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洛旱7号是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原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97年以豫麦41号为母本,山农4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05-2007年连续3年在国家黄淮旱肥及河南省区试中连续夺魁,表现出了高产稳产、抗旱节水、抗寒、抗干热风、熟期适中、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穗大粒大、灌浆快、千粒重高、长势喜人的特性.洛旱7号于2007年同时通过国家和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麦2007018,豫审麦2007010.同时已申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为:CNA003556E.  相似文献   
42.
播期对不同习性冬小麦幼穗分化规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麦新品种洛麦21号和洛旱6号的幼穗分化进行观察研究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两者幼穗分化的总时间均有所缩短,总趋势均为前期慢后期快;洛麦21号随着播期的推迟二棱期和药隔期所经历的时间均为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和产量也为先增加后减少,故生产上的适播期为10月14日前后;洛旱6号随着播期的推迟,幼穗分化前期和药隔期所经历的时间10月4日播种和10月14日播种相同,10月24日播种时间缩短,穗粒数和产量10月4日播种和10月14日播种差异不大,但10月24日播种产量明显降低,故生产上不宜晚播,适播期为10月4~14日。洛麦21号和洛旱6号冬性较豫麦49稍强。  相似文献   
43.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44.
研究不同苗数对‘文薏2号’群体结构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最佳留苗数。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群体结构指标和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苗数对‘文薏2号’单株分蘖数、单株总分枝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的影响差异显著,且随着苗数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随着每塘留苗数的增加,‘文薏2号’单株总粒数、单株实粒数、单株粒重均有减小的趋势;6株/塘处理‘文薏2号’的成穗率为88.48%、千粒重为107.24 g、产量为5363.33 kg/hm2,表现优于其他处理。不同苗数对‘文薏2号’群体结构和经济性状有显著影响,6株/塘是最佳留苗数。  相似文献   
45.
通过了解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差异,为提高小麦产量潜力提供参考。本研究选用6个小麦品种,通过PVC管柱种植试验,研究小麦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直径的差异以及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根系生长量存在明显差异,洛麦23和洛麦24在根长、根表面积以及根干质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参试品种均值相比较,洛麦23和洛麦24总根长分别较平均值高4.90%、7.70%,根表面积分别较均值高9.46%、14.09%,根体积分别较均值高8.54%、17.13%,平均直径分别较均值小6.83%、3.11%,根干质量分别较均值高6.26%、13.26%。分析表明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产量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6.
洛麦24是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的弱春性多穗早熟超高产小麦新品种。2007—2010年度参加河南省高肥春水组小麦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9—2012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春水组区域试验,2012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矮秆抗倒,早熟,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好,氮高效,高抗穗发芽,是较为理想的适宜中晚茬种植的弱春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7.
超高产小麦产量及旗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给超高产小麦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超高产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对照,在水肥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研究了两个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洛麦21号和周麦18的产量及生育后期旗叶生理特点。结果表明,与温麦6号相比,洛麦21号和周麦18分别增产13.02%和9.92%,差异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洛麦21号和周麦18每公顷穗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温麦6号,两品种的经济系数也均高于温麦6号。洛麦21号和周麦18在生育后期都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较大的光合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并且其光合功能期长,叶绿素含量高;旗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仅高而且下降缓慢。这些结果说明,改善生育后期旗叶光合性能、延缓叶片衰老进程、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提高经济系数可进一步提高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48.
小麦新品种豫麦4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新品种豫麦48的选育沈东风高海涛冀天会吴少辉(河南省洛阳市农科所471022)洛阳市农科所1986年以稳产早熟,抗旱性突出,穗子较小的豫麦8号为母本,与半矮秆、茎秆粗壮,穗子短粗的泗阳936杂交,F1在干旱环境下,抗旱性较好,F2在水肥条件下选繁...  相似文献   
49.
针对河南省高产小麦生产上面临的气候问题,利用河南省2005—2017年13 a间的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产量及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半冬性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亲本利用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高产小麦区试历年产量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接近7 500 kg/hm~2提升到7 500 kg/hm~2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2008年以前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大,说明该阶段育种更注重穗部性状,而2008年以后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突出,说明这一阶段河南把公顷穗数作为育种的重点;进一步对13 a的参试品种亲本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周麦系列品种作亲本参试品种的比率与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771 839,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这一时期利用周麦系列品种作为亲本,对河南冬小麦高产育种和品种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为了揭示冬小麦穗和叶茎鞘在不同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于2011-2012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选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粒重,分析了穗和叶茎鞘对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显著影响冬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其对穗粒重的贡献率。穗和叶茎鞘对冬小麦粒重的贡献率总体表现为灌浆前期低、中后期高;在灌浆中期穗对粒重的贡献优于叶茎鞘,而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呈相反规律,且其影响效应因品种而异;整个灌浆期穗对单粒重和穗粒重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0.31%和34.64%,叶茎鞘分别为32.87%和35.95%。穗对粒重贡献的关键时期为灌浆中期,筛选和培育灌浆中期穗对粒重贡献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