效果。结果发现:(1)VD18R19菌株在香草兰根系定殖数量最多,在叶片表面较少,在茎蔓表面最少;(2)在灌根处理后的45 d中,该菌株在香草兰根系上定殖数量变动不大,定殖密度保持在106CFU/g水平。(3)在自然发病的情况下,该菌株对苗圃中香草兰根(茎)腐病的防效达67.08%,显著好于多菌灵和清水对照。此外,生防菌处理能够显著促进香草兰生长,新抽茎蔓长度相对清水对照增长70.34%。总之,生防芽孢杆菌VD18R19可以在香草兰根际长期高水平定殖,能够有效防控香草兰根(茎)腐病并对香草兰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椒瘟病是危害我国胡椒产业的首要病害,目前基本依赖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筛选应用生物农药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胡椒瘟病病原菌对12种生物农药和新型低毒化学农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70%烯酰·嘧菌酯WG、木霉菌WP和枯草芽孢杆菌WP对胡椒瘟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好且敏感性高,EC_(50)分别为0.211 3、0.49和0.78μg/m 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