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05篇
  免费   1143篇
  国内免费   1910篇
林业   2330篇
农学   2342篇
基础科学   1183篇
  2875篇
综合类   7492篇
农作物   1573篇
水产渔业   951篇
畜牧兽医   3258篇
园艺   1001篇
植物保护   125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643篇
  2021年   802篇
  2020年   783篇
  2019年   791篇
  2018年   541篇
  2017年   831篇
  2016年   680篇
  2015年   925篇
  2014年   931篇
  2013年   1139篇
  2012年   1544篇
  2011年   1583篇
  2010年   1457篇
  2009年   1343篇
  2008年   1366篇
  2007年   1246篇
  2006年   1155篇
  2005年   952篇
  2004年   487篇
  2003年   412篇
  2002年   396篇
  2001年   358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433篇
  1998年   33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81篇
  1995年   264篇
  1994年   243篇
  1993年   238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59篇
  1990年   144篇
  1989年   133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77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0篇
  1974年   7篇
  1965年   8篇
  1964年   8篇
  195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8 毫秒
991.
锌在肉仔鸡小肠不同部位吸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昱  吕林  罗绪刚  刘彬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9):2789-2797
 【目的】研究锌在肉仔鸡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的吸收机理。【方法】观测不同水平锌在肉仔鸡小肠不同部位中的吸收速率,对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研究锌吸收动力学特点,采用Real-time PCR检测肉仔鸡小肠中MT、ZnT1、ZnT2和ZnT5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在不同锌添加水平下,回肠锌吸收均极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空肠(P<0.005),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锌吸收类似;吸收动力学特点表明,十二指肠、空肠锌的最大吸收速度(Jmax)分别为5.32±1.46、2.57±0.39 nmol•min-1•cm-1,米氏常数(Km)分别为1.44±0.33、0.51±0.17 mmol•L-1,回肠的扩散系数(P)为5.72±0.11 cm2•min-1;添加40μg•ml-1锌与未添加锌相比,显著提高肉仔鸡十二指肠(P=0.018)及空肠和回肠(P≤0.0037)的MT mRNA水平,显著降低回肠ZnT5 mRNA水平(P=0.034),且添加锌后十二指肠和回肠的ZnT1、ZnT2及十二指肠ZnT5的mRNA水平有降低趋势,空肠的3个基因表达量略有增加。添加40 μg•ml-1锌,肉仔鸡十二指肠的MT、ZnT1 mRNA水平极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P≤0.0001),回肠MT、ZnT1和ZnT5的mRNA水平在3个肠段中均趋于最低。【结论】回肠是肉仔鸡锌吸收的主要部位,锌的吸收不同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为非饱和扩散过程,而十二指肠和空肠锌的吸收为饱和载体调节过程;各肠段几种锌转运蛋白的基因表达差异进一步说明回肠锌吸收以扩散为主,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锌吸收与多种锌转运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优质强筋小麦龙麦30配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强筋小麦龙麦30为主粉与中筋小麦克丰6号等3个品种进行不同比例配粉研究其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龙麦30与面筋含量高,面团拉伸阻力适中,延伸性长的克丰6号品种搭配,配粉以60%∶40%比例的湿面筋含量和延伸性显著增加,面团流变学特性加以改善,蛋白质数量与质量指标较为均衡,面包体积增大,面包芯部结构、平滑度等指标均得到提高,面包烘焙品质为最佳。  相似文献   
993.
为研究发酵酸法提取苜蓿叶蛋白的效果,试验在体积比(发酵酸体积/滤液体积)、混合液静置时间和发酵酸循环使用次数三因素不同水平上研究了对苜蓿叶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率影响顺序为发酵酸循环使用次数〉体积比〉混合液静置时间,最佳工艺为体积比2:1,发酵酸循环使用1次,沉淀10min。  相似文献   
994.
穴施液体施肥装置施肥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制的液体施肥装置试验台,对影响喷针流量的因素进行了室内试验,通过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研究分析了电机转速、曲柄转速和喷孔直径对喷针流量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电机转速取高水平、曲柄转速取低水平、喷孔直径取高水平时,有利于提高喷针流量,同时预测了喷针流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95.
三种叶蝉触角化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甘蔗叶蝉Exitianus indicus(Distant)和尼氏铲头叶蝉Hecalus nitobei(Matsumura)3种叶蝉昆虫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种叶蝉触角上有1种毛形感器、1种鳞形感器,其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两性个体间相似。  相似文献   
996.
抚顺三块石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抚顺三块石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经营状况以及开发利用状况等进行实地考察,对所得资料和数据建立模型,进行SPSS统计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对该公园的森林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三块石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质量等级为Ⅲ级。在定量评价中,对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首次采用SPSS模型分析,从而避免了通过专家讨论产生的主观性偏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原子吸收光谱和常规生长量测定法,研究了木霉菌T23对7种微量元素Mn2+、Ca2+、Mg2+、Cu2+、Zn2+、Fe2+、Mo6+的吸收利用及7种微量元素对木霉菌T23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菌T23对7种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存在明显差异,能够大量吸收Mg2+、Zn2+、Cu2+、Ca2+、Mn2+和Fe2+,基本不吸收Mo6+元素。在微量元素对木霉菌T23生长的影响方面,则表现为Ca2+、Mn2+、Zn2+可不同程度地促进木霉菌T23产孢,Cu2+、Mn2+、Mg2+、Ca2+、Zn2+在组合培养基中促进木霉菌T23菌丝生长,Mo6+抑制木霉菌T23的菌丝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998.
泸州烟区土壤pH分布特点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测试分析了泸州烟区7688个土壤样本的pH,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泸州烟区土壤pH总体适宜,平均为6.12,变异系数为18.76%;pH处于最适宜烤烟生长的5.5~6.5之间的土壤样本占总样本数的24.54%;pH处于适宜烤烟生长的5.0~7.0之间的土壤样本占53.15%。泸州不同烟区土壤pH高低顺序是: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不同土壤类型pH大小表现为:石灰土>潮土>粗骨土>黄壤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pH与速效磷、速效铁、速效锰、速效铜、速效锌、速效硼、速效硫、交换性镁、交换性钙的相关性均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土壤pH分组后,土壤养分含量在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泸州烟区pH在5.5~6.5间的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速效氮、速效钾、速效铁、速效锰、速效铜、速效硫、交换性钙、镁的含量丰富,能够满足烤烟正常生长;速效磷、速效锌、速效硼、水溶性氯含量,在pH为5.5~6.5时的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999.
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糯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糯小麦新品种华糯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为120×104~240×104/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达300×104/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面团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氮肥施用量为75~225 kg/hm2,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而当氮肥施用量达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本试验条件下使华糯1号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是基本苗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氮肥施用水平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000.
以两份泰国糯玉米T2、T4为被测系,5份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所选用的糯质骨干系为测验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主要数量遗传性状及遗传参数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生态区内T2较T4更易组配出植株高大、果穗粗长、产量较高的糯玉米组合。群体的遗传参数分析表明:小区产量、千粒重、穗长、穗粗、穗位高这几个性状受基因的加性效应较大,而株高、行数这2个性状受基因的互作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