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5篇
  3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花生籽仁大小相关性状是决定花生产量的直接因素。为发掘与花生籽仁大小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中花16×J11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得到了一张包含289个SSR标记、21个连锁群、覆盖长度为947.3cM的遗传连锁图谱。连续2年对籽仁大小相关性状鉴定表明,各性状在群体中变异广泛,呈典型正态分布,且大部分性状间显著相关。结合本研究构建的遗传图谱,利用WinCart2.5进行QTL定位分析,2年共检测到66个QTL,贡献率为3.23%~33.01%。与籽仁长(SL)、籽仁宽(SW)、籽仁长宽比(LWR)和百仁重(HSW)相关的QTL分别有18、16、18和14个。在这些QTL中,A05染色体上的区间A05A1500?A05A1530同时存在控制籽仁长(qSLA05.1和qSLA05.2)和百仁重的相关的QTL(qHSWA05.1);B06染色体上的区间A06B135?A06B113同时存在控制籽仁宽(qSWB06.2和qSWB06.4)和百仁重相关的QTL(qHSWB06.4),这些稳定存在的主效QTL将为花生产量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和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掌握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SPF鸡后免疫器官中白细胞介素18(IL-18)的相对动态转录时相,为揭示ARV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鸡IL-18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ARV感染对SPF鸡免疫器官中IL-18mRNA动态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SPF鸡感染ARV后,免疫器官发育不良,其脾脏、胸腺、法氏囊重量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除感染后21d的胸腺、法氏囊和35 d的脾脏、胸腺中IL-18表达下调外,其他时间点免疫器官中的IL-18均表达上调,且都在ARV感染后第1d达峰值,上调倍数分别为3.59(脾脏)、7.99(胸腺)和8.35(法氏囊)倍.[结论]ARV感染可导致IL-18转录时相发生变化,推断IL-18与ARV对免疫器官的损伤与免疫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63.
大豆肽抗氧化性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简要地比较了亚油酸自氧化法和过氧化值方法对大豆肽的抗氧化性的测定结果,在水解度为18.09%时,大豆肽的抗氧化力最强,两种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前者不但结果准确,而且简便、快捷;后者虽结果较可靠,但耗时长。所以亚油酸测定方法是过氧化值测定方法的较理想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4.
2017年海南省提出以"共享农庄"为抓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而乡村的公共空间,作为旅游活动开展的门户场所,更是旅游活动和人们生产生活物质载体,对于乡村旅游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海南为例,通过"共享农庄"与"传统旅游"旅游模式、公共活动类型、公共空间需求等各要素对比,探讨"共享农庄"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后续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5.
将纳米镍催化剂首次应用于树脂酸的歧化反应中。对影响枞酸歧化反应的主要因素,如搅拌转速、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温度和溶剂用量等进行了研究,得出纳米镍催化下枞酸歧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搅拌转速300 r/min,温度160℃,催化剂用量为枞酸质量的2.0%,溶剂200#溶剂油的质量分数为50%(相对于整个反应体系),反应时间3 h。  相似文献   
66.
正交实验法研究芦荟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芦荟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提取芦荟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并用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1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值并计算其含量。[结果]在95℃时,用70%的乙醇提取,历时2 h,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效果较好,含量为0.184%。[结论]该实验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实验结果对芦荟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7.
对荆江监利河段的水沙特性进行了初步概括,以期抛砖引玉。根据监利河段代表水文站—监利水文站多年统计资料(1950~2006年),监利河段年径流量变化过程与年输沙量变化过程均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水、沙过程变幅略大,2006年为长江枯水少沙年份,径流量、输沙量均为历年来最低值。河段径流量年内分配与输沙量基本一致,均集中于汛期5~10月。通过分析可知,监利河段来水来沙总体呈正相关性,即径流量越大,输沙量也就越大,而2000年以来年径流量序列与年输沙量序列无相关性,河段输沙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监利河段的水沙变化除了受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影响外,下荆江裁弯工程、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建设及洞庭湖出流顶托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8.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与玉米间作是比较常见的间作种植模式。本研究采用4个不同生育期的大豆品种与玉米进行2∶2、3∶2和4∶2 3种行比的间作,在酸性红壤田间条件下分析间作系统的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复合产量显著高于大豆净种,以玉米/大豆2∶2间作时其复合产量最高;间作优势取决于间作模式和大豆基因型;玉米/大豆间作复合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采用较小的行比会影响到大豆叶绿素的合成,导致大豆生物量和产量降低;间作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尤其是根干重显著增加;间作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可塑性,干重冠根比与净种时趋向一致。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大豆品种,确定合理的间作比例,有利于发挥间作的群体产出能力和效益。  相似文献   
69.
本研究采用遥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评估模型(DPeRS),对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评估分析,进一步识别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并探讨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贡献率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污染量上,2019年滦河流域承德市总氮(TN)、总磷(TP)、氨氮(NH4+-N)和化学需氧量(CODCr)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分别为0.12、0.014、0.06 t·km-2和0.05 t·km-2,入河量分别为119.6、7.8、70.3 t和49.8 t;污染类型上,滦河流域承德市氮型(TN和NH4+-N)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农田径流,TP主要是来自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CODCr主要污染来源是畜禽养殖;空间分布上,滦河流域承德市非点源污染高负荷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TN和NH4+-N的非点源污染优控单元面积占比均达到65%以上,而TP为整个区域需防控的非点源污染指标。降水量与氮磷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相关性较好,丰水期TN和TP非点源污染对河流中氮磷污染的贡献率分别为33%和50%;控制单元内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与水土流失型氮磷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5。因此,重点应从源头上防范丰水期非点源污染排放,建议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以减少林草天然源水土流失引发的非点源污染排放,同时也应加强农田养分管理以减少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70.
春玉米“3414+1”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最佳经济产量时的施肥方案,采用"3414+1(锌)"试验设计方案建立肥料效应函数,分析不同施肥水平及锌肥对玉米产量、土壤供氮磷钾养分能力、土壤氮磷钾养分校正系数、植株对养分吸收量和当季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对最佳施肥方案进行验证与大田示范。结果表明:(1)产量限制因子的强弱依次为:氮钾磷;(2)最佳施肥量为N 190.1 kg/hm~2,P_2O_5 44.9 kg/hm~2,K_2O 135.1 kg/hm~2;(3)施用30 kg/hm~2七水硫酸锌玉米可增产3.22%;(4)该类型土壤N、P_2O_5、K_2O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0.44、0.24、0.53,N、P_2O_5、K_2O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9.6%、1.83%、26.4%。试验所获得的最佳施肥方案是可行的,可在与试验地地域环境相似且地力相近的地块作春玉米栽培时推广实施。此外,玉米施用七水硫酸锌30 kg/hm~2增产效果好,建议每3 a施用1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