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55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58篇
  97篇
综合类   185篇
农作物   31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91.
92.
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科学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以西藏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针对西藏特殊环境,提出基于自然和社会适宜性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乡镇为聚类单元,以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综合适宜性指数、集中连片指数以及增产潜力指数为变量,考虑空间近邻关系,采用基于图论的SKATE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结果显示:依据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西藏自治区耕地后备资源最适宜、中等适宜和勉强适宜的地块分别占全区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98%、49.09%、22.93%;根据开发组合模型,将具有耕地后备资源的乡镇分为3个组合,分别为近期重点开发、中期适度开发及后期开发区域。此分区结果保持了区块间的近邻关系及行政区界的完整性,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划提供借鉴,同时为发挥农业规模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纹杆块与钉齿组合式轴流玉米脱粒滚筒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为解决黄淮海地区玉米直接进行籽粒收获破碎率和未脱净率高的问题,该文在分析现有脱粒滚筒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组合式轴流玉米脱粒滚筒,选取滚筒转速、滚筒倾角和凹板间隙为试验因素,在自制的玉米脱粒试验台上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运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滚筒转速的增大,籽粒破碎率先降低后升高,未脱净率则急剧减小并趋于稳定;随着滚筒倾角的增大,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则逐渐变小;随着凹板间隙的增大,籽粒破碎率先降低后升高,未脱净率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的主次因素顺序均为滚筒转速、滚筒倾角、凹板间隙,且转速430 r/min、滚筒倾角6?和凹板间隙55 mm时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均最低。该研究可为高含水率玉米脱粒滚筒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Transgene introgression from transgenic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to different varieties of Bjuncea was assessed in this study. Crossability between a transgenic rapeseed line Z7B10 (pollen donor) and 80 cultivars of 16 Bjuncea varieties (including two wild accessions) was estimated by artificial pollination in a greenhouse. As a result, interspecific crossability between the transgenic Z7B10 line and the 80 B. juncea cultivars varied considerably, with seeds per flower from 0.00–10.67. Seed germination rates of the interspecific F1 hybrids ranged from 49.0%–89.3%. The estimated frequencies of natural gene flow from the transgenic Z7B10 line to 10 B. juncea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uses in the experiment field varied from 0.08% to 0.93%. The natural F1 hybrids were highly sterile, with seeds per silique ranging from 0.27 to 1.03. In addition, seeds per flower of hybrid descendants varied from 0.02 to 0.22 when F1 hybrids were self‐pollinated, and those ranged from 0.03 to 0.30 when F1 hybrids were backcrossed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B. juncea parent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a low level of transgene introgression from transgenic rapeseed to different B. juncea varieties, which provides a soun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oexisting transgenic B. napus and B. juncea variet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5.
为了研究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规模化培养方法,2015年1月5日至2016年4月26日,将淡水鱼配合饲料与自来水混合后放置在玻璃温室,于有机玻璃柱中腐烂、发酵培养,培养期间不添加其他物质,也不添加菌种种源。实验过程中,随着饲料的腐烂,容器内壁上逐渐出现了暗红色物质附着,并且附着面积逐渐扩散到整个内壁,然后水体也逐渐转变为暗红色。结果显示,饲料腐烂过程中,水体TN、TP和TOC最高可分别达近1 200 mg/L、700 mg/L和2 700 mg/L,随后水体TN、TP和TOC出现降低趋势。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当水体呈现暗红色时,附着态微生物样品和浮游态微生物样品均以红假单胞菌属为最大的优势属,红假单胞菌属在附着态样品和浮游态样品中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73.19%和54.31%,即实现了浮游态和附着态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的高密度培养。推断本实验中红假单胞菌规模化培养方法的机理:首先,异养菌降解饲料原料为小分子物质,随后在适当的水温、光照等物理因素的影响下,其中高浓度的氮、磷、碳以及金属离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小分子物质满足了红假单胞菌的高密度生长需求而大量生长成为优势种类。这提供了一种利用水产配合饲料与水一起发酵进行红假单胞菌属光合细菌规模化培养的方法,可为其他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异养菌的规模化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河套灌区覆盖对盐渍土壤养分迁移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套灌区对盐渍土壤覆盖后进行秋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下秋浇、冻融及玉米生育期3个阶段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秸秆覆盖量1.2(F1.2)、0.9(F0.9)、0.6(F0.6)、0.3 kg/m2(F0.3)、玉米整秆覆盖(YZ)、地膜覆盖(DM)、未覆盖(CK)。结果表明,秋浇后地下水位较高,秋浇至冻融期间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具有补排关系,土壤养分的转化、迁移同时发生,秋浇后至冻融期内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复杂;地表覆盖改变了土壤的水土环境,不同处理间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在试验期内全效养分的变化幅度较小,速效养分变化幅度较大;分析玉米播前耕层土壤供肥能力,秸秆覆盖处理的全氮、全磷含量小但供应强度大,春播时需补充氮肥、磷肥,以保证作物的生长。秸秆覆盖处理的全钾含量与钾素供应强度均高于CK,与CK相比较,秸秆覆盖使耕层土壤较好地满足了玉米播种及后续生长过程中的钾肥需求;相同施肥条件下,经过一年试验后,对于土壤耕层,处理DM的全氮含量较试验前降低了0.10 g/kg,其余处理变化幅度较小。各处理的全磷含量较试验前增加。处理CK、DM的全钾含量较试验前增加,处理F1.2、F0.9降低了全钾含量。处理YZ、F1.2和DM的碱解氮含量升高,其余处理则降低。各处理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较试验前升高。处理F1.2、F0.9和CK的有机质含量较试验前增加,其余处理则降低。  相似文献   
97.
98.
Thirt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North Dakota during 2011 and 2012 to compare two ground-based active-optical sensors for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or readings and INSEY (in-season estimate of yield). The experimental design at each site was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with four replications and six nitrogen (N) rate treatments: control, 45, 90, 134, 179, and 224 kg ha?1 applied pre-plant as ammonium nitrate within five days of planting. The two sensors, GreenSeeker® (Trimble, Sunnydale, CA, USA) (GS) and Crop Circle ACS 470® sensor (Holland Scientific, Lincoln, NE, USA) (CC) were used to scan over the top of the corn at V6 and V12 growth stages. The GS INSEY and the CC INSEY were similarly related to corn yield at V6. The CC using the red-edge lens option improved the INSEY relationship to corn yield compared to the GS or the CC using the red lens option at V12.  相似文献   
99.
玉米茎秆切断装置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玉米茎秆切断-喂入一体化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往复刀式、甩刀式和圆盘刀式3种玉米茎秆切断装置的优缺点,提出我国玉米收获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茎秆先切断再喂入技术,重点研制推广装有圆盘刀式秸秆切断装置的玉米收获机。   相似文献   
100.
基于GIS的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活动在各级气象部门广泛开展。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主要依托指挥人员手工分析资料后,通过口头传递和手写记录的方式完成指令的下达和反馈。随着近几年人影作业规模迅速扩大,传统的作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三门峡市气象局基于GIS开发了1套地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由软件和硬件2个部分组成。其中,指挥系统软件通过气象局内部网络实时获取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卫星等产品资料,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后,采用GIS技术实现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在指挥平台中的叠加显示,为作业指挥人员提供决策气象数据支持。并根据预先设定条件为炮点作业人员生成详细的作业参数,将作业指令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语音大喇叭等方式传递给一线作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作业指导性和调度实时性。系统硬件主要包括用于辅助指挥的地理沙盘模型和手机、语音大喇叭、LED电子显示屏等指令接收终端,指令接收终端通过GPRS网络连接到系统服务器上。该系统已经在三门峡市气象局和所辖县气象局投入业务应用,在运行过程中稳定可靠、指令接收及时,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