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2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林业   256篇
农学   123篇
基础科学   197篇
  275篇
综合类   1572篇
农作物   399篇
水产渔业   166篇
畜牧兽医   298篇
园艺   227篇
植物保护   10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鲁西黄牛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鲁西黄牛耳缘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对其进行了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细胞的传代培养、形态学和动力学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鲁西黄牛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系具有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胞体均为梭形和不规则三角形,且细胞丰满;细胞核形态为卵圆形,并位于胞质中央,核仁清晰。在细胞生长于繁殖过程中亦经历了潜伏期、指数增生、停滞期和衰退死亡期等4个时期。细胞群体倍增时期为72h。实验结果表明,已成功地培养了鲁西黄牛耳缘组织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52.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技术,探索菲律宾蛤仔在受到鳗弧菌和灿烂弧菌感染的代谢物变化特征,构建菲律宾蛤仔对弧菌感染后的代谢网络调控图谱,并比较两种弧菌毒性效应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代谢物葡萄糖、谷氨酸、苏氨酸在两种弧菌感染时均发生了变化,表征鳗弧菌感染的代谢物为牛磺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而表征灿烂弧菌污染的代谢物为甜菜碱、二甲基甘氨酸、胆碱、谷氨酸、亚牛磺酸。  相似文献   
53.
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远海梭子蟹在水温28~30℃,盐度32~34条件下,从产卵至孵化需要257h,从第1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仔蟹苗(C1)约需11~13d。整个育苗共投放蚤状幼体46.6万尾,培育出大眼幼体10.11万只,成活率为21.7%,培育成仔蟹苗5.14万只,育苗成活率为11.6%。文中还对胚胎和幼体发育时间与温度和饵料的关系以及幼体培育成活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在不同发育期线粒体基因组(mtDNA)拷贝数的变化特征,本研究共采集其8个时期(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DNA样品,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各发育期单个细胞中的mtDNA拷贝数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受精卵期、溞状幼体Ⅰ期、溞状幼体Ⅱ期、溞状幼体Ⅲ期、溞状幼体Ⅳ期、溞状幼体Ⅴ期、仔虾期和成虾期的mtDNA拷贝数的均值分别为2366、2648、2644、2873、3559、9948、6452和8872。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tDNA拷贝数与发育时间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研究表明,随着脊尾白虾不断生长,其单个细胞中mtDNA拷贝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5.
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是江蓠属一种经济海藻,可作为琼胶工业原料和鲍鱼饲料,目前已经在中国南方池塘进行试验栽培。为了探讨适合其栽培的生态条件,文章分别测定了在不同温度(18 ℃、23 ℃、28 ℃、33 ℃和38 ℃)、不同盐度(13、18、23、28、33和38)和不同光照强度(3 000 lx、6 000 lx、9 000 lx和12 000 lx)的培养条件下,芋根江蓠藻体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和生化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芋根江蓠适宜生长温度为23~38 ℃,最适温度为28~33 ℃;适宜盐度为18~38,最适盐度为23~33;适宜光照强度为6 000~9 000 lx,最适宜生长光照强度为9 000 lx。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藻体具有较高的日相对生长速率(RGR),藻胆蛋白和可溶性蛋白(SP)的质量分数最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最低,受环境的胁迫最小。在生长状态、光合色素和抗氧化等方面,芋根江蓠具有适应高温和中、高盐度环境条件的特性。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盐度和碳酸盐碱度对不同规格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中科三号"鱼种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结果表明,异育银鲫"中科三号"大规格鱼种[L=(8.81±0.62)cm]48、72 h和96 h的盐度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5.433、14.352、13.855,盐度安全浓度为4.63;碳酸盐碱度在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3.105、71.861、71.198、70.368 mmol·L-1,碳酸盐碱度的安全浓度为20.33 mmol·L-1。小规格鱼种[L=(1.78±0.12)cm]24、48、72 h和96 h盐度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339、11.026、10.653、10.080,盐度安全浓度为2.98;碳酸盐碱度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656、51.889、50.378、49.664 mmol·L-1,碳酸盐碱度的安全浓度为13.20 mmol·L-1。大规格"中科三号"鱼种对盐度和碳酸盐碱度的耐受性均比小规格鱼种强;慢性毒性实验中异育银鲫"中科三号"鱼种[L=(3.73±0.12)cm]的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大而降低。60 d实验后盐度3、5和7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4、0.67和0.23,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8.64、49.24和14.80;碳酸盐碱度7、12和17 mmol·L-1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2、0.66和0.29,相对增重率分别为96.06、48.40和19.23。盐度和碳酸盐碱度浓度越强,对异育银鲫"中科三号"鱼种生长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57.
九孔鲍选择群体F1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从基础群体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sc),选择强度为1.755,结果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在卵径、受精率方面无显著的差别(P〉0.05),但选择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成活率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P〈0.05),选择组50日龄的稚鲍成活率达到35.07%,显著大于对照组23.62%(P〈0.05),40—270日龄的选择组壳长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81.88%和0.21~0.53,平均为31.63%和0.36,选择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初步显示,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极显著,群体选育是养殖九孔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探讨了7种细胞凝集素基因在中国对虾中应答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上的生物学功能差异.结果显示,LT1 (DQ167572.1)、LT2(EU834289.1)、LT3 (EU834292.1)和LT5(EU834290.1)是肝胰腺组织特异、受WSSV感染诱导表达的基因,其他3种基因主要在肌肉、肠和腮中表达,与WSSV感染诱导无明显相关;在应答WSSV感染不同时间段的表达特征上,7种凝集素基因各不相同;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上,方差分析表明7种凝集素基因除在肝胰腺中的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组织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结果显示这7个凝集素基因在应答WSSV侵染的表达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推测其在中国对虾体内免疫防御功能上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9.
博斯腾湖浮游植物季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英 《水生态学杂志》2009,30(5):103-106
针对博斯腾湖近几年面临着污染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渔业捕捞盲目等关键问题,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2004年通过6次有代表性采样,对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浮游植物数量最低的是4月,最高的是8月;6次采样数量为3.0×10^4~1423.2×10^4个/L,平均为393.7×10^4个/L;生物量为0,064~8,256mg/L,平均为2.969mg/L。全年以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为主要的优势种类;微囊藻(Microcystis)是全湖次优势藻,不仅在夏季出现率高,而且在寒冷且水温低的11月也多有出现;钟罩藻(Dinobryon)是喜水温较低的种类,该种类在4月为多个站的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60.
我国五个青蛤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本文利用RAPD方法对我国浙江、江苏、辽宁、天津和福建沿海青蛤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其中12条扩增效果好、条带清晰的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青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五个群体的多态度在0.249~0.307之间,平均为0.278,按递减依次为江苏>福建>辽宁>浙江>天津;经分子方差分析(AMOVA),10.69%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9.31%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分化除辽宁与江苏、天津群体间不显著外,其它群体间分化显著;根据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群体与江苏群体,辽宁群体与天津群体分别先聚在一起,最后与福建群体聚类;S11、S424、S228、S4254个引物可以区分这五个青蛤地理种群,作为群体特征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