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5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22.
不同茶树品种实行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宗茶机械化采摘已在生产中普遍应用,技术较为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优质绿茶的效益显著高于大宗茶,并在生产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而当前优质绿茶主要靠人工采摘来完成,由于采茶工紧缺,采茶高峰期有些地方无法将茶叶及时采下,导致效益降低;采茶工资普遍上涨,增加了茶叶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3.
正绿茶是我国主要的生产茶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追求,绿茶品质的鉴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消费者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审评鉴别技能,在购买时往往很难识别它的质量状况,而传统上,绿茶品质的好坏,等级的划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根据专业人员的感官审评来决定,而这种方法往往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及主观性,使得对茶叶客观的评判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采用科学的仪器对其进行甄别。作为人工味觉模拟技术的代表,电子舌分析技术正逐  相似文献   
24.
茶叶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相似文献   
25.
中国茶叶品鉴的历史源远流长,感官审评技术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伴随着制茶工艺的形成与变革逐渐成熟和完善。从早期"存于口诀"的经验性传承到《茶经》《品茶要录》等古代茶书的系统描述,直至近代感官检验技术的萌芽,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形成了现代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6.
利用前期合成的壳聚糖/氧化石墨烯/硅藻土固相萃取柱高效吸附茶叶基质,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茶叶中4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淋洗等样品前处理,UPLC-MS/MS分析46种农药残留。结果表明,该新型固相萃取净化柱可以高效吸附去除茶叶基质,大大降低基质效应,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中农药的基质效应分别下降了4.7%~66.5%,3.2%~35.5%和4.4%~42.8%。在3个加标水平下,46种农药回收率在61.5%~118%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所建立方法具有吸附剂用量少、省时、无需基质标准溶液、可以检测不同茶类多农残和定量限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7.
茶叶中氟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氟是广泛存在于地壳中的元素,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氟易患龋齿病,但摄入过多却会引起中毒,因此,很多文献对如何测定食品中的氟都有报道。茶叶是易聚氟性作物,特别是老茶,含氟量很高。但由于目前分析技术尚不成熟,氟还没有被列入茶叶检验项目。本文就茶叶中氟的检验方法作一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28.
国内外茶叶标准现状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作用大幅度降低,技术法规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加强对国内外茶叶标准的收集、分析和对比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收集与整理国内外茶叶及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标准  相似文献   
29.
中国茶产业升级发展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茶叶生产贸易规模大,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已经形成,茶叶产品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很强。茶已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发展到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曲茶”,从生活必需品发展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品质生活需求。因此,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茶饮料,正在成为21世纪的“健康、时尚的世界饮品”,茶产业更是前景光明的朝阳产业。但是,我国茶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征途中也遇到了不少成长中的烦恼,解决制约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30.
茶种系间的亲缘关系及进化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了103个茶树种质资源材料的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EST 与茶形态分类特征有密切关系;茶树的进化途径为大叶茶→中叶茶→小叶茶,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不同形态类型材料间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大叶茶与中、小叶茶间的关系较远,中叶茶与小叶茶之间的关系较近,进化水平相似,应属同一聚居群。形态学上的大叶茶实际上是一个亲缘关系相当复杂的类群。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亲缘关系疏远,小乔木与灌木型茶树间的关系次之,而乔木与小乔木间的关系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