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8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环境胁迫对河蚬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温度、溶氧、放养密度胁迫对河蚬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6℃组的河蚬成活率明显低于其他4个温度组(13、20、25、30℃)(P<0.01);溶氧和拥挤胁迫组的河蚬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增长而成活率不断降低,以低氧组和高密度组的降幅最大(P<0.01).河蚬LSZ和SOD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变化幅度不大;溶氧对LSZ和SOD活性的影响都是先升后降,在第7 d时,富氧组的LSZ活性最高,此时,对照组的LSZ活性最低而低氧组的SOD活性最高,之后,低氧组的SOD活性大幅度下降(P<0.01),到第21 d时达到最低,对照组的LSZ和SOD活性均变幅不大;受密度胁迫的河蚬,LSZ和SOD活性在试验7 d内均有上升现象,高密度组自第7 d达到峰值后即大幅下降,到第21 d已显著低于同期另外两组(P<0.01),中、低密度组也有降低,但降幅较小.结果表明,经过环境胁迫后,河蚬LSZ和SOD水平均发生了变化,短期内,两者成正相关,而长期胁迫则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圆背角无齿蚌寄生变态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及稚贝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实验表明:在水温(19.0±1.0)℃时,钩介幼虫需要约13天的寄生变态才能从鱼体脱落。圆背角无齿蚌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器官、营养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成熟的钩介幼虫仅仅可以作简单的双壳开合运动;刚脱落的稚贝外部形态与幼虫相似,但已经可以依靠斧足进行爬行,并逐渐开始滤食;稚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从幼虫壳内侧长出一对新壳,形态逐渐趋向于成贝,而幼虫壳则逐渐退化为壳顶。因此,圆背角无齿蚌的变态发育包括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寄生变态期;第二阶段为贝壳分泌期。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电解质平衡对妊娠后期和泌乳期母猪生产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和乳成分的影响。选取健康妊娠90 d的母猪(大白×长白)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处理1组妊娠和泌乳阶段Na+K-Cl值为-80 m Eq/kg,处理2组妊娠和泌乳阶段Na+K-Cl值为0 m Eq/kg,处理3组妊娠和泌乳阶段Na+K-Cl值分别为160和200 m Eq/kg,处理4组妊娠和泌乳阶段Na+K-Cl值为300 m Eq/kg。结果显示:处理1组泌乳母猪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处理1组和处理2组妊娠和泌乳后期尿液p H显著低于处理3组和处理4组(P0.05);处理3组尿p H显著低于处理4组(P0.05);处理1组断奶后母猪尿液p H显著低于处理2组(P0.05)。与其他各组相比,处理1组和处理2组显著体高了断奶当天母猪血浆钠浓度(P0.05);处理1组母猪断奶当天血浆钾浓度显著高于处理4组(P0.05)。处理1组母猪妊娠107 d血浆氯浓度显著高于处理3组和处理4组(P0.05)。处理1组显著提高妊娠107 d母猪血浆Ig A和Ig M的含量(P0.05),而处理1组血浆Ig G含量显著高于处理3组(P0.05);处理1组分娩和断奶当天母猪血浆Ig G含量显著高于处理3组(P0.05)。处理1组和处理2组初乳和常乳中Ig G和Ig A含量显著高于处理3组(P0.05)。结果表明:降低日粮离子水平可以降低尿液p H,提高镁离子的利用率。日粮电解质平衡对妊娠后期母猪具有重要作用,泌乳母猪日粮中适宜离子浓度为-80 m Eq/kg。  相似文献   
4.
5.
为探索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对寄主鱼营养指标的影响,测定了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不同寄生阶段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血浆、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糖原、游离脂肪酸、总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点,寄生组与对照组鱼肝脏和肌肉中糖原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肝脏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在寄生后期(12 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寄生前期(2 d)、中期(5 d)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鱼血浆、肌肉游离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对照组鱼在寄生中期和后期肝脏总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血浆、肌肉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寄生组鱼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寄生中期和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鱼肝脏游离氨基酸在寄生后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前期、中期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钩介幼虫寄生会导致肝脏游离脂肪酸降低,血浆及肝脏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推测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可能是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的关键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6.
基于物质平衡原理的贝类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恢复和保护濒危淡水贝类资源,该文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以具有代表性的淡水彩虹贝类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构建了一套小型的室内淡水彩虹贝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由养殖池、生物过滤器、蓄水池、循环水泵、充氧系统和自动投饵装置等环节组成。并在该循环水系统中对钩介幼虫2日龄的彩虹贝幼贝进行了为期60 d的养殖(2011年6月21日到2011年8月20日),整个养殖周期内,彩虹贝幼贝养殖系统环境稳定,水质稳定良好,彩虹贝幼贝壳长日增长量为15.2μm/d,彩虹贝幼贝的最大相对增长率发生在第40天到第50天,其相对生长率为32.4%,和之前池塘流水、跑道式等养殖模式相比,该循环水系统养殖的彩虹贝幼贝获得了更高的生长率。该研究可为淡水贝类的人工繁育和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钢春  华丹  顾若波 《水产学报》2008,32(2):296-302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eii)隶属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是我国的特有种[1],也是我国生产淡水珍珠的主要贝类[2],产出的珍珠以其品质高而享誉全球.  相似文献   
8.
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丹 《水产学报》2003,27(6):540-544
用150个随机引物对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最终筛选出2.0个引物,分别能扩增出1-10条大小不等的片段,片段长度在500—2000bp之间。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粤蚌的种内相似系数分别为0.787和0.833,显示野生种群基因组发生的变异较养殖种群大。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54,表明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种群亲缘关系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及其昼夜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水呼吸法测定了在3个不同温度条件下紫黑翼蚌耗氧率及排氨率的变化,比较了雌雄蚌的呼吸代谢差异,并研究了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7~27℃条件下,紫黑翼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雄蚌耗氧率高于雌蚌,但无显著性差异;而雄蚌排氨率低于雌蚌,且在22℃、27℃条件下排氨率差异显著(P=0.014,P0.01);在27℃条件下,雄蚌的氧氮比显著高于雌蚌(P=0.019),这可能与紫黑翼蚌雌雄生理差异有关;22℃时,紫黑翼蚌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显著高于白天,雌雄蚌的呼吸代谢高峰均出现在凌晨1:00~3:00,除雄蚌的排氨率低谷出现在9:00~11:00,其他低谷均出现15:00~17:00。在22℃条件下,雄蚌一昼夜平均耗氧率高于雌蚌,而平均排氨率低于雌蚌,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结果初步揭示了温度对雌雄紫黑翼蚌呼吸代谢的影响及昼夜变化规律,为提高其人工驯养成活率、池塘合理放养及雌雄生长差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3个野生三角帆蚌种群的贝壳形态及珍珠层颜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DT)种群贝壳为短圆型,太湖(TH)种群为长扁型,而鄱阳湖(PY)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洞庭湖种群的体重指数、壳重指数、壳宽指数及壳厚指数等育珠相关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对壳重的通径分析表明:3个群体中,壳厚对壳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长次之,壳高、壳宽主要通过壳厚和壳长间接影响壳重。在珍珠层边缘区域,后端出现紫色的比例均高于前端(P=0.055)。3个种群珍珠层颜色存在显著的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中70%个体珍珠层为紫色或淡紫色,而洞庭湖和太湖种群在边缘区前端以白色为主,后端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中央区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在太湖种群中出现特征性的淡蓝色(20%);鄱阳湖种群珍珠层中出现不规则形态的金黄色斑频率最高(100%),洞庭湖种群中出现频率为45%,而太湖种群最低(15%)。综合分析认为:洞庭湖种群育珠相关性状显著优于鄱阳湖和太湖种群,其体型有利于作育珠蚌受体选育,培养大颗粒优质珍珠;太湖种群体型为长扁型,作为小片蚌可以增加小片的数量,且培育淡蓝色珍珠具有一定潜力;鄱阳湖种群珍珠层紫色特征明显,有利于紫色小片蚌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亮点:珍珠颜色是评价珍珠品质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三角帆蚌3个地理种群的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首次研究了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分布特征。不同种群三角帆蚌贝壳形态、珍珠层颜色分布存在明显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珍珠层颜色以紫色为主,太湖种群出现特征性淡蓝色。本研究结果对开展三角帆蚌珍珠单色品系,如紫色珍珠、白色珍珠或淡蓝色珍珠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