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3篇
  13篇
综合类   76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研究胰腺发育与缺陷的转基因特异性表达系统,探索胰腺特异性表达载体的构建并进行体外验证。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 GFP)为报告基因,小鼠PDX1启动子为特异性启动元件,构建胰腺特异性启动e GFP表达载体PDX1-e GFP,载体转染MIN-6胰岛β细胞和猪耳成纤维细胞,培养48 h后,进行荧光观察和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e GFP在MIN-6胰岛β细胞中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达,而在非胰腺细胞猪耳成纤维细胞中均不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胰岛特异性表达载体PDX1-e GFP,为构建相关基因在胰腺中特异性表达的载体提供依据,为制备胰腺缺陷动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指出了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是近些年来土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时,必要考虑到影响其插值准确性的因素。总结了前人的文献,对其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主要表现在: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研究一般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养分空间的分布直观观测。其影响因素主要罗列了地形、采样方式、采样间距、采样密度和采样尺度。随机采样和网格采样对插值的影响以实际研究区具体情况分析,采样密度和地形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的影响不可忽略,尤其是在速效养分上;在大面积上也即中小比例尺下采样,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较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在小面积上也即大比例尺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较小,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可为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直观便捷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3.
为揭示村域氮素排放特征,以河北正定新安村为例,通过2016—2018年两个轮作周期对农户作物管理、作物产量等信息实地调研、取样分析,运用NUFER-Farm模型系统,研究了新安村氮素时空排放特征及其与作物种类、施氮量、灌溉、土壤质地等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轮作周期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量和氧化亚氮排放量差异不显著,而硝态氮淋洗量和氨挥发量差异显著,第二个轮作周期单位面积农田硝态氮淋洗量和氨挥发量分别比第一个轮作周期增长60.1%和减少13.8%,造成差异显著的原因主要是气象条件和作物种类。季节上,两年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量均为秋冬春季显著大于夏季。村内临近田块氮素排放差异较大,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但到村域尺度,不同方位氮素排放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规律,如西北、东北、东南、西南方位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量平均值分别为66.8、60.2、59.6、52.3 kg N·hm~(-2),其中西南方位氮素排放显著低于其他方位。村域农田氮素排放受到作物种类、施氮量、灌溉次数与土壤质地等因素显著影响。其中当地主要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大豆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平均值分别为40.5、28.5 kg N·hm~(-2)和5.3 kg N·hm~(-2),差异显著;两个轮作体系氮素总排放量均随施氮量、灌溉次数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质地对农田氮素总排放量也有较大影响,其中砂土、砂壤土和壤土单位面积农田氮素总排放平均值分别为78.2、60.4 kg N·hm~(-2)和51.0 kg N·hm~(-2),依次降低。总之,村域农田氮素排放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更多受到田块作物种类、土壤条件、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村域氮素减排要针对田块采取优化施氮、节水灌溉、调整作物布局等措施。  相似文献   
64.
魏静 《中国林业》2011,(4):14-17
来到了碱巴拉,人们还在寻找碱巴拉。碱巴拉村位于吉林省前郭县套浩太乡,这个村名很奇怪,意思就是盐碱地上的白花花的碱斑有如秃疮疤痕一般。以前,村子北面是一大片盐碱地,西南部是大片的沙丘,附近看不到一棵树,常常是一场大风就毁掉几百公顷的耕地。可是,当你看到现在的碱巴拉村,你会惊诧得不相信自己的  相似文献   
65.
66.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文/魏静吉林省林业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吉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林业科研机构,设有林业、森保、森工三个研究所,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人。40年来,林业科研工作者们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林业事业。他们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  相似文献   
67.
白山松水天下奇观森林旅游方兴未艾文/魏静吉林省拥有优美的大森林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先后建立了7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0个森林公园,是人们假日休闲的好去处。近年来,吉林省向森林旅游业投资3400万元,现已开发建设景...  相似文献   
68.
随着油污染的日益严重,吸油材料越来越重要,寻找一种能降解再生的廉价吸油材料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对吸油材料的种类、吸油机理及纤维素基吸油材料的改性方法包括酯化、醚化、接枝共聚、纤维素酶解和制备气凝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吸油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利用率与氮流失风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对畜禽粪便有一定的消纳作用,有机粪肥与无机氮肥配施是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增加产量、减少化肥施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生产模式。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在施用一定量有机粪肥基础上,不同无机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流失风险的影响,探讨有机肥与无机氮肥的最优比例,为有机肥施用条件下稻田无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M)相比,配施0.8倍的无机氮肥效果最佳,水稻产量、株高、分蘖数、籽粒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达最高。有机肥作底肥时,水稻生长前期田面水无机氮浓度随配施无机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期配施无机氮肥各处理田面水氮素浓度则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其中,增施0.4倍、0.6倍和0.8倍无机氮肥时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较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降低17.5%、11.9%和9.3%,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与单施无机氮肥处理(N)相比,同样以0.8倍无机氮肥+有机肥处理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最高,田面水氮浓度降低了30.2%,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消纳有机肥基础上,在满足作物需氮量的前提下,无机氮肥与其配比为1︰1时,既可以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又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和适当减少稻田无机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70.
秸秆与地膜覆盖对旱作土娄土碳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旱作农田覆盖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在陕西关中土娄土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进行田间试验,设置秸秆覆盖(SM)、半膜覆盖(HFM)、全膜覆盖(FM)和不覆盖(NM)4种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以及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和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盖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SOC、MBC、MBN、DOC质量分数提高3.9%、67.5%、56.2%和18.0%(P0.05),但土壤DON质量分数显著下降。全膜覆盖处理显著降低土壤DOC、DON质量分数及100~200cm土层水分储量(P0.05),但对MBC、MBN、SOC以及TN无显著影响。半膜覆盖显著降低SOC和DON的质量分数,对TN、MBN和DOC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MBC质量分数;半膜覆盖处理膜间的土壤MBC、MBN以及DOC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膜下,而膜间土壤DON质量分数及0~20cm、20~100cm、0~200cm土层硝态氮质量分数与累积量均低于膜下。秸秆覆盖处理与全膜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表层土壤(0~20cm)硝态氮质量分数和累积量,显著降低20~100cm和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总体而言,秸秆覆盖提高SOC、MBC、MBN以及土壤表层硝态氮累积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是西北土娄土区值得推广的覆盖栽培模式;薄膜覆盖降低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溶的风险,但对土壤肥力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