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杀菌活性化合物,设计并合成了8个N-(4,6-二取代嘧啶-2-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1H NMR、IR、LC/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当浓度为25 mg/L时,化合物 4g 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的抑制率达85.1%,化合物 4f 对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抑制率达92.9%。  相似文献   
22.
N(N-叔丁基芳酰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叔丁基肼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进一步N-苯甲酰化,合成了11个N-(N-叔丁基芳酰氨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类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MS和1H NMR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23.
42%(质量分数,下同)氟啶草酮悬浮剂(龙草净)是一种新型棉田土壤封闭除草剂。为了评价其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在新疆开展了黏土棉田覆膜滴灌栽培模式下龙草净播前土壤封闭对籽用西葫芦、油葵、哈密瓜、打瓜、玉米、小麦、番茄7种常见后茬作物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龙草净处理为以其有效成分用量288 g·hm-2与33%二甲戊灵乳油有效成分用量990 g·hm-2桶混后在棉花播种前土壤封闭处理,以33%二甲戊灵乳油有效成分用量990 g·hm-2施药区作对照,第二年春天种植供试后茬作物。结果显示,龙草净处理对籽用西葫芦、打瓜、哈密瓜、油葵没有明显药害,对其产量也没有明显影响;对玉米、小麦和番茄有一定药害症状,但对株高、鲜物质质量等没有明显影响,对产量(除小麦外)也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覆膜滴灌栽培模式的黏土棉田,播前用龙草净进行土壤封闭对不同后茬作物的安全性略有不同,较为安全的是籽用西葫芦、打瓜、油葵、哈密瓜,较为敏感的是玉米、小麦和番茄。  相似文献   
24.
针对我国收割机现状,研究出一种既可收割豆类、稻麦等低矮作物,又可收割草类等高秆作物的多功能收割机,并对其主要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25.
方草压捆机广泛用于牧草、小麦、玉米秸秆的收集捆扎。本文针对方草压捆机压缩装置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和推箱压缩力、曲柄切线力及曲柄转矩随转角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6.
<正>山东省寿光市清水泊农场苹果园建于2015年。境内地势平坦。年平均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1.0℃(1968-06-11),极端最低气温-22.3℃(1972-01-27),1月中旬平均温气温-3.4℃,6-9月日平均气温24.2℃。35℃高温天气历年平均9.81 d,无霜期196 d。年降雨量593.8 mm。试验区土壤为黑黏土,土壤酸碱度8.12,  相似文献   
27.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的结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智 《新农药》2006,10(1):5-11,16
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除草剂品系之一。这类除草剂引起植物的典型生理变化主要有生长抑制、叶绿素降解、原卟啉IX积累、膜降解产生短链碳氢化合物。其基本特征是活性氧导致过氧化作用,因此又可称为过氧化除草剂(peroxidizing herbicide)。由于此类除草剂以叶绿素为作用点.确保了动植物之间的选择毒性,具有超高效、低毒的特点,成为新型除草剂的热点。早期的二苯醚类除草剂是这类除草剂的代表,  相似文献   
28.
硫肟醚(试验代号HNPC—A9908)是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湖南化工研究院1998年自主设计、合成创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酯拟除虫菊酯类新型杀虫剂。经过近七年的室内、温室和田间试验证实,硫肟醚在30.150g.a.i/ha能有效防治多种作物(如蔬菜、水稻、茶叶等)上鳞翅目、同翅目等多类害虫,杀虫谱广,作用迅速。毒性及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硫肟醚属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环境友好型化合物,并于2004年产业化。  相似文献   
29.
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对28个间苯氧基苄醇肟醚和30个联苯苄醇肟醚化合物杀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上述两类化合物及其综合的QSAR模型,3种QSAR模型都表明肟苯环对位取代基是影响化合物杀叶蝉活性的主要因素,其体积和电性增加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的杀叶蝉活性。比较3种模型,还发现综合模型为最佳预测模型,其交叉验证系数R2cv=0.628,非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R2=0.971,标准偏差SE=0.109,F=133.84。用此模型预测了检验组10个化合物的 -lgLC50,结果满意。所得QSAR模型可为进一步合成更高活性的化合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0.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林不同恢复年限(6、10、15、20、25、30和34 a)林分为对象,研究了红锥人工林林分物种组成和结构在不同恢复年限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多度、丰富度及材积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分布差异较大。不同林龄阶段的林分组成和结构差异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年龄阶段的树种胸径分布格局变化较大,30 a集中分布胸径> 20 cm的树木。红锥人工林林近熟阶段(30 ~ 34 a)乔木株数较少,但是从林分的生产力来说,却提供了50%以上的林分蓄积。综上,不同林龄阶段的人工林经营策略需要考虑林分自然生长规律和关键树种竞争机制,使少量优质林木个体留给自然演替进程控制和调节,实现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和结构功能的生态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