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究北方吊笼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结构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解析刺参肠道和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并初步探讨刺参肠道及其养殖环境菌群相关性。结果显示,刺参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养殖水体(P<0.05)。刺参肠道及养殖水体主要优势菌门均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二者存在13个相对丰度大于0.1%的共有核心菌属。此外,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特异性菌群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海泥海球菌属(Halioglobus)、Lutimonas和Woeseia为代表。基于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共注释到300条三级代谢通路,其中146条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刺参肠道菌群差异代谢通路主要表现在代谢方面,具体表现为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蛋白质消化吸收和鞘脂类代谢。研究表明,刺参肠道菌群种类与其养殖水体呈高度相似性,但相对丰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刺参吊笼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以杂色角孔海胆(Salmacis sphaeroides variegate)为研究材料,观察其形态,基于线粒体16S rD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杂色角孔海胆与其他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同时分析杂色角孔海胆性腺中的营养成分,为杂色角孔海胆种质改良和资源评估积累数据。结果显示,杂色角孔海胆的主要形态特征具有口器较小,每个步带板的外缘有3~4个小的圆形凹孔,管足壁内的骨片为C形。通过Mega 5.0对其他棘皮动物和得到的杂色角孔海胆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较,基于距离法(NJ)和最大似然法(MP)分别构建系统树。结果显示,杂色角孔海胆与疏棘角孔海胆(Salmacis bicolor rarispina)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刻肋海胆属的3种海胆;杂色角孔海胆性腺中水分为86.1%,灰分为3.0%,粗脂肪为2.0%,蛋白质为8.01%;杂色角孔海胆性腺中的氨基酸种类共有16种,总含量为38.71 g/100 g,EAA/TAA为36.99%,EAA/NEAA为71.84%,DAA/TAA为37.17%;脂肪酸共检测到15种,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EPA C20:5和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最低的为二高-γ-亚麻酸C20:3,较其他海胆,其DHA含量较高。研究结果将为杂色角孔海胆的生物学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可用于经济海胆开发应用,同时也可为远缘杂交育种及经济海胆的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以辽宁省营口地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不同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16S rRNA基因测序文库,解析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的季节性差异和共性,查明影响沉积物菌群构成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显示,营口地区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夏季最高,春秋次之,冬季最低。不同季节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差异菌群呈显著性季节演替特征(P<0.05)。其中,春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拟杆菌门(Bacteroides),夏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秋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冬季差异菌群主要隶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尽管不同季节沉积物细菌组分比例不同,但第一优势菌门均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43.19%)。环境因子中,影响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温度、总有机碳、总氮和pH。本研究将为刺参养殖池塘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4.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子标记的遗传力估计比传统法准确性更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育种中。本研究对不同地理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群体的疣足数量进行重测序全基因组水平的SNP遗传力估计,结果显示,次等位基因频率(Minorallele frequency,MAF)>0.05时,在50K SNP基础上均匀抽样,不同SNP密度的仿刺参疣足数量SNP遗传力估计均值范围为(0.566±0.022)~(0.612±0.003);MAF>0.1时,SNP遗传力估计均值范围为(0.586±0.015)~(0.615±0.016),说明50K低密度SNP标记足够捕获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大效应和小效应;同时,染色体水平SNP遗传力估计值显示,单个染色体对遗传力的贡献和其长度显著相关,暗示仿刺参疣足数量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与该性状相关的基因效应位点散布在各染色体,并由多基因共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海参低密度SNP芯片的设计开发及海参遗传参数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九孔鲍不同器官DNA相对含量与细胞周期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30只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e不同器官DNA的相对含量,比较了各器官的细胞周期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生长的2龄九孔鲍足、上足触手、上足、头触角、外套膜、鳃和眼柄组织的DNA含量存在差异,其中头触角的DNA含量较外套膜组织低15.19%。从各器官细胞周期的时相比例分析看,九孔鲍各器官细胞的同步性较好,G1期时相比例都高于80%,其中鳃G1期比例最高,达到88.62%,头触角中G2/M期时相比例最高,达到11.18%,不同器官各细胞时相的比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静水条件下辛硫磷对刺参幼参(0.8±0.1)g的急性毒性试验,以期为海参养殖环境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Bliss法,得出辛硫磷对刺参幼参在24、48、72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29、0.1970、.141 mg/L,并计算出安全质量浓度为0.021 mg/L。  相似文献   
57.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活体鲍倍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丁君  张国范  宋坚  巩宁 《水产科学》2000,19(6):14-16
分别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足肌和血液制样,经DAPI染色后,用PartecPAS-Ⅲ型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倍性,试验证明三倍体鲍的DNA相对含量是二保体的1.5倍,切足法和抽取血液法两种制样方法均得到满意结果,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鲍倍性适应鲍多倍体产业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58.
虾夷马粪海胆溶菌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得到了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溶菌酶(LYZ)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表明, 虾夷马粪海胆LYZ基因全长为912 bp, 含有148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 编码159个氨基酸, 其中第1−20个氨基酸为信号肽, 蛋白计算分子量为17.69 kD, 等电点为7.75。氨基酸比对分析表明, 虾夷马粪海胆LYZ基因与紫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iLYZ基因相似百分比分别为91.4%59.3%, 并且含有iLYZ基因的保守序列DVGSLSCGP (Y)Y(F)QIK, 所以推断本实验克隆的溶菌酶为i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 β-actin为内标, 对其在虾夷马粪海胆各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 发现LYZ基因在围口膜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齿间肌、管足、肠、体腔液、雄性性腺和雌性性腺。利用脂多糖(LPS)刺激虾夷马粪海胆, 取刺激后不同时间的海胆体腔液, 对该基因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虾夷马粪海胆的LYZ基因在LPS刺激后8 h时表达量最高, 12 h时开始逐步回落, 36 h时回落至对照组相近水平。本结果可为虾夷马粪海胆免疫学研究及抗病相关分子标记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9.
60.
为研究不同降温模式的低温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两种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以规格为(107.48±23.28)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采取缓降及骤降两种降温模式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比较不同时期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及SOD活力较胁迫前略有所上升,而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上升到最高水平(29.745U/mL),SOD活力恢复到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活力较胁迫前显著上升(P0.05),为31.165U/mL,SOD活力降低至最低值(0.401U/mL),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达到最高值,为35.154U/mL,SOD活力上升至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1周0℃低温处理后,经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经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CAT活力低于对照组,而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同时期缓降组。研究表明,经过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其体腔液中两种抗氧化酶对低温的响应相对于缓降模式更为灵敏,能够更好地抵抗膜脂过氧化对机体的损伤,与未经低温胁迫的刺参相比,对低温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刺参在低温环境下的免疫防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筛选刺参耐低温品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