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31篇
  免费   2988篇
  国内免费   5493篇
林业   5075篇
农学   5863篇
基础科学   4030篇
  7416篇
综合类   21802篇
农作物   3441篇
水产渔业   2429篇
畜牧兽医   7993篇
园艺   2831篇
植物保护   3332篇
  2024年   273篇
  2023年   783篇
  2022年   1990篇
  2021年   2342篇
  2020年   2171篇
  2019年   2181篇
  2018年   1477篇
  2017年   2458篇
  2016年   1917篇
  2015年   2817篇
  2014年   2805篇
  2013年   3345篇
  2012年   4395篇
  2011年   4847篇
  2010年   4397篇
  2009年   3800篇
  2008年   3815篇
  2007年   3494篇
  2006年   2852篇
  2005年   2226篇
  2004年   1302篇
  2003年   1047篇
  2002年   1116篇
  2001年   1086篇
  2000年   989篇
  1999年   735篇
  1998年   566篇
  1997年   456篇
  1996年   414篇
  1995年   408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302篇
  1992年   220篇
  1991年   199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17年开展的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防治猕猴桃褐斑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猕猴桃灰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于叶片发病初期使用有效剂量400~600mg/kg,连续茎叶喷雾2次,10d后防治效果达75%~83%,试验剂量下对猕猴桃树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一种有效、普适的方法用于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中游离毒死蜱的检测方法.试验使用正己烷作为萃取溶剂对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毒死蜱质量分数,内标法定量.该分析方法的毒死蜱相关系数为0.999 8,变异系数为5.4%,平均回收率为103.70%.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精密度及灵敏度均满足要求,可用于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中游离活性成分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3.
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会造成农村环境污染。近年来,多地探索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其中,押金返还制度在农药包装废物的回收中有一定应用。本文以广西藤县为例,探讨押金制度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的适用性,提出押金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94.
995.
经2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从吉林省松原市土样中分离到的昆虫病原线虫JLSY 003为Oscheius myriophila品系.本研究以大蜡螟末龄幼虫为寄主,测定该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JLSY 003浓度为80IJs/larva时具有较高的侵染力,致死中时间LT50为15.409 h,侵染24、48h...  相似文献   
996.
缺株玉米行中心线提取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人驾驶农机自主进行行驶路径检测和识别系统需要具备环境感知能力。作物行的中心线识别是环境感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有的作物行中心线识别算法在缺株作物行中心线提取中存在检测精度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在缺株情况下提取玉米作物行中心线的算法。首先采用限定HSV颜色空间中颜色分量范围的方法将作物与背景分割,通过形态学处理对图像进行去噪并填补作物行空洞;然后分别在图像底部和中部的横向位置设置条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提取ROI内的作物行轮廓重心作为定位点。在图像顶端间隔固定步长设置上端点,利用定位点和上端点组成的扫描线扫描图像,通过作物行区域最多的扫描线即为对应目标作物行的最优线;将获取的最优线与作物行区域进行融合填充作物行中的缺株部位;最后设置动态ROI,作物行区域内面积最大轮廓拟合的直线即为目标作物行中心线。试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缺株情况下的玉米图像,该算法的平均准确率达到84.2%,每帧图像的平均检测时间为0.092 s。该研究算法可提高缺株情况下的作物行中心线识别率,具有鲁棒性强、准确度高的特点,可为无人驾驶农机在作物行缺株的农田环境下进行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基于多参数耦合的蓄冷温控箱冷板对流换热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蓄冷温控箱利用低温相变材料储存冷量,通过缓慢释放调节并保持箱内温度,目前仍存在冷量释放速率无法控制、剩余冷量预测难等问题,而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直接影响冷量的释放速率。针对以上问题,搭建了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测量试验平台,研究不同环境及蓄冷板参数对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案,探究了蓄冷区进口空气流速、进口空气温度、蓄冷板传热面积以及蓄冷板间距对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二阶预测模型,获得影响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大小较显著的因素及较优的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间存在明显交互作用,进口空气温度和蓄冷板传热面积的交互效应最大;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的表面对流换热系数预测模型,得到最优参数组合为:进口空气流速4 m/s,进口空气温度25 ℃,蓄冷板传热面积0.455 m2,蓄冷板间距0.04 m,R2值为0.927 4,变异系数CV为5.78%。回归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最大误差为3.58%,平均相对误差为2.69%,表明该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预测不同条件下的蓄冷板表面对流换热系数。试验结果为蓄冷温控箱冷量释放速率精准调控及剩余冷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提高干燥均匀性是微波技术在食品、农产品热加工研究的重要问题。为分析微波功率输入模式对浆状食品物料的温度及水分均匀性影响,以浆果果浆为高水分、高黏度、富含热敏性成分代表性物料,引入温度离散值(VT)、水分离散值(VM)、热区分布值(HTD)、温度对比值(CON)指标表征加热均匀性,解析连续和间歇变功率输入模式对浆果微波加热均匀性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在微波输入功率为800 W的微波加热过程中,果浆中依次出现缓慢升温(I)、温度稳定(II)和快速升温(III)3个阶段,其中温度离散值与热区分布值在升温区增加、在温度稳定区降低;水分离散值持续上升,温度对比值增大至温度稳定区、在快速升温区减小;在浆果微波干燥后期,果浆料层内冷、热点间温度差引起不均匀性减弱。微波在浆果物料边角产生过热效应是引起加热不均匀性主要原因。间歇变功率微波加热工艺可以改善均匀性,随功率转换点的减小,果浆温度离散值、水分离散值、和热区分布值的均匀度改善率增大;微波功率比的减小可提高加热均匀度,但当微波功率比低于0.5时会导致加热效率低;间歇时间的增大可以进一步提高果浆均匀度改善率,但间歇时间超过8 min后对果浆均匀度的改善程度减缓;选用微波功率转换点为第Ⅱ、Ⅲ阶段交界、微波功率比0.5、间歇时间8 min更利于提高加热均匀性与加热效率。研究结果为浆果类物料微波加热均匀性的评价提供数学模型,优化得到的变功率输入参数为提高浆果果浆的微波干燥均匀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生物炭添加对矿区压实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黄土高原大型露天煤矿开采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物炭作为环境友好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农田土壤质量中应用广泛,但在有关矿区压实土壤改良的研究中不够深入。为此,该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不同粒径的生物炭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矿区排土场压实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4种粒径(>1~2、>0.25~1、0.10~0.25、<0.10 mm)与4种添加量(0、4、8、16 g/kg)的生物炭,设计5种压实条件(容重分别为1.3、1.4、1.5、1.6、1.7 g/cm3),并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VG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60以上,标准差均小于0.015,说明VG模型适用于拟合添加生物炭后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随着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孔隙分布明显改变,形成了大量大孔隙和中孔隙,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在低容重(1.3、1.4 g/cm3)条件下,生物炭粒径越大(0.25~2 mm)添加量越高(8、16 g/kg),土壤持水、保水效果越明显;在高容重(1.5、1.6、1.7 g/cm3)条件下,小粒径(<0.25 mm)和较低的生物炭添加量(4、8 g/kg)则表现出较好的持水能力。对于不同压实条件的排土场土壤,有针对性地施用生物炭,将有效提高土壤持水保水能力,提高土壤中植物的有效利用水分。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进水管的设置距离和角度对双管进水式圆形循环水养殖池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量了不同进水管设置方式下养殖池内的流场。试验设计了3组进水管距池壁距离(进水管与池壁的最近距离,即进水管设置距离d),每组距离工况下设计了8组进水角度(出水方向与养殖池切线形成的锐角,即进水管设置角度α)。利用PIV技术测量了不同工况下距离池底1 cm水层的流场,从水动力特征量(平均流速vavg和速度均匀系数U)分析进水管设置方式对养殖池水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水管设置方式明显影响养殖池的水动力特性:d=0时,随着α的增加,平均流速整体呈现先增大后下降的规律,在α=45°时取得最大值,但流场均匀系数随角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d=1/4 r(r为养殖池半径)时,随着α的增加,平均流速和流场均匀系数都先缓慢增加然后再下降,分别在α=40°和30°时取得最大值;d=1/2 r时,随着α的增加,平均流速和流场均匀系数整体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综合比较24个试验工况的平均流速vavg和速度均匀系数U,建议将进水管设置为d=1/4 r,α=30°~40°,以期使养殖池内水动力特征有利于固体颗粒物的运动汇集,提升养殖池的集排污能力。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工厂化循环水圆形养殖池进水管设置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