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6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31.
四斑广盾瓢虫(Platynaspis maculosa)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植物科普园桃园捕食桃蚜(Myzus persicae)的天敌优势种之一,为明确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的捕食能力,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初步研究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对四斑广盾瓢虫捕食桃蚜的作用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Na=1.053 5Nt/(1+0.013 0Nt),其瞬时攻击率为1.053 5,处置时间为0.012 3 d。通过Hassell和Valley的干扰效应模型可以看出,四斑广盾瓢虫自身密度的增加会导致种内的干扰效应,干扰参数为0.372 4,其对桃蚜的寻找效应随桃蚜密度的上升而下降,最佳寻找密度为32.31头。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室内试验成虫24 h最大捕食量为81.30头。  相似文献   
32.
以抗蚊青粘、植选4号、植选5号、植选6号、植选7号和植选8号等抗稻瘿蚊水稻品种(系)为父本与培矮64S等18个不育系所配组合F1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以植选6号、抗蚊青粘、植选8号作父本配制的F1组合对稻瘿蚊都表现为抗,而以植选5号、植选4号、植选7号配制的组合都表现为感。测交结果表明,抗蚊青粘和植选8号恢复力较好。其中,以抗蚊青粘与228A所配F1组合的结实率为86.16%,理论产量为8.6953 t/hm2,与先A、冈46A、K19A所配的F1的结实率分别为78.33%、81.81%和83.42%。以植选8号与博A、培矮64S、金23A、K18A和先A所配组合F1的结实率分别为78.78%、80.16%、81.04%、81.27%和88.43%。植选6号作父本与博A和Y华农A所配组合F1的结实率分别为85.82%和81.45%。  相似文献   
33.
广西水稻新品种(系)及稻种资源对稻瘿蚊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3—2002年对广西区试品种、广西“八五”水稻攻关育种苗头材料、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等661份资源,采用国际稻瘿蚊苗期群体温室筛选法,进行稻瘿蚊的抗性测定,获得510281、510322、91—1A等18份抗性好的抗源,可供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34.
褐飞虱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用稻茎浸渍法测定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和氟虫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2个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均达高或极高水平抗性;除2005年南宁、韶关和阳江,2006年阳江及2007年永州5个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仍处于敏感水平外,其余种群处于敏感性降低或达到低水平抗性;而2006年阳江褐飞虱种群对氟虫腈处于敏感性降低阶段,其余的8个种群均达到了低或中等水平抗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明确寄主植物对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温度(24±1)℃、湿度(75±5)%、光周期为12 h光∶12 h暗的室内条件下,分别以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叶片为寄主植物,观察劳氏黏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蛹质量、成虫繁殖力并计算生命表参数。【结果】劳氏黏虫幼虫历期取食玉米时间最短,为20.18 d,取食甘蔗时间最长,为25.24 d。非成虫期存活率在玉米上最高(68%),在稗草上最低(58%);雌成虫蛹质量以取食玉米的最高(32.43 mg),取食稗草的最低(22.61 mg);取食玉米的产卵量最多,单雌产卵量为1 019.42粒,取食甘蔗的产卵量最少,单雌产卵量为665.27粒。劳氏黏虫在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3、0.12、0.10和0.10,净增殖率(R0)分别为226.54、211.48、153.71和171.85。【结论】在4种寄主植物中,玉米为劳氏黏虫最优寄主,其次是水稻,甘蔗和稗草可作为寄主或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36.
改良水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稻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作区大发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控制稻褐飞虱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5个抗稻褐飞虱(BPH)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开发,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和聚合BPH抗性基因到杂交水稻亲本中,获得了与抗BPH基因bph25(t),bph26(t),bph22(t),bph23(t),Bph24(t)紧密或较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这些标记的选择正确率达到60%~90%。成功地转育和聚合3~5个BPH抗性基因到5个杂交水稻亲本获得抗性基因聚合系。对其中9个抗性基因聚合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和性状调查表明,遗传背景回复率已达90%以上,苗期和成株期(即全生育期)表现对BPH高抗性,主要经济性状与受体亲本(轮回亲本)基本没有差异。这些抗性基因聚合系在抗BPH水稻品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为最终培育出一系列对BPH具有高抗性和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
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植株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稻瘿蚊的关系,测定了12个抗感稻瘿蚊水稻品种3叶期稻茎内游离氨基酸的主要种类及含量,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结果表明,所测试品种稻茎内共有16种氨基酸,各品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同;除品种570011外,其他参试品种的苏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含量较高,甘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较低;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苏氨酸、蛋氨酸与水稻品种抗稻瘿蚊的关系比较密切,是影响水稻品种抗蚊性的主要氨基酸种类。  相似文献   
38.
利用5个不同编号的抗稻褐飞虱普通野生稻与一个感虫品种杂交配制成5个组合。对其亲本与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普通野生稻抗性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普通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在后代选育中,重点宜放在对F2、BC1F2代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中进行鉴定和回交。  相似文献   
39.
稻瘿蚊多抗性材料的聚合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高抗稻瘿蚊地方品种GX-M001与已知抗性基因的抗蚊青占、HT1350(含GM6)和高产优质品种桂软占杂交,通过常规育种将GM6抗性基因导入到我的抗源品种GX-M001中,成功地将多抗性基因聚合在一起,培育出多抗性的创新材料。  相似文献   
40.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对水稻品种桂华占(高感)、佛山油占(中抗)、桂引901(中抗)、90-572(抗)和国粳4号(抗)上的褐飞虱进行生物型个体测定,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种植后田间褐飞虱各生物型的结构比例。结果表明:在种植佛山油占、桂引901、90-572和国粳4号的大田中,褐飞虱Ⅰ型、Ⅱ型、Ⅲ型和Ⅱ+Ⅲ型混合发生,但以Ⅱ型为主;Ⅰ型在国粳4号上的比例最高,达30.12%,在90-572上最低,占14.87%;Ⅱ型在桂华占上的比例高于其他抗虫品种上的比例,高达66.72%,Ⅲ型在几个抗虫品种上的比例均比桂华占上的比例高,Ⅱ+Ⅲ型在抗虫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桂引901和90-572上的比例远高于桂华占上的比例。这表明,抗Ⅱ型褐飞虱的水稻品种种植后,提高了致害力更强的Ⅱ+Ⅲ型的比例,连年种植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其抗性有丧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