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6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626篇
林业   683篇
农学   404篇
基础科学   340篇
  688篇
综合类   3945篇
农作物   656篇
水产渔业   328篇
畜牧兽医   1064篇
园艺   632篇
植物保护   298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27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58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433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72篇
  2012年   652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650篇
  2009年   613篇
  2008年   609篇
  2007年   526篇
  2006年   490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长期定位试验点土壤镉的吸附解吸及形态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网络5个农业生态实验站的表层土壤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区域农田土壤对Cd的吸附解吸特性;同时,在研究长期定量施肥对封丘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及其有效性影响的基础上,对不同施肥处理进行了土壤Cd形态分级。结果表明,5种农田土壤中,中厚黑土的吸附量较大,旱地红壤的吸附量较小,土壤的最大吸附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CEC及土壤pH有关;长期施用化肥对封丘黄潮土和祁阳红壤Cd积累的作用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可增加土壤Cd的积累,但内源性有机肥(秸秆)使黄潮土Cd含量增加的幅度远低于外源性有机肥(猪粪)使红壤Cd含量增加的幅度,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Cd有"活化"作用。黄潮土和红壤中Cd的形态分配顺序均为:残渣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但黄潮土中残渣态Cd的比例显著高于红壤中残渣态Cd的比例。化肥和有机肥均可影响Cd在黄潮土和红壤中的形态分配。  相似文献   
992.
黄土坡面细沟径流输沙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细沟侵蚀是黄土地区坡面最主要的侵蚀方式之一,输沙过程是细沟侵蚀中的重要环节,阐明细沟输沙过程对理解细沟侵蚀发生发展过程机理及治理坡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具有定流量人工放水的组合小区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细沟径流输沙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坡度下,细沟径流输沙率随径流过程的变化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都随径流历时的增加而逐步递增,可用幂函数方程很好地描述;(2)细沟径流输沙模数随降雨强度及坡度的增大皆相应增加,可分别用幂函数方程及指数方程很好地描述;(3)雨强及坡度的综合作用可用二元幂函数方程很好地描述,其中,二者的影响基本相当;(4)水流切应力是与细沟输沙动力学过程关系最密切的水动力学参数,细沟输沙动力学过程的发生发展根源于细沟水流剪切力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携带溶菌酶基因的高回交转育后代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明确溶菌酶基因回交转育利用对于强优恢复系“明恢63”稻瘟病抗性改良的效果, 运用苗期人工接种和大田穗颈瘟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携带溶菌酶基因的高回交转育纯系对于稻瘟病的抗谱特性和穗颈瘟抗性。结果表明: 回交纯系对所应试的76个菌株中的6~8个感病, 稻瘟抗性频率为90%左右, 属高抗水平; 而轮回亲本“明恢63”对21个菌株感病, 抗性频率为72.37%, 属中抗水平。穗颈瘟调查分析表明, 回交转育纯系比轮回亲本发病率平均降低10%左右, 发病指数平均降低15%左右, 经T值检验二者在穗颈瘟抗性水平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回交转育纯系抗性评价为抗性(R)级, 轮回亲本为中感(MS)级。因此溶菌酶基 因的转育利用确能有效拓宽抗谱, 提高稻瘟病抗性水平, 这些回交转育品系在抗病育种上具有较高的应用 潜力。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测定9种典型植物的叶片δ13C值,比较了桂西北喀斯特坡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灌草丛、灌丛、次生林)植物叶片δ13C值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雨季(2009年7月)3个演替阶段间整体植物叶片δ13C值无显著差异;旱季(2009年11月)灌丛植物叶片δ13C值显著高于次生林(P0.05),且高于灌草丛,但差异不显著;灌草丛与次生林植物叶片δ13C值相近。以生活型分类分析,旱季乔木植物叶片δ13C值在3个演替阶段差异不显著,灌木和草本叶片δ13C值为灌丛高于次生林,且差异接近显著水平(P分别为0.063和0.074)。旱季和雨季对比中,灌丛植物叶片δ13C值旱季显著高于雨季(P0.05),灌草丛、次生林的旱季和雨季对比差异不显著。3个演替阶段的乔木叶片δ13C值旱季与雨季差异均不显著,灌丛阶段的草本植物和灌草丛阶段的灌木植物叶片δ13C值旱季显著高于雨季。说明季节性降雨变化对灌丛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对灌草地和次生林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影响灌木和草本植物叶片δ13C值实现的。  相似文献   
995.
研究不同干旱胁迫方式对小麦幼苗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测定小麦对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能力变化,分为间断干旱胁迫和持续干旱胁迫两种。结果表明:正常生长的小麦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氧(.OH,H2O2,O2-.)的能力;间断干旱胁迫和持续干旱胁迫都会对小麦活性氧清除能力造成影响,总体上是使活性氧清除能力上升,根和叶对相同处理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间断干旱比较,持续干旱对小麦活性氧清除能力的影响较大且延续时间长,持续干旱处理使小麦表现出更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复水后,小麦活性氧清除能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6.
张军  穆莉  檀华蓉  刘朝良  夏涛 《蚕业科学》2006,32(1):142-145
探讨了不同单因子对桑叶中黄酮成分浸提效果的影响。用80%乙醇作溶剂,原料质量浓度50.00 g/L,于70℃、pH 8的条件下浸提3 h并抽提2次的提取效果较好。以毛细管电泳仪测定、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桑叶中的芦丁、槲皮素等成分,湖桑9001叶片中的芦丁含量高,湖桑32号的槲皮素含量高,10月份采摘桑叶中的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最高。芦丁、槲皮素等成分在桑叶中的动态变化:以10 mmol/L磷酸二氢钠-20 mmol/L的硼砂溶液(pH 8.62)作缓冲液,在25℃,20 kV的压力下电泳,245 nm波长处检测,线性关系良好,在8 m in内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997.
为延长冷藏富硒虹鳟的货架期,实验以3种浓度的竹叶抗氧化物溶液(AOBS,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和1.5%)分别浸泡富硒虹鳟鱼块,再进行乳清分离蛋白溶液(WPIS)涂膜,(25±1)°C下鼓风吹干表面水后置于4°C冰箱贮藏1、4、7、10和13 d,测定鱼块的pH值、TVB-N值、K值、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结合水分含量和水分状态,分析涂膜对冷藏富硒虹鳟鱼块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鱼块的pH值、TVB-N值、K值、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显著增加,水分含量显著降低,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向自由水迁移。其中,1.0%AOBS+WPIS组的pH值、TVB-N值、K值、菌落总数和嗜冷菌数的增加速率和水分含量的减少速率最慢,结合水与不易流动水的比例最高。1.0%竹叶抗氧化物浸泡结合乳清分离蛋白涂膜,提升了乳清分离蛋白涂膜的保鲜效果,可有效抑制富硒虹鳟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劣变,延长货架期。根据TVB-N值、K值和菌落总数,1.0%AOBS+WPIS组可延长富硒虹鳟货架期3 d。本研究可以为富硒虹鳟的低温贮藏技术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98.
在生物絮凝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分别以100%、50%、0%的比例投喂活的卤虫幼体(Artemia spp)和饲料(分别记为A组,AF组和F组),研究其对养殖过程中氮素转化途径及转化效率的影响。卤虫以湿质量计算,饲料以干质量计算。试验结果显示,A组亚硝酸盐浓度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5);各组氨氮浓度在养殖第7天时达到峰值,此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1 mg/L以下,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组硝酸盐浓度均无积累,且略有下降;养殖30 d后,A组对虾存活率(35.67%)显著高于其余两组(均低于30%)(P<0.05);A组对虾终末平均体质量为(1.92±0.96)g,显著低于AF组的(2.99±1.85)g和F组的(3.25±1.23)g(P<0.05),原因可能是卤虫的营养成分相比配合饲料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评估不同品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雌虾繁殖性能和后代幼体发育情况,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 选取野生群体雌虾 90 尾, P 品系雌虾 166 尾, S 品系雌虾 115 尾, 构建了 103 个家系。其中, 野生群体家系 56 个, P 家系 28 个, S 家系 19 个。本研究共进行 30 d, 记录了整个生产周期内每尾雌虾的繁殖参数及后代幼体的发育数据。结果显示, 与 P 品系和 S 品系相比, 野生群体雌虾在交配率和孵化率方面具有显著优越性。在雌虾产卵性能方面, P 品系雌虾产卵量极显著低于另外两个品系(P<0.01), 产卵周期极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品系(P<0.01)。关于幼体发育, 无论是在幼体存活率还是变态时长方面, 野生群体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分析凡纳滨对虾各繁殖性状间相关关系, 发现在 3 个品系中均可以观察到体重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野生群体、P 品系和 S 品系体重与产卵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64、0.278 和 0.553。凡纳滨对虾的受精卵孵化率与幼体变态(Z→P1)发育时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关系数为?0.211, 这表明凡纳滨对虾受精卵孵化率越高, 其幼体变态发育时长越短。研究表明, 凡纳滨对虾雌虾不同品系间的繁育性能具有较大选择潜力, 在筛选高繁育性能亲虾品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雌虾繁殖力高低及后代幼体发育情况综合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00.
诱饵式远程水下视频技术(baited remote underwater video, BRUV)是一种用于记录鱼类相对丰度和物种行为的监测技术, 具有无破坏性、成本低且易于复制、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多种栖息地的资源调查与评估, 但目前其研究应用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 BRUV 的研究进展, 并对 BRUV 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结果建议 BRUV 采用前向视角结构可得到更大的视野; 轻巧且易于使用的 GoPro 相机更适合于光线充足的浅海海域(<40 m)调查; 调查时饵料建议采用类似沙丁鱼的油性鱼类, 有利于对肉食性鱼类的诱集; BRUV 使用前, 可通过观测物种数和丰度的累计曲线来确定其合理部署时间, 通常底层 BRUV 60 min 的部署时间已足够。 BRUV 记录期间, 所见到的某一个物种的个体最大数量(MaxN)是 BRUV 表征物种相对丰度时广泛使用的度量指标。本文可为国内利用 BRUV 技术开展鱼类资源调查与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为 BRUV 在我国无破坏性海洋生物调查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海洋牧场鱼类资源监测中的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