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 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 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 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杭州湾河口区的天然海水,对人工繁养的菊黄东方鲀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性成熟,挑选其中性腺发育良好的进行催产,并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在水温21—22℃下,受精卵经过100—120h的静水充气孵化后仔鱼出膜;在水温24—25℃下,经过约25d的培育,乌仔的全长达15mm。试验结果表明:2004年分4批共计催产18组,催产率为94.4%,获得受精卵67.5万粒、初孵仔鱼58.1万尾、乌仔29.3万尾,受精率为70.2%,孵化率86.1%,育苗成活率50.4%;2005年催产12组,催产率83.3%,获得受精卵110.3万粒、初孵仔鱼90.8万尾、乌仔49.6万尾,受精率为77.5%,孵化率为82.3%,育苗成活率54.6%。试验结果还表明:两个不同盐度(15,25)对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室内养殖的1龄和2龄褐菖鲉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1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5.91±0.74)cm、(7.15±2.44)g,2龄褐菖鲉的初始体长、体质量分别为(11.18±0.54)cm、(41.56±6.23)g。经63 d培育,1龄褐菖鲉体长增至(8.64±0.54)cm,日均增长量0.043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46.19%;体质量增至(19.95±3.39)g,日均增长量0.203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179.02%。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52 5L~(2.737 4)(R~2=0.922 1),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389t+0.4734(R~2=0.937 3,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199 9t-22.487(R~2=0.986 3,P0.01)。2龄褐菖鲉经63 d培育,体长增至(12.32±0.61)cm,日均增长量0.018 cm/d,体长相对增长率为10.19%;体质量增至(56.56±7.68)g,日均增长量0.238 g/d,体质量相对增长率为36.09%。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75 5L~(2.624 5)(R~2=0.801 7),b值接近于3,属于等速生长型。体长(L)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L=0.014 7t+3.607 5(R~2=0.897 4,P0.01),体质量(W)与日龄(t)的相关关系式为:W=0.226 1t-76.214(R~2=0.977 9,P0.01)。  相似文献   
16.
刀鲚脊柱及附肢骨骼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刀鲚骨骼的早期发育过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养殖刀鲚脊柱、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刀鲚26日龄时出现硬骨环,脉弓先于髓弓于第29天长出,38日龄时脊柱硬骨化完成,髓弓、脉弓均从前往后进行硬骨化。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在第3日龄出现原基,50日龄硬骨化基本完成。19日龄背鳍间鳍软骨出现,50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臀鳍出现10个基鳍软骨,38日龄基鳍软骨和间鳍软骨才全部长出,48日龄硬骨化完成。29日龄腹鳍支鳍骨结构已形成,至50日龄硬骨化完成。尾鳍在29日龄时尾下骨全部出现,31日龄时出现尾上骨,50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涉及尾上骨联合、尾下骨与侧尾下骨联合等特点。首次记录了游离鳍条、腹肋及肌间刺的硬骨化状态。通过与鲱形目其它种的比较研究发现,刀鱼的分类地位较低。  相似文献   
17.
旨在合理选择美洲鲥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模式。以美洲鲥当年鱼种为试验对象,采用遮荫池塘和敞口池塘两种池塘养殖模式,比较美洲鲥当年鱼种消化酶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养殖前期,敞口池塘美洲鲥内脏团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遮荫池塘的;在43天和57天时敞口池塘美洲鲥内脏团的胃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高于遮荫池塘,在15天和29天时则相反;养殖后期,遮荫池塘美洲鲥肝和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79天、106天和120天均高于敞口池塘的;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在106天和120天也都高于敞口池塘的,在92天时遮荫池塘中美洲鲥肝和胃组织中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却低于敞口池塘。研究表明,在高温季节,美洲鲥当年鱼种养殖无需遮荫方式,可以直接采用敞口池塘。  相似文献   
18.
19.
全人工繁育刀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淡水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全人工繁育刀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刀鲚为白天摄食类型鱼类,在白天晨昏阶段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很少摄食。河虾、轮虫和桡足类是刀鲚幼鱼较理想的天然饵料,虾类和轮虫在其食物中的占比分别为37.52%和43.87%,在养殖池配套投放河虾能改善刀鲚在冬季饵料缺乏时期的摄食状况。刀鲚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方程为:W=0.095 7L1.536 6,R~2=0.803 2,呈不等速增长;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体长和体质量上升趋势减缓,体长(L)与养殖时间(t)表现为线性相关:L=-0.0004t~2+0.127 6t+2.798 6(R~2=0.990 3),体质量(W)与养殖时间(t)的相关方程为:W=-0.000 2t~2+0.056 4t+0.370 9(R~2=0.995 7)。试验期间,随着温度的下降,刀鲚的特定生长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建议在人工饲养刀鲚过程中,冬季可适当添加浮游生物及河虾等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20.
美洲鲥幼鱼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洲鲥幼鱼(个体体重4~6g)作为饲养对象,选择7组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粒径为2-5mm的浮性膨化饲料进行对比试验。经37d的喂养,结束时以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作为评价指标,用方差分析法处理试验数据。试验结果为: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40%-45%,脂肪含量在6%-8%的试验组饲养效果较好,各项评价指标明显优于其它各组,组间差异十分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